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七百二十章 叛国者

大明嫡子 第七百二十章 叛国者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坛大街上的混乱,仅仅只是持续了一刻钟左右,便在大批早就事先准备好的禁军官兵支援下,被逐渐平息。

具体的情况,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统计了出来。

共有七处倭人藏匿点,在人群之中制造混乱。

合计二十五名倭人伏诛。

然而,天坛大街上却并没有就此放松戒备。

尤其是在皇帝和太子乘坐的御辇周围,密密匝匝的官兵如同一道道人墙,将御辇给围的水泄不通。

而在所有人都不曾注意到的位置。

就在天坛大街东边尽头的天坛内。

在西北侧的一座高台上。

高台约有三人高,平台周围一圈栏杆,大概是因为今日禅让大典,被明黄色的丝绸包裹着,其上又有盖顶,让人从远处看不清这高台上、盖顶下的全貌。

而大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此刻正和皇太子朱标,在几名禁军官兵的护卫下,站在栏杆后,眺望着前方天坛大街上所正在发生的一切。

内廷二十四衙门总管孙狗儿,此刻额头布满汗水,眼睛里还残留着现在目睹天坛大街动乱而产生的慌张和不安。

“幸好陛下和殿下事先由朝阳门出城,隐匿行踪先行抵达天坛,不然……不然老奴……不敢……”

孙狗儿真的是不敢想。

若今天陛下和太子是在御辇内,身处天坛大街,位于刚刚那等混乱之中。

便是那帮贼子没有直接对御辇造成伤害,可谁能说得准御辇里的皇帝和太子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朱标含笑不语。

朱元璋则是哼了哼:“朝廷一场禅让大典,耗费如此巨多,又岂能单是一场大典,又怎能不借机揪出这些藏在暗中的硕鼠小贼。”

说罢,朱元璋面露笑容。

他已经看到天坛大街上,锦衣卫冲进御辇周围,将几名身着红袍的官员拿下。

其实在一开始的计划之中。

洪武三十一年的禅让大典,本来并不会操办的如今天这般隆重。

但是,当宋、罗、齐三家在京之人被害后,皇室便立马发觉,这件事情背后并不简单。

在反对洪武新政的人群之中,也不可能只有宋、罗、齐三家以及背后那一个个有关连的人家。

如果说宋、罗、齐三家和背后的人家算是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在京师重地制造命案的,就又是另一股力量。

于是,原本真的是需要乘坐御辇的朱元璋和朱标,才有了今日一早在太庙祭拜大明列祖列宗之后,在乘坐御辇的过程中悄无声息的离开禅让大典的队伍,从朝阳门出城的事情。

而这一切,都是顺势而为的一个局。

现在,也到了收局的时候。

朱标的眼底却有些波澜,半响之后方才终于低声开口:“只是百姓无辜,今日大街之上因此事而惨死的百姓,终究是无妄之灾。”

还是因为计划的太过仓促了一些。

若不然,朝廷大可以早早的就暗中将天坛大街两侧的百姓,给换成乔装打扮成百姓模样的京军官兵。

随着太子的这一声感叹。

朱元璋亦是重重的冷哼一声:“此番,朕绝不饶恕一个参与此事的人!”

朱标则在一旁默默的点了点头。

在这对父子看来,这一次的事情,必然是要从重处理的。

而在天坛大街上。

街面上因为火药爆炸而升起的烟尘,也已经渐渐消散。

但是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

不少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受伤百姓,发出痛苦的惨叫声,被官兵们抬上担架,紧急送往大街西边由太医院设立的临时救治点。

其他的百姓,也在朝廷的帮助下,离开了天坛大街。

半个时辰之后。

天坛大街上,便只剩下了朝廷的官员和兵马。

朱允熥丢掉手中那把刚刚亲自砍死了一名倭人的长刀,抬起头看向周围。

远处,两名讲武堂的武生,正在将常继祖从东边给抬了过来。

孙成带着人,就跟在一旁。

朱樉看见之后,最先开口:“是常家的老大。”

等他再多看两眼,脸上神色恍惚了一下。

望着趴在担架上的常继祖,朱樉心中不由吃惊。

“竟然伤的这么重,这小子当真是命大。”

抬着常继祖的担架,终于是到了近处。

朱允熥眉头皱紧,看着趴在担架上,整个后背已经被鲜血染红的常继祖,心头亦是大为震动。

在前面抬担架的讲武堂武生,脸色紧绷,低声道:“队长先前最先发现街边人群中的异动,然后发现潜藏在人群中的倭人,以及街边墙下藏有火药的木箱,便奋不顾身的拔刀冲了上去。

因为担心火药被引爆,只是挡下倭人的头一刀,便越过对方身位,以致后背中刀。队长却仍然强撑着,挥刀将倭人点燃的引线砍断,方才阻止了那只木箱中的火药被引爆。”

趴在担架上的常继祖,嘴里不断的发出低沉的呻吟声。

这时候听到小队的人说话,立马闭上了嘴。

随后脸色苍白的转过头,看向眉头皱紧的朱允熥,以及边上满脸欣赏的朱樉。

常继祖龇着牙裂开嘴:“微臣无能,未曾将所有倭人查出,致使今日大典遇袭。”

朱允熥瞪了这位表兄弟一眼:“都站不起来了,还在这里逞能!赶紧去医治吧,等下还有你苦头吃的!”

常继祖搭在担架上的手,软绵绵的摆了摆。

“些许苦头而已,又有何妨。”

朱樉在一旁哈哈笑了两声:“好小子,等回头伤好了,本王去寻你吃酒。”

这时候,常继祖已经被两名武生抬着,继续往大街西边去了。

常继祖趴在担架上,抬起头,双眼瞪大的看向朱樉。

“王爷可不要事后忘了!”

朱樉哈哈大笑起来:“本王忘不了。”

朱允熥无奈的白了几眼。

常继祖这小子还不清楚,等下会面临怎样的苦头,且等着他到时候后悔吧。

那边。

朱高炽已经是从御辇后面寻了过来。

到了近前,朱允熥才看到小胖脸色紧绷,眼神阴沉。

朱允熥不由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了?后面出什么事了?”

朱高炽啐了一口,强压着心中的愤怒:“你还是自己去看看吧。”

朱允熥愈发好奇,看着神色奇怪的小胖,只好是往御辇后面走去。

“老夫无罪!”

“新政有错!”

“老夫不过是为了大明社稷着想,为天下苍生着想,为陛下身后名着想,老夫何罪之有?”

“今日之前,老夫便早已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念头,不过是老夫时运不济罢了!”

“……”

朱允熥人还没有走到御辇后面,就听到后面传来一道貌似是有些熟悉的叫喊声。

等他带着人终于是站在御辇后面时。

这才看清了叫唤的人。

大明原户部尚书、现任瀛洲四道之一布政使赵勉。

大明原工部尚书、现任瀛洲四道之一布政使王儁。

以及当初随同赵勉、王儁前往瀛洲为官的几名官员。

看清了被锦衣卫拿下的人,朱允熥双眼不由一缩。

但是,在这一瞬间,所有的一切又都能说通了。

赵勉和王儁也看到了走过来的朱允熥。

两人原本当初离京前往瀛洲更加沧桑的脸上,立马露出憎恶的神色。

“呸!”

王儁更是直接冲着朱允熥吐了一口唾沫。

所幸,因为距离不够,只是落在朱允熥的脚前。

啪!

持刀站在一旁的朱尚炳却不会放纵此人此等行径,当即便上前,扬起手臂,手掌重重的抽在了王儁的脸上。

应声之下,王儁那半张脸瞬间变得通红一片,高高肿起。

王儁满脸愤怒,嘴中被那一巴掌抽裂,血水从嘴角渗出,而他则是顽固的昂着头,瞪着朱尚炳和朱允熥两人。

“窃国!”

“窃国小贼!”

王儁忽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而在他身边,被锦衣卫压着跪在地上的赵勉,虽然没有开口出声,但脸上亦是布满愤怒,眼底满是怨愤。

朱允熥从头到尾,也只是淡淡的看了这些人一眼。

随后便转过身。

“带走,带到陛下和太子面前。”

带走?

赵勉和王儁目光一闪,脸上露出疑惑,眼神有些迟疑的看向眼前的御辇。

而此时,随着朱允熥的一声令下。

先前围在御辇周围的重重官兵,开始如潮水一般的退下。

御辇周围的车窗被一一打开,露出里面的两名太监。

竟然是善口技者,藏在御辇之中!

原本还在嚷嚷着宣泄不停地王儁,瞬间整张脸都红了起来。

那是不甘心和无尽的怨愤。

“小贼欺吾!”

王儁愤怒的仰天怒吼着。

赵勉嘴唇蠕动,脸色苍白。

啪!

又是一道清脆的响声,在王儁的脸上发出。

朱尚炳满脸鄙夷,眼神厌恶的盯着王儁,冲着对方的脸上啐了一口唾沫:“老不死的,记不住打?”

这一巴掌,朱尚炳特意换了一只手,且用上了更大的力气。

于是,王儁整张脸都变得红肿起来。

他的眼睛,也因为两边的脸肿胀起来,而变得只剩下一条缝隙。

然而即便如此,依旧不能制止他那满是怨愤的眼神。

朱尚炳却忽然觉得没意思了,冲着周围的锦衣卫喊了一声:“绑好了,带到咱家陛下跟前!”

……

天坛。

大概是因为先前天坛大街上的动乱,此时天坛周围的围观百姓,明显要少了很多。

在万众瞩目之下,原本既定的禅让大典被暂时的中断了。

天坛北侧的石砌高台上,无数面旗帜迎风飘扬。

诸军官兵披甲戴胄,布满整个天坛内部。

高台之上,设有两方御座。

御座不似过去,又分高低先后,而是并排设立。

此刻,朱元璋正坐在左侧御座上,朱标则是站在右侧御座旁。

周围是满朝的王公大臣。

只是本该热热闹闹的日子,此刻所有人都脸色紧绷,目光不断的游走着。

在两侧人群中间,御座前,以赵勉、王儁为首的一干瀛洲道官员,被锦衣卫五花大绑之后,按着跪在地上。

坐在御座上的朱元璋神色冷漠,目光却不断的变化着。

皇帝想过很多种可能,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制造出今天这等大动静的,竟然是赵勉和王儁这些人。

然而这也让在场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了,近来应天城里的事情。

因为皇帝要举行禅让大典,而赵勉、王儁等人又适逢其时的得到了消息,便以回京述职为由,暗中携带他们在瀛洲暗中豢养的倭人余孽。

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却又可以追溯到好几年前。

那时候大明朝才刚刚开始推进洪武新政,朝堂之上的争斗远比现在更加激烈,也更加明显。

有着无数的官员,反对洪武新政,认为朝廷不该如此大动干戈的改革制度。

这其中,就有以赵勉、王儁为首的一批官员。

只是后来皇帝和朝廷终究还是考虑到了君臣之间的体面,只是将赵勉、王儁等人给安排到了瀛洲为官。

而且从官品上来说,他们的官品并没有降低,只不过是从高贵的京官,变成了远离中枢的地方官。

可是,要知道新征之地一旦治理好,这些头一批的官员便是实实在在的功劳。

譬如。

大明朝最年轻的内阁大臣,高仰止!

可是啊。

赵勉、王儁等人却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又或者在他们看来,皇帝之所以将他们安排去瀛洲四道,其实就只是单纯的将他们给发配走。

可他们却想不到,这或许也是皇帝给他们的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可不论怎么说,如今他们确确实实是干出了暗中培养倭人,私自携带倭人回京,试图挑动皇室内斗,引发朝堂争斗的事情。

在场,便是过去与赵勉、王儁二人再如何熟悉的官员,在这一刻,都保持着绝对的沉默。

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为他们二人说话。

良久之后,朱元璋一声轻叹。

今天的应天城,已经发生了流血。

但绝不会就此停止。

朱元璋心中不悦,亦是不解。

“你我君臣多年,何至于此?”

………………

月票推荐票(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