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一十七章 文官们的嘴皮子

大明嫡子 第四百一十七章 文官们的嘴皮子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孙府。

自从皇太孙离京,这片坐落在九曲青溪旁新建未久的府邸,便冷冷清清的没有半点皇家模样。

当朱允熥阔别数月,重回太孙府,虽然外头瞧着没有什么变化,便整个清溪九曲畔都像是活了过来。

便是府门前的护卫,也显得更加威武雄壮。

回了家,朱允熥便卸下了满身的谋国之重,一身轻松。

“你们现在正是身子重的时候,要多歇息。这些事情,让彩蝶、彩莲她们做便是。”

朱允熥浸泡在浴桶里,仰头望着站在自己身后,一边一个为自己按肩的汤鹊清、沐彩云。

如今两人都有孕在身过了半年,往日消瘦的脸颊也变得浑圆了起来,胸脯更是因为身孕多了几分裹不住。

小腹,便像是充了气一样,变成一颗珠圆玉润的珍珠。

汤鹊清低眉倩目,双眼里是说不完的温柔:“太医院说了,这时候胎儿很稳。再有两月,妹妹便要临盆了,然后就是妾身。那时候头前月余再仔细些,也就是了。您在外头办差事,风里雨里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现在回来了,妾身们做不得旁的,也只能是为您按按肩背。”

似乎是因为有了身孕,不久就要初为人母。太子妃变得有些话痨了起来,絮絮叨叨的说着家长里短。

“前些日子,宫里头的娘娘们赏下来不少东西。明明陛下很是节俭,妾身却听闻那些赏赐还是陛下叮嘱的。”

“妾身将东西都放好了,都留给孩儿们。”

“上回身子有些乏闷,中山王府不知道怎么晓得了,在玄武湖办了好几日的戏台子。就是陛下当年赏的宅子里,送了请帖过来,伺候着妾身和妹妹过去听了几日的戏,又恰逢春日,少不得游湖一番。”

“不过徐家如今不太说话,好像就是闷头领着勋贵做海运的事情。家里也来过信,说是也有参与,不过都规规矩矩的,该拿不该拿分得清。”

“云南那边近来有些不宁,土司土人闹得很凶,妹妹家的兄长在那边坐镇,难免叫妹妹担心。只是国家的事情最重要,西平侯回京本是荣养,不也领兵外出了。”

“老家那边前几日来了消息,说是迁居那边的那位私定终身大事了,去找爷爷说和求份恩情。爷爷上了奏章,只是陛下一直不曾开口,事情就僵在那里。妾身是担心,若是时间久了,生了什么事,宗室的名声也不好听……”

屋子里,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翻来覆去也都是些不甚要紧的事情,却让朱允熥无比的安心。

不知不觉,朱允熥就躺在了床榻上,两眼朦胧,不带一丝忧虑合眼入眠。

等到白炽的阳光开始变得微黄,透过窗纸懒洋洋的钻进屋子里,床榻上方才传来一阵动静。

朱允熥缓缓睁开双眼,望着渐渐熟悉起来的屋顶,转动脖子侧目看向床边。只见汤鹊清已经是卧在软榻上,卷着一张毯子合眼入睡。

沐彩云靠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卷书默默的翻阅着,手边就放着一份干果糕点。看会儿书吃一颗干果,抬头眺望屋顶舒缓双眼。

看见朱允熥已经醒来,正盯着自己看,沐彩云的脸上顿时露出笑容,张开嘴正要开口。朱允熥已经是抽出手摇了摇,双目瞥向一旁熟睡中的汤鹊清。

“小声些,莫要吵醒了她。”

沐彩云缩了缩脑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身边还有正在熟睡的太子妃,而后声音糯糯道:“我忘了……”

朱允熥脸上露出笑容,冲着丫头招招手。

沐彩云脸上当即便红了起来,低着头似乎是在内心挣扎了几下,然后才怯生生的起了身,捻手捻脚压着声音到了床边。

朱允熥一勾手,动作轻柔的将丫头拥入怀中。

“辛苦了,这些日子让你们自己待在府中。”

沐彩云低着脑袋,靠在朱允熥的怀中,摇了摇头:“妾身不辛苦,都是姐姐在辛苦,管着太孙府上下里外的事情。她本就不喜欢与京中那些勋贵人家的女卷往来,但每次都还要强撑作陪,听那些女卷说着各家的闲言碎语。”

朱允熥手掌揉着沐丫头的脑袋,另一只手则是小心翼翼的贴在那蕴藏着生机的隆起小腹上:“那你呢?”

沐彩云红着脸在朱允熥的怀里抬起头,羞涩的望着他,低声道:“妾身不会说话,每次就陪在姐姐身边,听她们说话。”

朱允熥温柔的亲了一下丫头。

大明朝的勋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当初一开始就追随着老爷子从淮右走出来的那些开国勋贵。

孝慈皇后在世的时候,皇室和勋贵们的联络都是由老人家亲手操办的,后面便是皇后薨逝,也是有后宫的娘娘们和当初的吕氏在操办。

如今东宫里头没了当家的女子,太孙府又开在了宫外。

勋贵家的女卷们,来太孙府总是要比请旨入宫来的容易,也更方便这些人家保持和皇室的积极关系。

“这些都是体制,国朝稳定,这些事情就少不了。”朱允熥轻声解释着,低下头才发现沐丫头已经在自己怀里睡着了。

他的脸上温暖一笑,转身拖着沐彩云小心放平在床上,又转身到了靠在软榻上一直熟睡着的汤鹊清跟前。

朱允熥的动作很轻柔,如同是在抱着一件最精美的瓷器一样,动作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颠簸。

将汤鹊清也放在床上后,朱允熥为两女盖好被褥,这才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里衣,穿戴上衣袍饰品出了里屋。

外屋,彩莲、彩蝶两丫头靠墙坐在凳子上,眯眼休憩,全然不知朱允熥已经走了出来。

这大概就是整座府上有了主心骨在的时候的样子吧。

朱允熥轻手推门,踏出屋门,反手压着门板小心将其合上。

屋外。

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早已等候多时。

见到朱允熥走出屋门,孙成便当即挥袍,踏出一只脚上前屈膝跪地,抱起双拳沉声道:“臣,孙成,参见皇太孙殿下。”

朱允熥上前,伸手拍了拍孙成的双拳:“起来吧,京中有你在,我很放心。”

孙成低下头:“微臣职责所在。”

说完之后,方才躬身站起。

朱允熥抬眼看着此刻天色,询问道:“现在城中情形如何?午门那边可有闹出乱子来。”

“城中一切照常,只是官绅人家之间往来多了些,大抵也是因为今日午门前的逼宫一时。”

孙成低声回复着,跟随朱允熥的脚步往外头走去:“午门那边,翟善等人都已经过去劝说,臣等瞧着翟善嘴上都出了火气泡。”

朱允熥双手团在一起,藏在袖袍下面,默默的笑了笑:“翟善怕是劝不动这些人。”

孙成点头道:“他是劝了不少,好话赖话都说了,甚至拿出京察威逼在场之人,只是听从者全无一人。”

这帮被取消功名优待给惊到了的官员们,能听进去翟善的劝说才怪。

朱允熥目光幽幽:“他们的诉求呢?”

“便是在说要面圣,说是天下读书之人不易,有千难万难。言下之意,微臣等以为,他们是在忧虑朝廷是会不会真的夺了读书功名的优待。”

朱允熥冷笑一声:“那就让我们去看看,他们到底是何等忧虑。”

……

“我等非是忧心功名利禄,我等只是思虑天下读书人来日生计。”

“古往今来,多少贫寒少年郎,本该坐于学堂之上,不必忧心每日米粮,不必忧心冬衣夏冰。却因生计,而不得不困居于田亩之间。”

“朝堂功名优待,是为后世读书人留存一份体面和从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此句虽好,可古今又有几人许?”

午门前,静跪逼宫官员们的诉求,经由最前面着红袍官员们的嘴一一道出。

吏部尚书翟善只觉得脑袋一阵阵的眩晕,这帮人是劝又劝不动,打又打不得,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肝火暴起。

翟善忍着嘴角的疼痛,不厌其烦的开口道:“何人说了朝廷要夺了功名优待?此等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朝堂之上从未有过半分议论。尔等身为朝堂官员,当兼听则明,而非不辨是非。”

“敢问翟尚书,为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殿下问罪孔家,将其一干人等解押回京路上的时候?”

都察院的一名红袍都御史目光镇定,看向翟善追问着:“我等虽不知晓皇太孙殿下到底是有孔家何等罪证,但夺功名优待的消息,却偏偏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敢问翟尚书,我等为天下读书人乃至后世人所思所虑,难道不该?”

翟善两手攥在一起,咬着牙握拳锤着手掌:“谣言止于智者!只要陛下不曾下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你们的忧虑,也就不会出现!”

“这话,我们希望请见陛下之后,能有陛下亲口,金口玉言。”红袍都御史呛了一嘴翟善,打定了主意是要从皇帝那里得到保证。

可今日这样的局面,皇帝又怎么可能会见这些人。

翟善心火中烧,口干舌燥,侧目看向身边的其他四位尚书。

之前才震过一次场子的茹瑺微微低头:“你家今天是不是煮肉了?”

在他身边的任亨泰眉头一皱,转眼看向说话的茹瑺。

任亨泰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这是茹瑺在要自己出声,好早点寻得法子,将午门前的这帮人给弄走。

任亨泰目光转动,抬头时,脸上已经是一片严肃:“你们这是在逼迫君父!尔等往日里读的书都去哪了?圣贤的教化,君君臣臣,难道都忘了?

此刻尔等静跪于此,便是在逼迫陛下。陛下乃天下人的君父,我等身为臣子,当侍奉于陛下。今日尔等这般行事,与朝堂而言,便是不忠;于君父而言,便是不孝。此般不忠不孝,亦是不仁不义。难道,你们连身后名也不要了吗?”

这时候,在红袍官员们后面的青袍官员群里,一人抬起头。

似是五寺里的某个少卿。

“翟部堂,陛下是当今天下人的君父,可也是后世之人的君父。部堂前番所言,下官不敢苟同。我等亦非是逼迫君父,身为臣子,因思量忧虑后世读书之人,方才有今日之举,又何以敢言逼迫?”

翟善张张嘴,忽然觉得往日里那些勋贵叫骂着文官的时候,所说的那些话是何等的贴切。

这就是一帮胡搅蛮缠之辈。

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道理,便是两边都不搭。

户部尚书郁新这时候上前一步,他看向身边的翟善等人,而后面朝前方的官员们开口道:“都回吧,陛下若是想见,此刻便已经召见尔等了。今日闹到现在,陛下那边想来也是知晓,待回头本官自去陛下面前说与,届时尔等再来面圣,说明白了这些事便好了,莫要误了朝堂诸多事宜。”

郁新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午门前便立马热闹了起来,所有的官员一时间七嘴八舌了起来。

“陛下既然知晓此处之事,那就该召见我等!”

“为何陛下不见我等,难道是有奸佞阻拦?还是陛下当真默认了外间的流言蜚语,当真要夺了天下读书人的功名优待?”

“陛下是想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吗?”

“天下间多少人,本就是寒窗苦读,只为科举入仕,一朝能为天子效力,治理天下社稷。”

“大明开国不过二十八载,太平二十八载,陛下就要纵容奸佞横生,致使天下再复二十八年前之光景?”

午门前,大明朝的精英官员们,一时长吁短叹,面目悲怆,人人是官不聊生,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然而就在这时。

端门外,忽的传来另一阵嘈杂。

嘈杂里尽是些应天府本地的乡音乡语。

所有人齐齐的回过头。

只见在一群内侍的陪同下,是无数就穿着粗布麻衣的百姓,竟然就这么光明正大的穿过皇城城门,穿过端门,到了午门前的甬道里。

莫名的,所有静跪在午门前无声逼宫的官员们,心中一个突突,有了些不妙的犹豫。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