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五百二十章 胖炽的威力

大明嫡子 第五百二十章 胖炽的威力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奉天门前。

大明朝的文官们,已经开始联想到了前唐乃至更前的史书。

那时候,皇室宗亲皆可入朝为官,以宗亲的身份赋予官职,在朝堂之上无形中就远高于那些寻常官员。

原本,税署的设立,对于百官们而言,大抵只是相当于为朝廷和皇室催收赋税、收敛钱财的一个地方。

这样的地方,用一用宗室自然无可厚非。

哪个人也没有自己家的儿孙更让人放心。

可是现在,燕王府世子竟然就朝堂之上的官员选任,当着所有在京官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当众反驳工部尚书王儁的举荐。

这件事情所产生的意义,将完全不同于其他。

人们看向了宫门下的皇帝。

皇帝陛下对此并没有任何不满的神色露出。

这无疑说明,皇帝对于这位宗亲皇孙参与朝政,并没有反对的意思。

不反对,那就是支持。

这很危险。

朱元璋倒是很喜欢眼前这个老四家的小胖子。

长得就是个憨厚的孩子。

这两年留在应天,为朝廷办事也做的是很有章法,井井有条。

臣子是臣子。

子孙是子孙。

在朱元璋的心中,自家的血脉,永远都比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臣子来的更加让他信任。

在皇帝身边的皇太子朱标,同样对这位侄儿很满意。

甚至他觉得,若是自家那个整日里折腾的崽,能多一点这个胖侄儿的沉稳,那他真的就是彻底放心了。

不过如今有胖侄儿在朝中,想来往后自家崽也能执政平稳。

朝中若是有事,他们兄弟二人也能相互商议,出谋划策。

宫门下的爷俩心里各自想着事,未曾有开口的意思。

工部尚书王儁的脸却是冷了一些,侧身回首看向身后不远处,这位长得白白胖胖的年轻人。

王儁笑了笑,轻声开口:“署正,邹学玉有交趾道为官经验,今年方才回京述职,转任应天知府。他于地方上,可谓是经验老道。交趾道当初亦是新设,如今去瀛洲为一道布政,可谓是最佳人选。

至于中都凤阳知府丘凤珍,亦是为官多年,牧守中都数载。最是熟稔地方何以稳定,去瀛洲,可与邹知府互相照应,以为助力。”

站在从三品文官队伍中的应天知府邹学玉,脸色平静,只是默默的看着前面,一力举荐自己去瀛洲为一道布政的王儁。

王儁要把他从应天赶走,邹学玉一点都不奇怪。

要知道光是今年自己就任应天知府以来,就已经好几次打了工部的脸。

所有人都知道,应天府正在修建上元门码头和仓储地,同时在挖开上元门码头联通玄武湖的水道。

这事情本该是应天府上报给工部,工部有了一个方案,然后与户部合议出一个合理的钱粮数额,最后才是三个衙门一同报于内阁知晓。

很明显。

邹学玉带着应天府一帮人忙活了大半个月,弄出来的一份《奏请建造上元门码头仓储地及连通玄武湖水渠》,前脚送进了工部衙门的大门,后脚就被王儁给否了。

堂堂京畿之地的知府,邹学玉自然是不乐意了。

他反手就直接给内阁递了个条子。

年轻的内阁大臣高仰止,犹如春风一般的接待了京畿之地应天知府。

双方就在内阁,展开了一场和谐的讨论。

邹知府充分的说明了有关于上元门码头仓储地以及联通玄武湖水渠的修建必要性,以及对京师带来的影响和潜在价值。

高阁老则是详细的翻阅审核了应天府的十万字计划书,当场肯定了应天府永心办事的态度,表扬了以知府邹学玉为首的应天府上下官吏,赞许了应天府为京师百姓谋福利、为朝廷分忧的高度政治觉悟。

商讨过程中,内阁次辅解缙大学士,从旁发言,表示了他对应天府工作计划的高度认可以及支持。

内阁大臣、大都督府都督、魏国公徐允恭,则是在表达了自己对京师防务的担忧,并在得到充分解释之后,亦表达了支持的态度。

最后,那十万字的计划书,就交到了内阁首辅任亨泰的手上。

内阁针对应天府的工作计划,做出了部分的批红修改,最终达成阁议一致,呈交于圣前。

应天府,或者说是邹学玉。

在刚刚上任的这件事情上,狠狠的打了工部尚书一巴掌。

这一巴掌,是直直的冲着王儁的脸抽过去的。

最后,王儁还要笑着脸接下内阁发下来的要求工部协办应天府的公文。

不论是邹学玉的政治立场,还是双方早就接下的梁子。

这个时候,王儁有个能将邹学玉赶走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而且名义上,他还是在为邹学玉升官出力。

邹学玉无话可说。

涉及自己的任用,他说不出来话。

但朱高炽却早有准备。

奉天门前。

朱高炽轻咳一声。

“王尚书难道不知,应天府如今正在为了日益繁忙、拥挤不堪,不堪使用的龙湾码头而苦恼。整个应天府上至知府,下至皂吏,日日都泡在上元门那边,就是为了能早日将上元门码头给建成,缓解京师货运压力。

此等紧要时刻,何以能将邹知府调离应天知府?

这几年,朝廷各处用兵,仅应天一地,便有内库、户部仓、武库,南北用兵,钱粮海了去的调运。

天下四方商贾往来,海外夷商通航。

上元门码头一日不建成,应天城只怕到最后就要被堵的水泄不通了。

王尚书是要置京师畅通于不顾?还是要让朝廷因为道路、码头堵塞,而就此停摆?”

这几年的应天生活,尤其是在朱允熥身边待的久了,教会了朱高炽一个很重要也很关键的生存法则。

那就是但凡是要怼人,就要扯上一面最大最大的旗帜,一开口就压住对方。

你王儁是不是要让京师堵塞,皇帝都出不了家门?

这个罪名直直的,不加掩饰的扣在了工部尚书王儁的脑袋上。

人群中,一阵低沉细微的倒吸凉气。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憨厚的燕王府世子,一出口竟然如此犀利。

王儁张张嘴,刚想要反驳。

可是朱高炽却完全不给他开口反驳的机会,继续沉声道:“再说那中都凤阳知府丘凤珍,不久之前凤阳城方才出了白莲教藏匿之事。皇太孙宽仁,只是将其调离知府之位,暂带于北巡队伍之中。

陛下今岁开春有旨意,太孙离京,所在之地文武皆尊太孙教令,一应官员任免皆由太孙定夺。

朝廷赏罚分明,如今稍作惩戒丘凤珍,何以不足月余,王尚书便要让其就任一道布政之高位,做那一方封疆大吏?”

奉天门前。

所有人都好似看到,一口黝黑黝黑的大锅从天而降,严丝合缝的重重扣在了王儁的头上。

结党营私!

燕王府世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无声胜似有声。

这个时候皇太孙还在惩戒凤阳知府丘凤珍,你王儁就要给人家弄到瀛洲去做那封疆大吏。

这可不就是在为对方腾挪位置,还顺带着让对方坐上帝国核心官员的行列?

这不是结党营私还能是什么!

朱高炽仅仅是两番话,就已经怼的王儁开不了口,脸上更是一阵青一阵白的。

他怎么也无法相信,往日里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燕王府世子,竟然会有如此犀利的言论。

自己一个朝会的功夫就成了打压异己、结党营私的大奸臣了?

门洞下,朱元璋几乎是要忍不住笑出声来。

看着眼前这个憨厚纯良的皇孙,竟然看到了几分那个混小子的样子。

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朝会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所有人,对刚刚有着一番犀利言论的朱高炽,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位即是宗室,又是将来的燕王继承人,更与皇太孙有着深厚的情谊。

将来的朝堂之上,这位恐怕将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了。

最近一直觉得自己被冷落了的吏部尚书翟善,终于是从班列里走了出来。

他到了王儁的身边,却拉开了一点距离。

翟善回头看向朱高炽,笑道:“署正于王尚书推举二人有不同意见,不知署正心中可有举荐之人,堪任瀛洲四道三司主官?”

王儁的眉角跳动了一下。

他望着明显刻意和自己拉开距离的翟善,心中不由的生出一丝担忧。

这老倌儿是要搞事啊!

果然,朱高炽这时候已经接过话:“翟尚书抬爱,您是大明朝的天官,执掌吏部,于天下百官自然是最了解的。若论瀛洲四道三司主官选任之人,恐怕翟尚书才是最有资格说话的。”

王儁快要晕过去了。

这小子夸赞翟善的时候,还不忘又嘲讽自己一遍。

朱高炽目光滴溜溜的转了转,这时候谁要是有怨言,那就是不打自招,自己找上门的。

翟善笑了笑。

这位宗室世子,不光逻辑严密,言语犀利,为人处世也点滴到位。

他开口道:“举朝官员数万,大多都是能臣干吏,忠良之臣。只是瀛洲四道三司主官选任,却要慎重。毕竟乃新政之地,便是如今瀛洲原有百姓日益稀少,却仍要防备动乱滋生。

如此,便要朝廷派遣重臣前往。

而瀛洲四道亦属战后之地,地方上民生凋零,百废俱兴,尚需重新建设。如此,更要精通此间事务之人。

瀛洲四道远离中原,渡海而去。钱粮耗损巨大,又有朝廷所有几处金银矿藏,出入数额巨大。朝廷亦要有精通此处之人,前往坐镇,为朝廷稳定税赋岁入。”

吏部尚书一番长篇大论,却偏偏就是不说自己认为谁更适合去瀛洲四道。

可他不点名,却又已经将这个名单给缩小到了足够小的一个范围内。

朱高炽在众目睽睽之下,眉头皱紧,陷入到一阵沉思之中。

王儁看了看翟善,又目光幽幽的盯着朱高炽好一阵,直到自己忽然后背开始发毛,心中大呼不妙的时候。

朱高炽已经是抢先开口:“陛下!臣以为,瀛洲四道三司主官,当以工部王尚书、户部郁尚书为首推!四道可另选官员委任,四道之上可设瀛洲巡抚衙门,总领瀛洲四道事务。”

翟善已经默默的低下头,藏在嘴角下的,是一抹稍纵即逝的笑容。

王儁一阵头晕,自己刚刚就察觉到有些不对劲,果然还是出事了。

而户部尚书郁新则快要暴起,将这王儁给暴打一顿。

就是这厮好死不死的,非要将那邹学玉给赶出应天府。现在可倒好,让翟善和朱高炽两人打着配合,就要给自己和这厮一并发配到瀛洲去。

然而,不等王儁和郁新开口。

这边的翟善已经是在朱高炽说完之后,就立马接上话:“巡抚……我朝倒是不曾有过。”

他这话一出口,原本已经脸色阴沉的郁新和王儁两人,不由的抬起头看向他。

这老倌儿是良心发现了?

可是下一秒。

翟善又道:“陛下,臣记得。巡抚一职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

延和元年,来大千追随北魏太武帝北伐,大败柔然,太武帝颁布诏书,任命来大千巡抚六镇、以防寇虏。

景明元年,北魏宣武帝则因为北镇发生饥荒,派遣兼侍中杨播巡抚赈恤北镇。

前唐更有设立巡抚使一职,狄公于武周一朝,便以工部侍郎兼任江南巡抚使。”

这位最近自觉备受冷落的吏部尚书,还是在一个最恰到好处的位置闭上了嘴。

奉天门前多了两张黑脸。

王儁和郁新几乎是要气得吐血。

不说南北朝时。

就说武周一朝,那狄仁杰都干过江南巡抚使的差事。

他们两个人,能和狄仁杰一比吗?

翟老倌儿什么话都没说,但什么话都说了!

当真可恶!

这时候,兵部尚书茹瑺亦是出班:“启禀陛下,臣以为瀛洲乃新政之地,朝廷设四道固然是因我朝体制。然新征之地不同于中原,瀛洲四道皆为一地,可暂于四道三司衙门之上,设巡抚衙门,暂为朝廷总领瀛洲。待日后,瀛洲四道日渐稳定,亦可裁撤瀛洲巡抚衙门。”

朝中,两位尚书都出声表态了。

另有一名宗室世子从旁出力。

大多数官员,都知道这件事情大抵是要定下来了。

瀛洲巡抚衙门是高于四道三司衙门的,如此一来,不论是王儁和郁新最后去没去就任巡抚一职,亦或是旁人,都不算是贬谪。

现在,如果内阁再出声支持。

这件事必然就是板上钉钉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几分笑意、几分暗讽,从王儁和郁新两人的身上扫过,投向了奉天门前,离着皇帝最近的那几位内阁大臣。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