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国士 > 第三百一十六章 立储

大明国士 第三百一十六章 立储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2: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永乐元年,安南相国黎季犁篡权夺位,将原安南王室陈氏一族全部诛杀,黎季犁篡改姓“胡”,“陈朝”变成了“胡朝”。

但安南王室毕竟掌控安南多年,黎季犁纵然权势滔天,还是有漏网之鱼逃了出来。

而这条漏网之鱼不是别人,正是原安南傀儡国主陈日锟的幼弟陈天平。

陈天平一路逃到了大明境内,向新任的大明皇帝陛下朱棣哭诉了一番黎季犁的暴行。

朱棣身为大宗,大明身为安南宗主国,在得知安南竟然发生了这样的惨事,当然不可能不管。

于是朱棣一封圣旨南下,大肆申饬了黎季犁一番,并勒令黎季犁还政于安南王室。

黎季犁被朱棣大骂一通之后欣然应允,并上书直言是自己鬼迷心窍,还请上国派人将新任国主送回安南即位。

于是,朱棣就信了,派了五千精兵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

前些日子刚刚从京师出发。

这些事情,盛庸就算再怎么受了牢狱之灾,也必然有所耳闻。

所以陈堪也没和他卖关子,而是直言道:“本侯断定,那安南伪王黎季犁绝不可能就这么甘心还政于陈天平。”

盛庸也是多年领兵的人物,很快便想通了其中关节。

不由得神色惊骇道:“侯爷的意思是,黎季犁会派人截杀陈天平?”

陈堪颔首道:“侯爷,试问人的野心几何?”

“不可估量!”

盛庸嘴里冰冷的吐出四个字,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如此说来,我大明五千精兵岂不是要葬身雨林深处?”

陈堪摇头:“那倒不至于,本侯已经修书一封发往云南,不出意外的话,此刻应该已经到了西平侯手上。”

“嘶~”

闻言,盛庸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随后便像是看怪物一般看着陈堪。

半晌后,盛庸问道:“靖海侯早在陈天平南下之时就已料定黎季犁不会听从大明的命令?”

陈堪没有回答盛庸的疑问,而是自顾自地说道:“陛下登基不久,朝中根基不定,短时间边疆只会维稳,所以这一次安南之事殊为难得。”

“呼呼~”

听完陈堪的自语,盛庸忽然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随后隐晦地朝陈堪拱手道:“侯爷的恩情,盛庸铭记在心,只可惜,盛庸已经无以为报。”

“呵呵~”

陈堪微微一笑,随后表情恢复正常。

而盛庸也不再多话,只是静静的等待着大朝会开始。

安南会反,这是一定的,历史上的朱棣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将安南纳入了大明国土。

若非出了这档子事,安南还是太祖爷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大明也没有理由将安南纳入领土范围。

用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偿还盛庸的人情,对陈堪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排了半天的队,前来参加大朝会的文武百官终于挤进了奉天大殿。

参加朝会的人骤然增加这么多,奉天大殿也显得有些拥挤起来。

但人越多,陈堪偷偷睡觉越不容易被发现。

所以,在一众高官显宦满脸不爽的时候,陈堪已经找了个能够阻拦朱棣视线的角落躲了起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朱棣贴身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陈堪忍不住撇了撇嘴。

无事你把这么多人召集起来吃屁。

在心里吐槽了一句,陈堪便闭上眼睛开始假寐,只留下两只耳朵给他们摧残。

照例,身为百官之首的方孝孺站出来奏报了一些早已经决定好的事情。

这一奏,便是一个时辰过去。

接下来又是其他几部。

陈堪很不理解这个大朝会存在的意义,既然是宣布一些早就决定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干脆办一份报纸呢?

直接在报纸上传到朝廷的政令,不比在这个空旷的大殿之中有效果?

百官奏事的声音宛如催眠曲,很快,陈堪便进入了梦乡。

时间不知道过去了多久,陈堪是被照进大殿的阳光给吵醒的。

说是吵醒或者不准确,应该说是被阳光刺到了眼睛。

而现在,奏事已经到了尾声,正在由茹瑺进行最后的总结发言。

陈堪忍不住探出头观察了一下大殿之中的表情,只见许多大臣已经开始昏昏欲睡。

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臣更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昏倒的样子。

陈堪不由得蹙眉道:“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开始进入正题吗?”

话音刚落,大殿之中茹瑺已经发完言,默默的退到了文官队列之中。

原本按照正常的流程,朝会到了这里就该结束了。

但今日有些不同,许多大臣眼见茹瑺退下,整个人瞬间就精神起来。

陈堪这会儿睡醒,正是神清气爽之时,但一看见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上一秒还摇摇欲坠,下一秒就精神百倍,还是不由得啧啧称奇。

只不过,大臣们虽然清醒了,但显然谁都不想去做这个出头鸟。

于是,大殿忽然陷入了诡异的沉寂之中。

不知道沉寂了多久,朱棣开口问道:“诸卿,可还有事启奏?”

大臣们面面相觑,方孝孺正想上前,礼部尚书宋礼出列了。

“陛下,臣有本奏。”

方孝孺迈出的脚步一愣,但还是默默的退了回去。

宋礼是礼部尚书,有些事情还是宋礼出面要更合适一些。

朱棣抬了抬眼皮,淡淡的问道:“何事?”

宋礼整理了一下衣衫,手持笏板朝朱棣拜了下去:“,启禀陛下,臣伏读前史,见圣王之御天下也,初篆大业,即建储贰。

盖所以安亿兆危疑之心,绝中外觊觎之望。

今陛下荣登大宝,然储君之位空悬一岁有余,朝野内外已是哗声四起,因此,臣恳请陛下早日立储,以固国本,伏乞陛下圣听......”

没有任何拉扯,没有任何试探,宋礼就这么将立储的事情搬到了台面上。

朱棣听完宋礼的禀报,脸上没有任何波动,只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以此来掩盖他并不平静的内心。

而宋礼说完之后,便长揖不起。

于是,大殿之中再次陷入了沉寂。

陈堪躲在柱子后面,瞪大眼睛瞧着眼前这一幕,生怕错过分毫。

当然,倒不是陈堪对这一幕很感兴趣,主要是射进大殿的阳光太刺眼,不躲在柱子后面他睁不开眼睛。

半晌之后,朱棣忽然朝满朝文武问道:“立储之事,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就见礼部的官员尽数长揖道:“陛下,还请早日定下储君之位,以固国本。”

原本只是礼部的官员稀稀疏疏的声音响起。

但很快,文官队列之中一个又一个的大臣走进大殿中央,在朱棣面前弯下了腰。

直到除了勋贵之外的所有官员都弯下了腰,请立储君的声音终于化作一道雷霆响彻了整个皇宫。

随后,便是长时间的静默。

百官弯腰,朱棣的表情依旧没有任何感**彩。

而一众大臣,没有朱棣的应允,只得一直弯着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殿之中除了文武百官的呼吸声之外,安静得落针可闻。

就在陈堪等得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大殿之外忽然走进了一道身影。

黑色僧袍,三角眼,形若病虎。

来者正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的脚步声很轻,又很重。

轻得像是天上的云彩,重得像是万钧巨锤砸落众人心上。

“陛下,贫僧来晚了。”

一句家长里短带着些许歉意的话,顿时让龙椅之上恍若神明一般的朱棣脸上浮现出笑容。

朱棣从龙椅起身,居高临下的看着道衍,笑道:“来了便好。”

导演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朱棣站得高,但他的目光前所未有的温和,道衍站得低,脸色一如既往地淡然。

朱棣问:“先生,该不该立储?”

道衍颔首:“该立。”

朱棣又问:“立谁?”

道衍道:“大皇子高炽,天性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有仁君之姿。”

朱棣颔首:“那就立高炽。”

道衍双手合十:“善。”

简短的对话,大明储君之位便就这么在一个皇帝跟一个和尚的交谈间确立下来。

朱棣走下龙椅,问道:“先生可要观礼?”

道衍摇头:“不了,寺中闲事繁多,贫僧这就去也。”

“先生慢走!”

朱棣目送道衍走出大殿,转身回了龙椅。

从道衍进入大殿又走出大殿,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但群臣们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

“诸卿,平身。”

朱棣的声音响起,群臣同时大口大口的喘息起来。

明明只是短短几十秒的时间,但群臣却是像压抑了几十年一样久远。

群臣起身,朱棣问道:“礼部尚书宋礼何在?”

宋礼上前一步:“臣在。”

朱棣:“准备太子金册,告祭太庙,昭告天下,立皇长子高炽为太子。”

“臣遵旨!”

宋礼领旨退回队列。

朱棣又问:“工部尚书郑赐何在?”

郑赐:“臣在。”

朱棣淡然道:“着令工部修缮东宫,开府建衙。”

“臣领旨!”

朱棣:“吏部尚书方孝孺、户部尚书蹇义何在?”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