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五十一章 绝对正义,谁敢言不义?

仁,乃儒家之经典。

以仁为核心,中原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秩序。

师出有名,携大义而伐之。

这是国家对战争的定义。

强如白起,便有不世之军功,却因为坑杀过多,而背上了一个杀神的名号。

这算不得一个好的名号。

内阁中,任何一个人用脚指头都能想到。

当日京都城中,就没有明军想要去施救吉野家族和倭国天皇。更没有任何裹挟百姓作乱的倭贼,也没有什么为了安定民心欲行迁徙的奏请。

东征大军就是血淋淋的将整座京都城杀的只剩下不足八千顺民。

然后,还要将这些幸存的人,发配到万里之外的琼州府去挖矿。

可是……

大明军中的那帮莽夫,什么时候竟然学会了满嘴的仁义道德,送到朝廷来的说辞,竟然让人挑不出半点的毛病。

景川侯曹震那句‘曹国公宅心仁厚’,不断的回荡在文官们的脑海之中。

如果将一座偌大的京都城杀的只剩下不足八千人,也能算得上是宅心仁厚的话,那现在内阁里的所有人,都可以用在世圣人来形容了。

以户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而入列今日内阁捷报听奏会议的夏原吉,却是低着头无奈的笑了笑。

旁人不知道,但他心中却是清楚。

那个牛大富在内阁中的说辞,定然是铁铉那厮事先就交代好了的。

整个东征大军里面,也只有那厮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了。

猜出了幕后黑手,夏原吉不由抬起头,看向和任亨泰一左一右坐在皇太孙身边的解缙。

当初他们三个人与太孙结识结交,太孙待他们三人可谓是推心置腹。如今解缙成了内阁大臣,自己也走到了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上,铁铉虽然不在京中,却还是领了一个兵部左侍郎的职位。

当初三人在太孙面前许下的承诺,三人早就已经不再说出口,但每一样事情却都在坚定的履行着、实现着。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明,正在所有人的关注或不曾察觉下蜕变着。

“大军在外,情形万变莫测。本朝军马,皆遵皇命,虽不至生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事情来,但顺应时事而动,也是合乎情理,不违规矩的。”

内阁里众人心思各异,徐允恭就在这一阵的平静中,轻声开口。

他抬起头,从身边的国家功勋们身上掠过,又到了文官那一头,尤其是在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翟善两人身上停留多了几息,而后是扫过太孙左手边的任亨泰,最后定在朱允熥身上。

“殿下,倭国前些日子是个什么情形,我等远在这应天城中,全然不知。便是近日发生的事情,也不曾知晓。

若是在外将臣,事事都要先行知晓朝廷,再去做事,恐怕现在听到的就是大军溃败的消息了。若是如此,倒不如将外头的大军都撤回来。

至于牛百户所言,京都城有倭贼裹挟百姓作乱。便是不多,却也是有的。而大军在外,远离中原,将士们本就是紧绷着一个弦,唯恐什么时候遭了袭杀。

这个时候,朝廷便不能奢求将士们有多少的分辨能力。若是严控那些远离故土的将士,去分辨眼前哪个是好人哪个是贼人,就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我等军伍中人,皆知领军在外,最怕夜晚。因为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营外有什么,谁也不知道夜幕下会发生什么。

试问朝中将领们,哪个不怕领兵在外的时候,不怕自己军中发生营啸的事情?”

徐允恭一番长篇大论,似乎是有意将要这个问题放大的样子。

任亨泰终于是没忍住,想要制止徐允恭继续说下去。

“魏国公,你此番言论,究竟是何意思?”

徐允恭侧目看向任亨泰,抱起双手:“望任阁老知悉,大军在外,四处皆为杀机,实乃不易。

我朝今次定下征讨经略瀛洲道之国策,是要收瀛洲分设数道,置于朝廷中枢治下。

那么朝中就要保证东征大军的战力和军心稳定。朝廷到底是要一个动乱四起的瀛洲,还是要一个可以迁徙我朝中原百姓往来,朝廷派遣流官牧民的瀛洲?”

解缙眼角余光扫到正要开口的任亨泰,当下便抢先开口道:“朝廷自是要一个安定的瀛洲。”

徐允恭哼哼了两声,站起身面朝朱允熥拱手躬身道:“殿下,既然朝廷要一个安定的瀛洲,那就该相信前线的将士们,相信东征大军的将臣。国家养兵千日,王爵悬赏,我朝不会有听调不听宣的兵镇,国家也不该有秦桧之流的言论离心君臣。”

“魏国公!”任亨泰动了一丝怒意,目光锋利的盯着徐允恭,沉声道:“本朝没有秦桧!更不会有前宋旧时发生!魏国公身为大明公爵,不该有这等言辞出口!”

朱允熥的左手抬起,朝着任亨泰压了压:“朝廷没有因言牵连获罪的例子。魏国公所言,亦可算是警示朝堂,不做那秦桧之事。”

任亨泰心中无奈,却只能是侧身拱手:“微臣领命。”

徐允恭面色不该,继续道:“东征大军意欲施救吉野家族及倭国天皇,此乃仁义,不曾救下,此乃无奈,于军中无错也。

京都城滋生倭贼,裹挟百姓犯上作乱。依大明律,也该是重典惩治。更遑论是在大军眼前,为保大军稳定,动用刀枪平定骚乱,亦是情理之中。

移百姓于城外,远离战火。今次之后,瀛洲设道,皆为本朝治下之民,徙本朝百姓于本朝琼州府,自无错漏,亦是情理该有之事。

臣斗胆奏请殿下,准允东征大军于瀛洲一应军机之事,有自行量裁之权。朝廷若为体统规矩,只需遣都察院官员往瀛洲,先设巡察一职,督办瀛洲战后军纪。”

“魏国公!”

任亨泰这下真的急了,今天东征大军能屠得京都城只余不足八千人,来日得了自行量裁便宜行事之权,还不知来岁瀛洲能余下多少百姓了。

他当下急声出口。

继而又转头,脸色忧虑的看向朱允熥:“殿……”

“准。”

任亨泰的话还没说完,朱允熥便已经轻声开口,说出了一个准字。

徐允恭顺势开口:“微臣领命。”

任亨泰强撑着,没让自己倒在身后的椅背上。

身为多年的朝堂命官,任亨泰很清楚,大军撒出去,那就是一把把不受控的刀子。刀子似乎要杀人见血的,朝廷也希望在外的大军能斩杀所有的敌人。

便是任亨泰自己,同样认为,朝廷的军马在外就该是征伐的。

可是,征伐杀人的对象却要有所分别。

战场上那四万五的倭国士兵被杀,任亨泰除了意外于东征大军的杀伐力度,却再也没有更多的想法。

但如京都城中的那些百姓,那都是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

如此残杀,实在有违仁义,有损大明的颜面。

然而东征大军给出的解释很充分,也很正义。

甚至可以说,这是绝对的正义,无可挑剔。

当朱允熥从嘴里说出那个准字之后,任亨泰已经决定,日后东征大军报于内阁的奏章,自己一概不理,交由解缙他们去处置。

眼不见心不烦。

倭人要遭老罪了。

眼瞅着对面那帮武夫,在皇太孙说出了准允东征大军便宜行事之后,任谁都明白,京都城的事是第一次,但绝对再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了。

瀛洲本土之民十不存一?

不由的,人们想到了有关于皇太孙的一侧小道消息和传闻。

大明朝的皇太孙不喜倭国倭人。

这一次的征伐倭国,虽然有着朝廷财政收入和用工的因素,但谁也不会断言其中没有皇太孙对倭国的厌恶存在。

曹震难得回京一趟,等大都督府重新整顿好京军诸卫,他不日就要重新领军离京。

像如今朝中这样的热闹,他向来是热衷的。

曹震瞧着周围没人开口了,他便看向牛大富:“牛大富,你且继续说,把话说完了。”

牛大富点点头,他不太认识在场的文官们,却认识景川侯曹震这些人。

“京都城一事暂定,大将军又令大军围攻足利家族。攻城五日不下,军中炮火炸膛一十七尊,军中稍晚会报由大都督府、兵部、工部知晓。

大军围攻足利家族五日,城破。方才得知,足利家族卑劣手段,以百姓冲抵官兵守城,夺百姓之米以作军粮。

我军入城之日,城中无一百姓幸存,皆被倭军所害。倭军负隅顽抗,我军无可奈何,屡屡劝降不成,只能继续执行军令,与倭军搏杀。”

大明是正义的,绝对的正义,谁也不能说大明不义。

牛大富说完之后,偷偷的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朝堂大老们,脑海中回想着铁先生在自己回京前交代的话。

铁先生是个很好的人,牛大富固执的认为,铁先生不就该在倭国和他们那群大老粗待在一起,而是该在这文渊阁里的。

所以像铁先生那样的好人说的话,牛大富历来都是牢牢记在心中的。

铁先生还说,只要自己不说错话,将他交代的话都说出来,东征大军的日子就能更好过,在瀛洲做事也能更方便,军中的弟兄就能少死很多很多,少很多很多的伤亡。

于是,牛大富继续将最后的话说出口。

“我军平定足利家族主城之后,四方皆有倭国南北两朝残余旧部袭扰,又有乱兵祸乱地方,残杀劫掠百姓。

大将军为瀛洲百姓计,为东征大军稳定计,为朝廷社稷计,下令东征大军分赴瀛洲各地,清剿乱贼。

然,乱贼每到一地便不留活口,十室存一,千里白地。

我军每到一地,清剿为主,兼辅收拢百姓。

属下回京登船之前,大军已收拢瀛洲百姓三万余,大将军命属下回京奏请朝廷,此三万余瀛洲百姓,该如何处置。

是安居瀛洲,亦或迁徙别处,请朝廷斟酌行文。”

正义!

除了正义还是正义!

代表大明的东征大军,在瀛洲所行皆为正义!

牛大富的话终于是说完了,内阁里,所有人都彷若是看到了曹国公李景隆,提着那柄血淋淋的长刀,浑身染血,却在大喊着明军所行,皆为瀛洲思量,皆乃正义。

他李景隆是要屠了整个瀛洲之民!

任亨泰已经将脸彻底的低下,心中无奈的哀叹着。

他不是哀叹倭人的灭亡,而是哀叹今日之大明已经不是昨日之大明了。

而明军长此以往下去,最终又会走向何方?

大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此刻心中有着无数的烦恼和忧愁。

不能让明军成了钝刀子,可也不能让明军成为划伤自己手掌的双刃剑。

有那么一刻,任亨泰觉得自己很羡慕吏部尚书翟善。

依旧是执掌官员的天官,却不必去思虑整个国家的走向到底该是如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自己,却要在其位谋其政。

上一遭经过朝堂动荡之后,新晋上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蒋毅,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

他已经前前后后复盘了好几遍,却没法说东征大军这一次的捷报和军报,有什么问题。

灭国之功在前,朝廷要经营瀛洲在后。

东征大军在瀛洲的一切行为,都将会是绝对正义的存在。

说服别人之前,必须要说服自己。

蒋毅不想成为工部尚书王儁那样的蠢货,于是这位本该负责纠察朝堂纪律的左都御史,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沉默。

朱允熥沉吟了许久,这才再次看向牛大富:“你且下去,朝中自会安顿尔等,待在京中休整好了,朝中另有安排于尔等。”

牛大富很拘谨,拱手抱拳:“属下领命。”

待牛大富离开之后。

朱允熥已然是缓缓站起身。

他一起身,屋内的文武百官,也就不好继续坐着了,纷纷起身。

朱允熥轻步出了屋子,到了门外的庭中。

“这是大明复行秦法军功爵之后的第一场胜仗,将士们不曾辱没了朝廷的信任,国家的寄托,孤心甚慰。”

任亨泰不想说话。

解缙觉得自己需要思考。

高仰止便走出道:“此乃陛下仁政所致,太子垂拱,殿下理政,前线将士用命,国家政通人和,方才有的胜绩。”

朱允熥摇摇头,回头看向那些挤在门里门外、廊下庭中的文武们。

“将士们是拿着命在前头为国家征战,为我等能安居应天,去拼命的。国家不能忘了他们,赏赐也不能少了他们的。”

徐允恭开口接话:“此次当为天下军马明典朝廷公允。”

朱允熥点头道:“那今日就接着议一议东征大军的赏赐吧。”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