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五十二章 慷慨的皇太孙殿下

大明嫡子 第四百五十二章 慷慨的皇太孙殿下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封王?

‘大明今日复秦法军功爵,尔等拿了军功来,大明有底气为尔封王。’

没来由的,在场的功勋武将们,脑海中浮现了当日在西城橄榄球场看台上,皇太孙殿下当众说出的话来。

曹国公李景隆坐镇倭国多年,今岁又有灭国之功。其后更要在朝廷彻底架构起瀛洲诸道官府衙门前,负责镇压瀛洲地方可能存在的动乱。

这等功劳,大明开国以来,满朝上下也没有哪个人是单独立下的。

不对!

如今还远在交趾道、占城道以西的开国公常升,也能算的上一位。

甚至于若说要封王的话,开国公常升远比曹国公李景隆,更应该封。

毕竟于情于理,常升也有灭国之功,更是连征两国,如今更是继续在为大明打下一片片大大的新疆土。

文官们此刻大多心中百感交集。

大明复行秦法军功爵,自从大都督府复设之后,朝廷也已经定下了军中的考功之法。

只是武将们获功容易,而他们这些文官却是路途狭窄。总不能让朝廷里的文官们,也都提着刀枪上阵杀敌吧。

朱允熥一句要论东征大军赏赐之事。

在场文武心思不同。

景川侯曹震却是最先开口:“若是论东征大军考功赏赐一事,南征大将军那边是否也该合议一番?”

说完之后,曹震表情纯粹的看了看周围的人。

魏国公李景隆有灭国之功,开国公常升亦有灭国之功。

若是魏国公能封王,则开国公更能封王。

大明朝要一日封二王乎?

经过曹震这么一插嘴,众人总算是反应了过来。

虽然文渊阁中依旧是寂寂无声,然而无论文武,每个人的呼吸都重了一些。

此刻非是洪武初年,皇帝为了天下稳定,大封宗室。数遍大明朝这二十多年,非朱姓难得封王。便是有那中山武宁王和开平忠武王二位,那也是在他二人薨逝之后,朝廷给的追封。

大明朝要有两位活着的异姓王?

朝廷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康慨了。

徐允恭压住心中想要请奏外调领兵的念头,拱手抱拳,侧身走出:“启禀殿下,若是论功东征大军,则南征大军亦该放在今日一并合议,如此才能显示朝廷公允,不叫前线将士寒心。”

说完之后,徐允恭心中有些遗憾和惋惜。

想当年,中山王府可是压着开平王府一头的。如今却因为常升领军南征,就要有了封王的机会,而中山王府却只能诉说过往的荣光。

至于自己如今的内阁大臣身份?

中山王府可是大明朝的开国功勋人家,走的就是将门的路子。内阁大臣再多的权柄,也不必一个与国同休的王爵来的重要。

虽然此等封王,不会袭爵后人。

但一位活着的王爵,在徐家来说,显然比一个内阁大臣的分量更重。

“征南大将军灭安南、占城,大军西进,累数年之时,领兵在外,功劳深重。”

高仰止的声音,在文渊阁里响起。

在回京之前,他是大明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是大明朝第一位亲历增设一道的官员。

对于南征大军和开国公常升的功劳如何,朝堂上下唯有高仰止最有发言权。

身为内阁大臣,高仰止一开口,自然是引来众人瞩目。

这位国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最年轻的内阁大臣,便只是站在那里也能吸引来无数人的注意。

而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这位年轻的小高阁老,将会始终屹立在大明的权力中心。

他的话,没人敢轻视。

高仰止继续开口道:“交趾道等地瘴气毒虫遍地,我中原之人南下,多有不便,水土不服。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定南征之事,开国公统帅三军,皇太孙亲临战场。

一战而定,我大明新增一道之地,岁入多有增添。南征大军久在南方,再征占城,大明又增一道。

如今,大军已在占城以西,征战累年数载,虽因疆域万里之遥,地方形势复杂,不曾新设道府。然,我朝疆土可谓每日扩地百里。

大军开疆拓土,国朝岁入增多,四海之物皆归应天。

此乃南征大军之功,乃征南大将军之功。

大将军以开平忠武王二子之身,本可坐享应天太平光景,却勤练武艺,日读兵书,操练三军,领兵征讨。

开平忠武王遗志无失,乃国家功勋楷模。

若论功绩,臣以为,开国公常升,功绩足以。”

说到最后,高仰止已经是正身拱手抱拳,面朝着朱允熥缓缓躬身弯腰,表达了对常升军功的肯定。

而开国公常升功绩足以如何?

在场众人目光转动,高春风的话似乎是没有说完,但却又已经尽数说完。

开国公常升功绩足以封王。

众人不禁看向高仰止的背影,各色揣测生出。

众所周知的,高仰止是交趾道的第一任布政使,当初在交趾道,南征大军必然是与交趾道多有交道。

如此算起来,开国公常升和高仰止的私交,也必然是深厚的。

那么这个时候,高仰止作为内阁大臣,为开国公常升请功,也就显得合情合理的。

至于说,高仰止和开国公常升,互为内外,又或者是朝堂之上的盟友。便是当真,倒也不是要紧的事情。

毕竟就连皇帝也心知肚明,朝堂之上就没有真正的孤臣。

就在众人认为,这是高仰止为了日后在朝堂上,多一位王爵友情的请功之举时。

高仰止却是语气急转:“南征大军功劳大,大将军常升更有两次灭国增地之功。依本朝先行军功爵之法,大将军常升之功劳,足可封王矣!”

“高阁老不是要为开国公请功?”

曹震坐不住了,当即开口,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给问了出来。

周围的官员和功勋武将们,亦是纷纷投来意外的目光。

前面高仰止说了那么多,当大伙都以为他是要为开国公常升请功封王的时候,这位小高阁老却是急转而下,话锋一转。

高仰止只是微微侧目看了景川侯曹震一眼,而后继续面朝朱允熥开口道:“殿下,臣以为国朝王爵不可轻易授之。若人人灭国可封王,恐国家有穷兵黩武之嫌!

乃至于更严重,在外将领会因王爵之诱,而大行其事,不遵朝堂旨意,私自领兵征讨域外。

届时,大明的军国社稷,将会尽数被在外大军所牵累牵引。长此以往,我大明何时方能休养生息?

战,非战也。战,以促国家盛平也。

若以战图王爵乎,则此战不可开之。若以战图国家强盛乎,则每战皆不可失。”

对对对。

这就是自己想要说的话!

高春风就是自己的知己啊!

原本已经不准备在这些事情上发表意见的内阁首辅任亨泰,勐的抬起头,双眼死死的盯着一番战与不战之论的高仰止,眼底竟是欣赏之色。

高春风将自己想说的话,都给说出来了呀!

这一刻,任亨泰恨不得拉着高仰止,就往南城而去,寻一家酒肆,快快的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任亨泰从来没有觉得,眼前这个内阁中最年轻的大臣,竟然和自己有着如此贴近的想法和政治观点。

不由的,任亨泰目光澹澹的瞥向了对面安然就坐的解缙,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愠怒。

春风就不该有这样的先生!

这样的好学生,该有个更好的先生才是啊……

而在一旁的徐允恭却是眉头一皱,他有些意外,高春风不该在这个时候起反对意见的,至少不该在这么多人面前,与殿下表达反对。

只是很快,徐允恭的嘴角却是微微一动,眉头也悄然的平复了下去。

倒是景川侯曹震,大为不解,急的又嚷嚷了起来:“好你个高春风!亏你当初还在交趾道为官,难道都忘了那边是何等艰难了吗?要不是大将军在交趾道广布兵马,说不得就就要被那些个乱民给做掉了!

如今回了京,进了内阁,倒是虚伪的紧!口口声声大将军劳苦功劳,大将军功在社稷,调过头却又给大将军的功劳全都否了?

什么在外大军尽数效彷?你高春风是觉得,我大明的军队,都是那等不忠不义之辈?还是说,你高春风认为,我大明百万雄师,都是不尊皇命的人?

你高春风到底想做什么!”

曹震激怒之下,一番怒骂,可以说是要将高仰止给活生生的骂成大明朝最大的奸佞之臣。

就连在他一旁的徽先伯桑敬,也不由的拉了一把他。

“过了!”

桑敬有些忐忑,好端端的论功之事,现在竟然是闹得这般大。

再往下闹,恐怕都要扯到文武一事上去了。

解缙轻咳一声,看了看在场的人,面带笑容轻声开口:“若说军功,不论南征还是东征,皆有灭国之功,自可依军功爵法晋封王爵。只是国家王爵,确也不可轻授。若是常升不能晋封王爵,那么东征的曹国公李景隆,也就不能单独晋封。朝廷的公允不能有失。”

说完之后,解缙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了一番。

夏原吉眉头一跳,不知道好端端的,怎么解大绅就瞄准了自己。

他微微皱起眉头,仔细的思量了一下。

最后再次看向解缙。

夏原吉见解缙对着自己默默的点了点头,这才无声的轻叹着在一众官员后面走到了前头。

“启禀殿下,臣户部左侍郎夏原吉,有奏。”

曹震眼看着不论是南征还是东征,都有可能没法封王,虽然议定的对象不是自己,但心中却是愤愤不平。

他再次开口:“殿下……”

朱允熥当即抬头,目光微微一瞪,止住了曹震的言辞。随后转动着手上的扳指,晃了晃脑袋,看向身边的解缙。

他轻笑了一声:“夏侍郎可是对议定军功一事有话要说?”

夏原吉点点头,脸色有些凝重。

解大绅那厮不想当坏人,却要自己做文官里头的叛徒。

从解大绅看向自己的那一刻,夏原吉就清楚。

这解大绅和高春风师徒二人,就是不想自己当恶人,为了功勋们封王的事情,闹得他们两个人在文官这边失了分数。

若不然,他解大绅也不会说什么,常升的军功是可以晋封王爵的了。

何为晋封?

那是人家常升本来就是大明朝的开国公了,现在有了足够的军功,不过是从公爷升到王爷罢了。

夏原吉脸色有些凝重,沉声道:“微臣以为,朝廷之顾虑,左右不过是担心在外将领,日后会贪图军功封王,而自行其事,擅自开启征伐杀戮。只要朝廷弥补上这一点,百万大军皆遵朝廷旨意而行,此虑自可破解。”

我们的队伍中出了个叛徒!

当夏原吉的话一出口,顿时便有无数道能吞了他的眼神投射过来。

朱允熥却是露出笑声:“何以破解?”

夏原吉如芒在背,可是话都说出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朝廷只需定下,唯四征方可因功封王即可,届时解学士和高学士的顾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中原历朝历代,皆有设立四征四讨将军的惯例,一般都是大军出征,授予领军大将的职务。

夏原吉的提议,直接将能获得封王机会的条件限制到了极点,却也在情理之中。

寻常兵丁,自然是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战封王的。

便是普通的军中将领,便是有功也前头还有一大截的路要走。

唯有到了能独领一军的征讨大将军,才有机会创立不世战功,获得封王的机会。

朱允熥眼底终于是露出了一抹满意,他侧目看向一旁已经许久不曾说话的首辅:“任阁老以为,夏侍郎此言是否妥当?虽然孤绝对信任我朝将士们,不会有独走之事发生,但加以此般限制,亦是全了日后的规矩。”

任亨泰心中无奈。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自己也不可能当恶人,真的就强硬阻拦开国公和曹国公两人封王。

任亨泰缓缓躬身抱拳:“夏侍郎所言,自是极好的,甚是妥当。”

朱允熥大手一拍:“既然如此,那也就可以接着往下议开国公和曹国公该册以何王号之事了。”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