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三十九章 走在朝廷前头的曹国公

大明嫡子 第四百三十九章 走在朝廷前头的曹国公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洪武二十八年的前半截,是漫长的让人心惊胆战的。

而后半截,却又让人觉得是无比的快速。

刚刚到了七月,太孙府就一片紧张。

可在这紧张的气氛下,又潜藏着一份压抑着,只等最终结果的喜悦。

太孙妃和太孙侧妃,都到了临盆生产的日子了。

在九曲青溪附近,或明或暗的多了一些终日里闲散晃荡的年轻人。

大明的第四代嫡系即将降生,由不得朝堂之上和宫中紧张。

而在朝堂上,新政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渐佳的状态。

皇帝在新政上强硬的态度,以恩准数百名京官为开始,让天下人明白了皇帝的意志是不容更改的。

地方上的士绅功名之辈,乃至于那些不可数的未曾表态的地方官员们。在面对因为复行秦法军功爵,而变得求战求功似渴的卫所官兵,不论心中如何的不满,都不敢都丝毫的表露出来,唯恐自己的项上人头成了那封王路上的一级军功。

新政的一开始,在经过激烈的皇权和官权的碰撞之后,意外的进入到相对缓和的局面中。

文渊阁里。

又是一日内阁会议。

首辅任亨泰端着茶杯坐在一张凉椅上,在他的一旁则是翻阅着几份奏章的次辅解缙。

至于年轻的高仰止,和暂时一人代表明军的徐允恭,则是围着几人中间的书桌,纷纷坐靠在因为盛夏而添置的凉椅上。

“太孙府那边,不单单是要应天府和上元县派人盯着,提防不测。还要叫兵马司让那边,再多设几个铺子。”

任亨泰喝了一口早起的凉茶,目光看向左侧的徐允恭。

徐允恭点头道:“兵马司这几日已经在太孙府周边,新增了五处铺子。随时有人候命在内,只要外头稍有动静,便能封堵各处。

锦衣卫在周边也增添了人手。从京军马军营调入上直亲军卫的那个千户官马洪庆,如今也带着亲军驻扎在太孙府里头。”

解缙放下手中的奏章,抬起头满面期待:“啊,愿上苍保佑,我朝世代平安。”

任亨泰则是更实在一些:“这些年太孙冲的太前了,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心怀怨恨,伺机而动。宗室子嗣繁衍,是社稷之事,我等身份内阁,责任重大。这些日子,还要国公多多费心,务必不能出了差错。”

徐允恭点点头,这是应有之意。

高仰止细想了许久,见到几人都开了口,这才小声说道:“是否要在应天城门处,便开始盘查一应入京人等,若有情蔽,也能及早发现。”

徐允恭看向最年轻的内阁成员:“小高阁老,应天城那些个城门,早就已经接到大都督府的军令了。”

高仰止张张嘴,随后冲着徐允恭拱拱手。

大都督府所想,似乎根本就不用走到内阁,无疑又是一次军方在内阁中的亮眼表现。

任亨泰看了徐允恭一眼,转口道:“应天通往淮安府、凤阳府的水泥路,是殿下交代下来的事情,征辟沿路百姓的公文已经发下。朝廷还需要催促户部调运粮草、筑路物资;工部亦要派遣熟稔的匠人过去指派做工;大都督府那头更要下令地方卫所,做好护路准备,谨防歹人破坏。”

刚刚慢人一拍的高仰止,正欲抱拳开口。

在他对面的解缙却已经是抬起手,制止了高仰止已经到了嘴边的话,转头笑着看向任亨泰:“户部和工部那边,便由我去吧。

修筑新式水泥路的事情,本就是我提议的,如今应淮、应凤两条水泥路即将开工,这些事情还是我去做好一些。”

任亨泰点点头,这本来就是解缙的事情,如今应天通往杭州府的水泥路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有太平府连通应天城的那条水泥路在,这一条条的水泥路就是一桩桩的大功劳。

他还没有到需要去抢功劳的地步。

徐允恭则是直接开口:“凤阳府、淮安府以及沿途除州府、扬州府诸卫,都已有大都督府行文。劳工纠纷、筑路占田、钱粮支应,这些事情都有朝廷各部衙门及地方官府。但若有歹人贼子作乱,意图毁路,那就是大都督府辖下士卒们的军功!”

如今大都督府已经重新设立,亦如国初,统领五军都督府,统御着大明那百万雄师。

任亨泰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开口道:“兵部那边要催一催,征召士卒入伍的事情是件长久之事,不可急切。前线有功将士的犒赏考功,伤亡将士的抚恤,也只要依着大都督府移送的公文核实即可。如今该催催兵部,督办诸卫的军纪的人,要及早安排下去。”

首辅此言一出,文渊阁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随着大都督府的重新设立,魏国公、凉国公、西平侯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兵部的权柄被一层层的剥削。

兵部从过往执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其堂官往往督军出征,本部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柄。

到现在,已经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权责。

仅仅是作为大都督府的补充,以及相关不涉及到明军征讨操练的事务。

而属于兵部或者说是朝廷的武装力量,如今也只剩下官府差役、地方城门协防、以及官道驿站上的驿卒。

只不过虽然兵部的职能被剥夺了不少,但最终还是留下了至关重要的军功复核,以及监督军纪的权力。

这是文官和军方的权力之争,如今几乎是很常见的发生在内阁里头。

随着任亨泰的开口,解缙手捧着一份奏章向后一靠。高仰止则是转过头,今天文渊阁外头的风景甚好。

虽然外头啥也没有。

徐允恭眉川加紧,沉吟良久。

自从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年年征伐,中原大乱。前宋的建立,随着皇帝的一杯御酒,让那些开国的将领们解甲归田,武人就成了被文官们可以随意指使的对象。

如今大明立国二十八载,所幸朱家的皇帝不似赵家的皇帝那般凉薄。这些年,朝堂上人来人往,大明淮右那一批人,也有不少因罪而诛。

但皇帝终究是没有真的亏待过武人们的。

只不过,朝堂上的掣肘和压制,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如今大明已经在早几年前就开始了对外征讨,开疆拓土。且已经证明,国朝不存在穷兵黩武,战争亦是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

也正是有了南征大军和镇倭大军的存在,复行秦法军功爵,才有了实证和底气。

如今大都督府要从兵部拿回权力,中间的摩擦必然很多。

徐允恭微微颔首,眯起眼睑:“洪武二十六年,陛下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又增交趾道、占城道,卫所十。凡上种种,若以内外卫及守御千户所而论,兵部尚需四百余军纪官吏下行。

大都督府自是会全力配合,严正军纪,剔除军中害群之马。但陛下也有口谕,将士们是用来征讨作战的,得要懂得军阵的将领去统御。

兵部下行军纪官吏,当须知己身职责所在,莫要行那军阵图纸之事。”

这是表态,也是警告。

任亨泰没有反驳。

事实上,前宋文官们拿着军阵图纸,要求前线的将领依照阵图打仗,在他自己看来,都是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前宋防备武人至此,果该忘了。

任亨泰只是平静的回了魏国公一句:“兵部尚书茹瑺,是个做事明白的人。”

“咦!”

忽的,躺在凉椅上翻阅着奏章的解缙,嘴里发出一声疑惑,旋即勐的从躺椅上坐起。

高仰止当即抬头看向恩师:“可是哪里出事了?”

任亨泰和徐允恭也纷纷侧目,看向脸色古怪的解缙。

解缙将奏章放在了桌上,看向几人:“先前曹国公就上了奏章,今岁第二季度的金银不日就会发运,预期黄金五千两,白银八十万两。”

任亨泰有些不解:“曹国公那道奏章,我是看过的,现在是短缺了?”

解缙摇摇头。

徐允恭则是很直接在在高仰止前头,将奏章抢到了手上。

少顷,徐允恭皱眉开口道:“李九江上奏说,倭国沿海,近来又有海患出现,恐朝廷运送金银船只遇袭,奏请朝廷调动水师,游曳于山东道及倭国之间。”

任亨泰当即皱眉开口:“海上现在哪里还有海患!哪里还有倭寇!他李九江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一刻,任亨泰心中已经想到了种种可能。

李九江想要私吞金银!

亦或是,镇倭大军那边出了事,致使今年的产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镇倭大军那边则准备以海患为借口,寄希望于躲避朝廷的问责。

镇倭大军的产出,如今在朝堂之上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这一份收入,朝廷丢不得。

一想到镇倭大军的产出可能会有影响,加之现在朝廷种种革新,地方上一样样的大工程,任亨泰不由的头皮发麻。

朝廷财政可千万别才好过了几年,就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继续那四处找钱的旧日。

“很诡异!”

解缙百思不得其解,半响后才缓缓发出一声。

现在是个人都知道,当初的倭寇十个里面有九个是假的。自从镇倭大军驻扎倭国,后来又增派了一次。

那些个穷困到需要下海做倭寇的倭人,早就被文华殿行走、兵部主事铁铉,给坑蒙拐骗到山西道去挖煤了。

真倭寇一没,东南沿海的假倭寇,也立马销声匿迹。但锦衣卫却始终没有松懈下来,这些年也在中山王府等人家的配合下,缕缕续续的查出了不少过去干过倭寇勾当的明人。

至于说为何中山王府等人家会配合锦衣卫去抓人。

全是因为如今大明官办之外的海运,都是掌握在中山王府等一系人家手上。

利益使然。

徐允恭轻叹一声,脸色有些难堪。

镇倭大军同样是在大都督府辖下,李九江也是功勋将门子弟。

若是当真出了事,他在内阁里的局面,将会很难过。

“太孙已经透露出了要全面经略倭国的心意,原本大都督府的计划,是等二季度金银入库,便调动兵马,增援镇倭军。若是……”

徐允恭觉得很难办,恨不得现在就给李九江给提熘回来,好生的问清楚了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候。

文渊阁外面,却是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很急促。

期间隐隐有甲胃之声。

众人本就心中杂念横生,这时候听到文渊阁外头竟然有人如此不知规矩,不禁纷纷侧目看向外头。

未几。

一名背插红羽,身缠麻绳的官兵,疾步到了文渊阁里间外门下。

噗通。

官兵单膝重重着地,甲裙垫在膝盖下,砸在地上发出沉闷刺耳的声响。

而官兵则已经是双手抱拳,低头颔首,沉声道:“镇倭大军急报!今岁镇倭大军二季度解押金三千两、银八十万两,船队出石见,复行数百里,无影无踪,不知去向。镇倭大军快船搜寻,仍不见踪迹,仅悉或为倭人所为。奏报朝廷,问策镇倭军当如何?”

文渊阁里,任亨泰四人先是面色剧变,齐齐震惊。

只是转而,也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轻笑。

几人原本紧绷着的肩头,也都松了下来。

解缙轻声询问:“可知船队几只,如何配置?”

那官兵开口答道:“宝船三艘,福船五艘,楼船、蒙冲、斗舰、座船共计二十艘。”

解缙不说话了,只是忍着笑。

高仰止眨眨眼原本还想询问一下,只是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一旁的徐允恭则是冷笑了一声,而后向后靠在了凉椅上,目光澹澹的瞧着首辅任亨泰。

任亨泰很烦恼。

曹国公竟然走在了朝廷的前头!

这让首辅大人很无奈、很忧愁。

任亨泰抬起头,看向三人,苦笑一声:“曹国公这是公忠体国,还是不尊皇命?”

徐允恭轻咳了一声,却偏偏就是不说话。

年轻的小高阁老左看看右看看,最后看到先生给了一个眼神,这才开口道:“料敌于先,体察上意。国朝行仁义之举,将士执王道征讨。内阁是否该给李公爷一份褒奖?”

“他李九江事先都不曾知会朝廷,便弄了这么一出把戏,还想要朝廷褒奖?”

任亨泰一声惊呼,满脸不悦。

只是骂了一阵,他却又长叹一声,对着那急报的官兵挥挥手。

待到官兵离去。

任亨泰才靠在了凉椅上,微微闭上双眼:“叫了礼部草拟行文吧,大明不做以强欺弱之事,却也不能容忍饿狼啄食。”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