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政猛如虎

大明嫡子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政猛如虎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华盖殿内,朱允熥掷地有声。

在经历漫长的斗争之后,帝国的朝堂十官九缺,各部司衙门公房十室九空。

看似朝廷和天下还未曾有动乱发生,可若是中枢长久不能安定下来,这风也自然会吹出应天城,刮向整个大明。

军功爵的制服重新执行,只能保证明军的忠诚,防备地方乱臣贼子掀起大规模的叛乱。可军国之事是一样,社稷黎民又是另一样。

朝廷阻塞,政令不通,地方上的官员便会群龙无首。连官府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天下的百姓或许还能遵照传统进行农耕,但百业不止农耕事。

朱允熥的视线里,是那些近年来陆陆续续进入朝廷的心学官员,还有那些不曾参与文官逼宫之事的官员。

有些人是不屑于参加,有些人也是不敢。还有一些人,便是诸如袁素泰、张二工这一类,他们只管做着自己的事情,不去搭理朝堂上的蝇营狗苟。

今日里的华盖殿朝议,是为了解释并且落实了老爷子昨日那一道道的旨意,增设大都督府,进行官员调动。

但更是为了让这些还能站在大殿里的官员们,能够明白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亦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警醒,收敛追名夺利的心思。

“孔府千年,圣人功德,后人之错,累千万人。”

朱允熥再提孔家,脸上悲怆之色难以掩饰,声悲情痛道:“一家错,兖州劳。在这里,在这应天城里,在这皇宫大内,在这三大殿之上!若是有错,则天下劳苦!

孤岁行河南,赈济黄泛,百姓之艰辛,今日思来,历历在目,不敢回首,莫敢忘却。州府之间官吏士绅横征暴敛,是以天子受权,夺百姓之生,屋漏遍野,而官吏士绅高门大户,凋梁画栋。

孤心痛矣!

孤夜思无眠,错于何方乎,错于何人乎?孤明白了,孤也清楚了。

错就错在这大殿之上!

官吏不知民间疾苦,不知五谷农耕,只知那圣贤文章,经世道理。金榜题名时,入朝为官日,所思在上,所行皆为升官发财。

这是不行的,这样的大明亦是不能够的。

所以,朝廷要新政,要改一改那些不好的规矩。朝廷用人取仕,当以才能而论。何为才?何为能?

能使百姓不加徭役赋税,能叫户部岁入曾,便是才能。

能明正典刑,不叫天下冤假错桉,便是才能。

能巧做利器,犹如蒸汽机,能农耕增产,犹如红薯,便是才能。

大明很大,大到你们都不曾能走完每一地。可大明也很小,朝堂之上的一道公文就能让一地百姓迁徙万里之遥。

国家要强盛不衰,大明要盛世万年。这朝堂之上,便不能有错。一日错,百日改。一人错,万民死。

孤心痛哉兮!

不忍天下万民苦久,新政当以移山之志,填海之魂,政不变,誓不罢休!”

辉煌的华盖殿里,声振三歇,栋梁萦绕不绝。

靠在交椅上的太子朱标已经默默的坐正了身子,他很想为自己的儿子叫好喝彩,但皇家体统威严却让他只能保持沉默。

朱标目光闪烁不定,想到了很多过往的事情和过往的人。

近在眼前,站在陛阶上的孩子,如今的背影早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得能扛起大明的江山社稷了。

大殿里的百官无言以对。

今日能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如皇太孙殿下所说的,一纸公文就能叫一地百姓艰难的权限。

朱允熥则是继续沉声道:“孔子说:苛政勐于虎也。百姓畏惧苛政,远胜那山林百兽之王。大明行仁政,宽待百姓。这是善政,却有蠹虫,拜迎官长头磕碎,鞭笞黎庶目朝天。

我大明新政不是苛政,于百姓而言,皆为仁政。

但我大明新政,却也似虎,于天下数万官身,虎视眈眈,观尔可有差错。

新政之下,无人能够躲避。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新政功与过则交由后人评说。

这是警醒,亦是善意。

望尔等善行之。”

华盖殿里朱允熥的声音终于是渐渐熄灭,然而官员们却是尽数沉默了起来。

今日这是皇太孙的表态,在这大殿之内,在皇太子面前,对整座朝堂所做出的关于新政的表态。

皇帝交托朝议于太子,而太子则没有表达半点的反对。

文官们不禁侧目看向对面的功勋武将们。

谁又能想到,千年前的一则军功爵之法,竟然就能让满朝对新政莫敢多言。

悉数前宋旧时,那一场场的新政,初一开始也似勐虎,勐火烈油一般的。只是新政来的快,停的也快,一朝朝的君臣最终再也不敢提及革新之事。

而今大明,却是谁也不敢对新政提出诽议。

有。

昨日里那洪武门前满朝九成的文官提出了,随后便再也不可能步入这座殿堂之内。

站在武将班列最前的魏国公徐允恭,亦是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这场革新之下,头一个因势入值文渊阁的功勋。

武英殿大学士是什么?

想来,便如那文华殿大学士一般。

至于入值文渊阁又该有如何的权柄。

这位中山王之后,大明的第一勋贵人家掌舵者,脑海中浮起那句军国之事皆由文渊阁票拟。

大明朝是没有宰相的。

然而今朝,却有宰执天下的位子。

就此权倾朝野?

徐允恭不敢有这样的想法,文渊阁只是宫中的一处不算豪奢的建筑群,武英殿大学士更像是一种皇帝恩宠的荣耀。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依旧是官职最高的人。

入值文渊阁的人,若是没了皇帝的信任,亦不过是一道口谕就能将其逐出文渊阁罢了。

似乎,这是为了保持朝中权力的均衡。

徐允恭短暂的时间里,便已经将入值文渊阁的事情消化清楚。

旋即,这位新晋出炉的帝国公爵上前一步,双手合抱,单膝着地。

“臣,恭领教令。”

魏国公领令了。

文官班列头前的高仰止眉头一挑,不禁侧目看向身边的解缙和任亨泰两人。

解缙似乎是感受到了学生的注目,悄无声息的回过头,给了高仰止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任亨泰依旧是持身而立,再进道:“臣请议新政。”

在殿的文官们,这时候皆是瞪大了双眼。

国家要改革新政,勐如虎也。而这新政的方向,在昨日便已经昭告天下,接下来的日子便是一条条新政的具体条则摆在所有人眼前。

每一条新政改革,都有可能触及到天下所有人。

陛阶上,朱允熥稍稍回身,侧目看向坐在交椅上的太子老爹,而后方才开口道:“新政诸事,交由文渊阁依照陛下旨意,议定整理章程,呈于圣前。”

“太孙所言,即是孤意。”

许久不再开口的朱标,终于是缓缓开口道来。

一侧伺候着的孙狗儿见状,当即上前:“百官退朝。”

今天宫中的意思本就是为新政表明态度,奠定基调,且安排好文渊阁的人事组成。

新政余下的事情,也非是今日一次朝会就能够尽数确定的。

殿内百官明白,见太子和太孙已经开始赶人,心中便是再有想法,也只能是躬身告退。

而朱标和朱允熥父子二人便只是静静的坐在、站在华盖殿内的御桌前,望着百官一一退出殿外。

“孔子的那句话引用的很不错。”

朱允熥正在望着任亨泰、徐允恭这几位在朝的内阁成员,走在最后跨出大殿,身后便传来了太子的声音。

他回过神,双手端在一起,面上带着笑容:“朝廷眼下虽然十官九缺,但新政却要急行,若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他们明白了将来,儿子以为便有百万明军在侧,恐怕也难以长久。”

朱标则是转动着手上的扳指,目光好似是穿过了殿门,望向殿外那些正在出宫的官员们,一声长吟后,他幽幽道:“郁新、王儁二人,你不急着处置发落了?”

朱允熥干笑一声,微微颔首:“总要给任亨泰他们在朝堂上留几个能说反话的人,如今朝堂这般,他二人又能再起什么风浪?”

朱标却是摇摇头:“既然你说新政对他们而言,便如勐虎。那留他们原地留任,身边却要放置几只勐虎才是。新政初行,万事以稳为要。”

太子爷说完之后,也不给朱允熥思考的时间。

朱标坐在交椅上歪过头,看向了一旁低头注视着这边,时刻等待着接令的孙狗儿。

孙狗儿当即拱手抱拳,提着衣袍就往殿外走去。

少顷。

这位执掌内宫二十四衙门的大总管,便已经是到了殿外百官身后。

“有口谕。”

孙狗儿的声音并不大,但在宫中这么多年,他的喊话还是传入了每一个官员的耳中。

华盖殿前,百官们慢慢的停下了脚步,眼里却是有些疑惑,不知这口谕到底又是谁的。

孙狗儿则是继续朗声道:“着令,魏国公、武英殿大学士徐允恭,充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蓝玉充任大都督府左都督,沐英充任大都督府右都督。

文华殿行走、户部郎中夏原吉,晋户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

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铁铉,晋兵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

承事郎、大匠师张二工,晋工部左侍郎。

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白玉秀,晋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

户部右侍郎祁着,晋刑部尚书。

工部左侍郎蒋毅,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原本就带着沉重心事的官员们,回头看向华盖殿前陛阶上的孙狗儿,心头好似钻进了一声虎啸声。

当真是新政勐如虎啊。

前一刻殿内刚刚提及,此刻便已雷厉风行了起来。

徐允恭、蓝玉、沐英三人就任大都督府,这在情理之中。

而对夏原吉和铁铉两人的谕令,却充满了意外和戏剧性。

反倒是国朝那头一个匠官张二工,晋升成为工部左侍郎,早就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只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将会发生在龙江船厂那艘蒸汽海船下水之后,却不想会被提前到了现在。

似乎,这是宫中为了进一步显示对新政的态度。

华盖殿前,有人躬身领命谢恩,也有人目光闪烁不定,心中念头无数,百感交集。

郁新和王儁两人深深的对视了一眼,只觉得后背发凉。

双手更是悄无声息的藏在了袖袍下,不愿被人看出已经冒汗的手心。

陛阶上,孙狗儿传达了口谕之后便悄然离去。

而在殿前,官员们已经开始道贺。

张二工被一群不知从哪里来的官员们给围着,若非有其他的匠官护在自己身边,这时候的他定然是要狼狈逃窜的。

望着眼前人头攒动,耳边嘈嘈杂杂,张二工只觉得一阵目眩。

稍稍安定之后,张二工却是想到了,工部侍郎是不是也有资格穿大红袍的。

“恭喜张侍郎了,想来等下宫里头就会将那袭大红袍送到侍郎手上了。”

袁素泰和煦的声音传入张二工的耳中,让这位当官以来,只想着做好手头上,穿上大红袍的匠人,眼前终于是恢复了清明。

张二工转头看向面带善意笑容的袁素泰,连忙拱手:“让监正笑话了。”

袁素泰却是心中欢喜,满朝官员都热衷于称他为那什么少师,可他偏生就是喜欢听张二工称呼自己为上林苑监监正。

袁素泰伸手拍拍张二工的肩头:“一同出宫吧,工部那边的事情,还得好几日才能处理好,侍郎有什么疑虑,这几日都可以来上林苑监寻老夫。近来上林苑监不少瓜果都熟了,到时候也好让侍郎带些回家,给家中孩子们尝尝。”

袁素泰说着话,目光澹澹的看向周围试图想要与张二工提前结交的官员们。

国家从一品少师的一个眼神,周围的官员们纷纷作鸟兽散,再不敢围堵。

另一侧的功勋武将们,依旧是聚在一起。

这一遭朝廷推行新政,不管文官们如何,他们这些人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徽先伯桑敬提着腰带,试图让自己显得更加威风赫赫。

他看了两眼乱糟糟的文官们,低声道:“这一次我朝复设大都督府,兵部那边有些东西,也该是拿回来才是了。”

说着话,桑敬的目光却是看向徐允恭。

如今以武英殿大学士,首位进入文渊阁票拟军国大事的魏国公徐允恭,便是帝国当之无愧的军方第一人。

徐允恭看向身边的常森、汤醴二人:“五军都督府要尽早拿出章程,复行秦法军功爵,京军、边军、地方卫所,还有在外征战的将士们,都要梳理一遍。

陛下不会让大都督府独行诸事,但能让我朝百万官兵更从容征战操练的事情,却还是要和兵部过过招的。”

常森低声道:“任阁老大概会多有阻拦,却不知解阁老和高阁老,是否会在文渊阁里,与公爷试论一二。”

“若是凉国公和西平侯能早日回京便好了,文渊阁里公爷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显得势单力薄。”汤醴轻声开口,心中却知道如今新政初开,那两位大概还要领兵在外巡视多日。

徐允恭轻笑一声。

“虎于山林,潜行百里。”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