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二十二章 锦衣卫棒打驱逐百官【为盟主肥田麦加更】

大明洪武二十八年,洪武皇帝有旨意,夺天下功名之辈优待。

自皇室以下,天下万民一体而等,杂役、正税,一应均等。

午门前,满朝文官长跪不起,朝政停摆。

属于皇帝的旨意,改由书报局刊登文报,准备经由官道驿站发往天下各处。

自一开始,午门前凡是坚持不住,跪倒在地的官员,尽数被锦衣卫扒下官袍、去掉官帽,押往锦衣卫昭狱。

“明天就是第三天了,这些人到底要坚持到什么时候?”

午门前,锦衣卫衙门的一名千户官,望着眼前已经跪了整整两日的文官们,小声的滴咕着。

昨夜过后,仅仅是今天一天,锦衣卫昭狱之中便已经多出近百名朝堂文官。

再这样下去,且不说昭狱到底能不能管的下这么多京官,便是时间再久一点,说不得都要有人跪死在这午门前。

到那时候,消息一旦传扬出去,恐怕又会在这已经如同一团乱麻的朝堂之上,再添几分乱子。

刚刚从宫中走出,到了午门前的现任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左手压着绣春刀,脸色平静:“不能有人死在午门前。”

孙成说的很简短,但意思很明显。

此刻值守在午门前的锦衣卫千户官,转头看向镇抚使。

“镇抚使也在担心,会有人跪死在这里吗?”千户官小声的询问着。

孙成脸上有些厌烦,现在整个锦衣卫都因为这帮文官而闹得鸡犬不宁,人手短缺。

除了留守应天的锦衣卫官兵,衙门里大半的人手都在昨夜被撒了出去,奔赴天下各道,监控因为陛下取消读书功名之人优待,可能引发的地方骚动。

孙成点头道:“他们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却绝对不能死在这里。陛下的圣明,不能被他们这些贱命给玷污了。”

千户官顿足,手掌已经是按在了刀柄上。

孙成很忧虑,也很犹豫。

虽然现在整座应天城都知道,这些官员跪在这里,是因为惹怒了陛下,而他们又是在为自己的一家之利而逼迫陛下。

但若是这个时候,有人死在午门前,到时候必然会被这些人传扬出去,陛下最低也得背上一个逼死臣下的骂名。

只是。

驱逐群臣的决定,不是谁都敢下的。

孙成左右看了一眼,在场的锦衣卫校尉们,无不是在注视着他。

堂堂锦衣卫,皇权特许,先斩后奏,什么时候竟然成了看门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这里日日夜夜的陪着那帮没卵子的文官。

今日在场的禁军统领,瞧着锦衣卫的人似乎有些不对经。

不由上前到了孙成的身边。

“你们想做什么?殿下的教令,只是要你们缉拿那些跪不住的人。”

孙成回头看向禁军统领,脸上闪过一抹讥笑。

在禁军统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

孙成已经回过头,目光冷冽的看向眼前逼宫的官员们:“锦衣卫听令!”

“在!”

在此守了整整两日的锦衣卫官兵们,齐声响应。

孙成微微颔首,右手拔刀出鞘,指向前方的官员们:“今有群臣冲撞宫廷,目无君上,大不敬,锦衣卫驱逐群臣,不得有误,若有抗拒,格杀勿论!”

孙成一言毕。

早就等的不耐烦了的千户官,立马拔出绣春刀,领着身边的副千户、百户官、总旗官压向在场的官员们。

“锦衣卫奉令,尔等即刻退出皇城,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午门前的皇城甬道里,所有的锦衣卫官兵,皆是抽刀出鞘,压向跪在地上的官员们。

刚刚才出口劝阻的禁军将领,被忽然暴走的锦衣卫给吓了一跳,他连忙伸手拉住孙成,急声道:“你这是要掀起大乱的!还不快快让他们都停下来!”

孙成冷眼回头,手臂一抖,将对方的手掌震开,冷声道:“锦衣卫上下,心中只有陛下,今日所为,虽无旨意,锦衣卫却皆为陛下,事后论罪,本官一力承担!”

说完之后,孙成再不顾已经焦急的直跺脚的禁军将领,持刀走到了已经压上去的锦衣卫官兵前头。

忽然独走的锦衣卫压上来,还坚持跪在午门前的官员们顿时便慌了起来。

那一柄柄的绣春刀,明晃晃的亮在他们的眼前。

有人想要坚持一二,可那些刀口却已经是越来越近。

早就憋着火的锦衣卫官兵,此刻一朝得令,顿时便浑身杀气腾腾。

有机会能镇压这些往日里在朝堂之上喋喋不休的文官,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感。

现在,所有人都在寻找着,哪里会有人昏了头的抗拒不从,坚持要留在这午门前的。

“放肆!”

“你们锦衣卫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了!”

“皇城重地,尔等这是要行凶杀之事吗?”

“你们怎么敢的!”

“……”

文官们被刀子吓得连连后退,嘴里却是愤怒的咆孝质问着。

孙成充耳不闻,取下腰间的刀鞘,还刀入鞘:“打!将这些人打出去!”

曾曾曾。

一柄柄绣春刀被送回刀鞘,锦衣卫官兵们手持刀鞘,便开始迫不及待的迎头抽向眼前的官员们。

顿时,整个午门前惨叫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以孙成为首的锦衣卫将官们,列阵横陈在整个甬道上,手中刀鞘不断的落在眼前官员们抬起的手臂上。

在后面的禁军将领彻底慌了。

这些锦衣卫疯了。

他们竟然在皇城脚下,真的干出了当众殴打朝堂官员的事情。

那将领对麾下交代了两声,便立马折身往宫中赶去。

而在午门前,端门后。

因为锦衣卫的突然暴起,原本跪在地上的官员们,整个儿都乱了,所有人都在往后退,挤在一块,期望能躲过这些已经疯了的锦衣卫手上的殴打。

慌了神的禁军将领,一路冲进皇宫大内,站在五龙桥前,往东边和北边各看了一眼,这才咬着牙往北边三大殿后的乾清宫赶去。

盏茶的功夫。

乾清宫前。

带着满头大汗的禁军将领,重重的跪在了地上:“臣急奏,午门前锦衣卫驱赶百官,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下令,锦衣卫棒打百官以驱逐。”

禁军将领双手抱拳,跪在宫门前,脸上的汗水一颗颗的滴在地上。

咯吱。

寝宫的门框传来响声。

将领抬起头,是内宫总管孙狗儿从寝宫里走出来。

“孙大伴。”

孙狗儿挥挥手,示意噤声,而后上前到了将领身前,低声道:“陛下刚刚看完奏章,用过汤羹,正在歇息,莫要惊扰了陛下。”

“可是午门那边……”

孙狗儿一瞪眼:“左右不过是打几下罢了,还能打死了人?锦衣卫那是好心,给这些人都赶回家喘口气,整日跪在午门前算怎么一回事?”

从午门赶来的禁军将领一时哑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原来,锦衣卫棒打百官,还能有这种解释的?

孙狗儿轻叹一声,挥挥手道:“看你跑的这满身的汗,快回去歇着吧。下回再有事,先报给常统领知晓了再说。”

常森如今一直领着禁军的差事,统领整个禁军。

那禁军将领听到这话,眼神忽的一颤,方才听出这是孙大伴在提醒自己今天越权了。

他当即低头抱拳:“末将多谢大伴提醒。”

孙狗儿脸上露出笑容,再次挥挥手:“去吧去吧。”

等将那将领哄走之后,孙狗儿立马收起脸上的表情,双手合在一起,转过身面朝寝宫的时候,已经是弯下腰,低着头踱着步子压着脚步声重新走进寝宫里。

“陛下,是个榆木脑袋,已经被奴婢赶回去了。”

回到寝宫里的孙狗儿,躬身站在偏殿里头,低着头轻声回禀着。

在他的身前,赫然是方才在他嘴里已经歇下的朱元章。

而在朱元章左右,各自坐着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熥,在这爷孙三人中间,则是一方大明堪舆。

最新的大明一十四道堪舆图。

且在最南方,新征建立的交趾道和占城道以西,还有不下半座中原的疆土,是被虚线囊括在其中。

朱允熥的视线从南边大将军目下统军所在位置上抽离,看了眼重新回来的孙狗儿,最后默默的注视向老爷子。

朱元章只是嗯了一声,忽的轻笑一声:“那个孙成倒是有些大胆啊。”

朱允熥愣了下,老爷子说这话的时候分明是在盯着自己的。

而孙成是什么人?

满朝谁不知道,他当初是自己身边的亲卫,后面被塞进锦衣卫,短短数年便坐上了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的位子上。

朱标则是在一旁插嘴道:“蒋瓛这个指挥使倒是坐的安稳。”

朱元章轻咦一声,侧目看向老大,哼哼两声:“太子以为今天这事怎么处置?”

朱标低下头:“一切皆有父皇圣裁。”

朱元章看向朱允熥,挥手指向朱标:“和你爹学着点,满大明,就数他最精明了。”

在这二位面前,朱允熥只能是充当赔笑的角色,满脸笑容的点着头。

朱元章阴阳怪气了一阵,便转口道:“咱们家门口也容他们闹哄哄的吵闹了两天,现在赶回去,已经算是给他们面子了。”

朱允熥这时候才搭话道:“孙儿以为,朝廷恐怕还要停摆些时日,今日孙成驱逐百官,他们又多了一个借口和理由,回头朝堂上定然是还要闹一闹的。”

朱标却是皱起眉头看向好大儿:“既以那点注意,便莫要瞻前顾后,当有一往无前之势。中枢若有动摇,何以令天下信服?”

朱元章适时搭腔:“你看吧,我就说你跟着你爹还有的学。”

朱允熥瘪瘪嘴:“时下要看的不是应天城,而是地方上的动向,孙儿只是不愿百姓再受动荡之苦。国朝二十多年了,天下的百姓也该踏踏实实的过上安稳日子了。”

“北地少士子,蓝玉和沐英此刻都统领大军在外,只要直隶、湖广不乱,天下士林便惹不出麻烦。”

朱元章中气十足的说着定心丸。

朱标亦是在一旁附和。

朱允熥低头看向面前最新的大明堪舆:“大将军在南边已经有几年了,新征之地汉化漫长,是否该伺机迁移中原百姓前往定居?”

在应天城官场大乱的时刻,朱允熥忽然提出这样的提议,其中含义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标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交趾道有过迁移中原百姓。占城道与西边征讨之地临近,可往占城道先行迁移百姓,待大将军稳定新征之地,即可由占城道迁移百姓西行,如此也能节省朝廷耗费,更能立时组成迁移定居,不叫百姓颠簸于路途之上。”

朱元章点点头:“待此番朝中稳定,便办这件事情吧。”

朱允熥又道:“曹国公在倭国已有三四载,如今倭国南北两朝趋于稳定,朝中是否该加派军马,守备我朝产出?”

朱元章摇头道:“倭国不急于一时,咱们家的精力有限。若倭国有大变,便叫九江保住他们自己的性命,往朝鲜过去,等回过头咱们就有理由打回去了。”

这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在的思路。

朱允熥不再多言,他此刻对倭国有此提议,也不过是因为解缙前番与自己说到过,如今水泥路的修建很是需要人工,若是能调用倭工,他就能保证朝廷即便是同时开工三条以上的水泥路,也能保证朝廷的用度不会太高。

倭工实在是勤俭节约的法子。

只是老爷子不同意,那也就没法子,爷孙三人又往旁的地方讨论起来,全然对午门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于不顾。

今日里,应天城的百姓看到了难得的一出好戏。

当无数的官员,在锦衣卫的驱赶下,逃出端门、奉天门、长安右门,到了皇城外的时候。

已经有无数的百姓得到了消息。

百姓们不敢跨过复星桥和大中桥,便聚在太平里和复呈里两处的街面上,眺望着那些从皇城里夺路而逃的官员们。

官员们后有锦衣卫如狼似虎,前有百姓围观,纷纷挥袖掩面,夺路而逃。

嘲笑声响了整座应天城。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