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六百二十一章 捷报传京师

大明嫡子 第六百二十一章 捷报传京师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帝带着一帮官员,在应天城外的田间地头整整忙活了半天。

收获颇丰。

去掉尘土杂质后,竟然是生生捡拾足了十来斤的稻谷。

百姓们觉得这是皇帝陛下捡到的,那自然是占了龙气的,万不能进了自家的谷仓里。

双方几番推辞。

最终以应天府知府老爷,代皇帝陛下,自讨腰包,十两银子买回了这十来斤的稻谷。

百姓们觉得赚大发了,希望皇帝老爷能天天带着愿意掏腰包的知府老爷过来捡拾地里散落的稻谷。

皇帝老爷也觉得自己赚大发了。

百姓们依旧是那么的淳朴,这让他觉得自己近三十年的执政思路,是没有错的。

皇帝满载而归。

倒是不曾注意到,跟在他后面,花了大半个月伙食钱只换回来十来斤带壳稻谷的应天知府,还在琢磨着回家之后如何与夫人分说。

自己这位应天知府,是怎么用十两银子,成功的换回了十多斤沉重的带壳稻谷。

在皇帝对着所有聚集在村口的百姓面前,郑重许诺大明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过,家家户户的米缸会越来越满之后,才在百姓们热切的鼓掌声中摆驾回宫。

离着应天城离了。

远远的就能听到一阵呜呜的蒸汽声。

久居应天城的人对这样的声音,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不是城外自太平府用火车拉来的矿石,就是江面上实验频率越来越高的蒸汽船。

而在城池东北角的钟山上,茂密的丛林之中,也时不时的有沉闷的蒸汽声传来。

工部如今大不一样了。

蒸汽机已然被应用到了尽可能多的地方去。

便是钟山上的孝陵以及功勋陵的建设,也同样存在着使用蒸汽机的现象。

人是聪明的。

能用更简单和省力的方式去进行社会建设,没有人会傻傻的固守着原来那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生产建设方式。

“俺总觉得如今像是在做梦一样。”

归来的路上,应天城那巍峨的城墙已经横陈在所有人的眼前,朱元璋颇是感慨的说了一句。

今天白白赔了十两银子的应天知府邹学玉,缓缓抬起头看向远方的城墙上,正有几处架设着蒸汽机,用以吊运城墙下的新式火炮到城墙上。

他亦是点头道:“臣倒是希望,这样的梦能一直做下去。”

朱元璋侧目,淡淡的看了一眼这位已经在应天知府位子上干了足足一年的年轻官员。

一年的时间里,应天知府衙门干的事情其实并不多,却又是处处可见的。

上元门码头和仓储集散地的建成。

上元门连通玄武湖的新水道。

城外各处的集中工坊。

城内的各项新制度。

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当下京师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生存方式。

“并应天及江南江北一十八府,设直隶总督衙门,等这段时日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情,你就去总督衙门吧。”

皇帝的声音,总是会在出人意料的时候发出。

邹学玉张了张嘴,有些诧异。

随行的官员们,亦是心中一跳。

众所周知。

国初这么多年以来,大明坐拥十数道,然而京师及周边府县,却始终没有一个集中的上级行政衙门。

很久之前,有人提出过,将京师应天府及周边府县,集中划为京畿道。

这样的说法,隋唐时就有。

但当时却并没有被皇帝采纳。

京师周边有浙江道、江西道、湖广道、河南道、山东道,然而在这五道中间的京师周边,却形成了一个空洞,地方府衙往往只能是将事情直接传递给朝廷。

在当初没有被皇帝采纳之后,朝中便没有人再多说什么。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京师周边的行政体系实在是太过繁杂了。

最鲜明的就数中都留守司了。

仅仅是一个中都留守司的地盘,就已经远超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扬州府的总和。

而后,在江南江北这块地盘上。

又有两淮都盐转运使司、会宁兵备衙门、苏松兵备衙门等独立于地方官府衙门之外的行政衙门。

直隶总督衙门。

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等级远超整个江南、江北地区的官府衙门。

而且。

跟在皇帝身后的官员们,默默的看了一眼似乎马上就要成为大明首位直隶总督大臣的邹学玉。

总督总督。

邹学玉的权力,将随着这个直隶总督衙门的设立,成为朝堂之上不属于六部尚书的新贵人物了。

哦。

人家原本就是朝堂新贵。

将来,不论是中都留守司,还是两淮都盐转运使司衙门,亦或是会宁兵备衙门、苏松兵备衙门,都要受到直隶总督衙门的节制和管辖。

这是站在朝廷眼皮子底下的封疆大吏啊。

直隶总督衙门,将会是整个大明朝人口最多、钱粮最多的官府衙门。

那么直隶总督大臣的官阶呢?

众人心中,不由的生出这样的疑问来。

应天府知府就已经高过地方知府半级。

那么这个直隶总督大臣,是否也会高过地方布政使司呢?

由此,在场官员心中又生出了另一桩疑问。

直隶总督衙门的设立,是否会和地方道司一样,分布政使司衙门、按察使司衙门、都指挥使司衙门。

还是说,一个直隶总督衙门,全权管理整个直隶地区。

“臣惶恐。”

邹学玉停下了脚步,抬起双臂,双手抱拳,躬身弯腰,脸色份外沉重。

由不得自己不惶恐啊。

单单是一个应天府,上头就有那么多的人能时不时的插一脚。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邹学玉微微皱起眉头,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了。

但若是再给他一个选择的话,他宁愿去当一个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知府,也不愿在这应天府当差。

直隶总督衙门?

一想到将来自己要面对的那些个自己恐怕都不能记全了的地方官府衙门,还有上头大概会涉及到整个朝廷各部司衙门的事务,邹学玉就是一阵头大。

朱元璋却只是淡淡一笑。

“晋奉天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大臣正二品,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领锦衣卫都指挥使,赏蟒服。掌直隶政、民、军、税诸事,直禀内阁,宫中行走。”

皇帝当着所有人的面前,说出了他对直隶总督大臣的安排,也给了邹学玉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邹学玉目光闪烁了几下,呼吸逐渐急促起来。

而在场的官员里,除了向来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少师袁素泰之外,所有人都是面色古怪。

直隶总督大臣晋奉天殿大学士,这算得上是应有之意,往后若是干的好了,直接再加上一句入值内阁,也就直接从直隶总督大臣的位子上走进内阁,成为大明的内阁大臣了。

正二品的官衔,倒是和六部尚书等同,如此也能畅通无阻的在直隶总督衙门和朝堂六部各司之间协调了。

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事情,也属正常。

当下不少的地方布政使亦或是按察使,都还兼着都察院的差事,这是为了方便掌控地方。

反倒是让邹学玉这个首任直隶总督大臣,领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差事,让众人有些意外。

这大抵是让邹学玉手握天子剑了。

一旦他就任直隶总督大臣,地方上有官府衙门里的官员不遵总督衙门的命令。邹学玉大抵可以一手持着左都御史的官牌,一手提着绣春刀,就将对方的脑袋给砍下来。

只不过这一点也不曾让在场的人太过意外。

毕竟直隶不同于其他地方,官府衙门无数,又是国家的财税重心。

不给邹学玉手中握着刀,很难办成事情的。

而最让大伙感到诧异的是。

皇帝最终的选择是,真的是让直隶总督衙门全权管理直隶地区。

一应的军政事务,都将出于直隶总督衙门。

这份恩荣和权柄……

数遍朝堂也没有几个人能有了啊。

河道总督衙门?那也只能是专管督修黄河的。

如今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总领九边北征事务的人屠铁铉?

等北征战事结束,他也就没了那能执掌数十万大军的权力了。

然而眼前这位即将上任直隶总督大臣的邹学玉,却是不同了呀。

直隶一十八府地界上,所有的事情全都由邹学玉一人执掌。

但凡是个有脑子的,只要一想到那份滔天的权柄,便只觉得眼前一阵眩晕。

嘭。

邹学玉的双腿,重重的跪在了地上。

他没有激动到落泪,也没有惶恐手中权柄之大。

此刻的邹学玉,唯有满脸的坚毅和郑重。

“臣领旨谢恩。”

随意的一次出宫,便给出一份滔天的权柄。

朱元璋却只是轻轻的挥了挥手:“你在应天府做的很不错,朕瞧着是一日一新。朕希望,往后的直隶道,也能一日一新,让朕能一直觉着,这是一个盛世梦境。”

“臣,万死莫辞!”

邹学玉掷地有声。

朱元璋依旧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稍晚,任亨泰和解缙他们,会找你谈话。直隶总督衙门接下来该如何做事,朕可以不知道,朕只要看到结果就好。但内阁需要知道你要怎么做,这是内阁的权力,你应当明晓。”

内阁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愈发的多了,所能做出的决断等级也越来越高。

一开始,朱元璋身为皇帝,天然的对内阁有着一份戒备。

他不希望自己亲手总结了中原传承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又在自己的手上复苏。

不过眼下却是乐观的。

内阁确实有利于朝廷更高效的办事。

而且。

老爷子实在不敢将希望寄托在所有的后世子孙身上。

只要保持内阁的限制和均衡,便是后世子孙稍微守成一些,也是无妨的。

皇嗣的培养是个大问题。

刚刚才亲手建立起了大明朝政治体系里一个全新政治单元的朱元璋,很快就将思维扩散到了另一桩事情上去。

邹学玉同样开始了新的思考。

应天府的模式,在这施行的一年里,效果是明显且斐然的。

那么,能否将应天府的现行模式,扩散到即将建立起来的直隶道呢。

中都留守司似乎没有太多能够改变的地方。

倒是淮安的煤矿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用以供应整个直隶的生产,以及各处旧工坊和即将新建的工坊使用。

淮扬一带的盐场,需要加强监管,洗盐的工艺上不知道还能否改进,这件事情需要和工部的人商量商量,除此之外还能于民间发布奖赏求才。

江南一带的府县,现如今虽说粮食产出不少,但更明显的是这些府县越发重视手工业工坊和行商一事。

大明对南方的海运越来越发达了,欧罗巴的商贾越来越多的前来大明。

应天城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那么诸如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一线,是否可以再将那些民间工坊扩大,是否可以寻找更多的生产点,用以增加地方百姓的收入,以及朝廷赋税的增加。

还有兵备和地方卫所的事情。

一桩桩急需理出思路的事情,如同一张张空白的纸张,盘旋在邹学玉的脑海里,急需他尽快将这些白纸填满。

一行人,各怀心事,不经意就入了应天城。

京师的热闹,瞬间充入人们的耳中,闯进所有人的视线里。

“大捷!”

“大捷!”

“大捷!”

“我朝北征大军,平定草原,尽收大漠万里疆土。”

“蒙古鞑靼王庭全军覆灭,草原残存部落牧民,尽数投诚我朝北征大军。”

“北征西路军西出瓦剌部,瓦剌部闻风而逃,现已不知去向。”

“辽东都司宣称,东北奴儿干地区乃大明自古应有之地,将奏请朝廷改辽东都司为辽东道,东北奴儿干地方派遣流官,迁徙百万臣民充盈东北。”

“大青城建设如火如荼,南下牧民纷纷改姓。”

原本就是这个世界最热闹的城池,一瞬间像是被推进了一针肾上腺素,爆发出了更加强大的活力。

也不知道是谁家首先放起了鞭炮。

刹那间,整座应天城鞭炮齐鸣。

离着旧年已经过去大半,离着新年还有数月。

应天城却好似是开始过节了一样。

草原尽收于大明。

这样的大捷,远比东征大军征服瀛洲,南征大军开疆拓土万里,更让中原人激动的。

朱元璋要看前方已经渐渐拥挤起来的洪武门。

皇帝的脸上微微一笑,侧目看向身后今日伴驾出城的官员们。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

月票推荐票(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