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311章 我到皇宫去散步

谈完规划后,赵兴看着商人愁苦的脸,缓和了语气,该挥舞胡萝卜了,他马上又说:“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设想,怎么设计,怎么规化,有诸位赞助人做主,诸位回去可以成立一个广南商会驻京会馆,有亲戚朋友愿意参与者,可以拉帮结伙,继续加

这座会馆由你们自主经营,而你们每在京城接待一名广南士子,我广南学府可以给予一定补偿……多的话我不说了,工匠由我从真腊雇用,现在广南有两万真腊石匠,我先拨五千给你们。陈督率(陈不群)即将再下真腊,到时候,我再发给你们一万真腊石匠。我希望,有了充足的人手,你们能在一年之内完成这座建筑。”

赵兴之所以规定一年之内完成,是因为今年的科举是小皇帝继位以后的恩科,明年才是正式的科举任。若广南商馆能在明年完工,下一拨赶考的弟子恰好可以顺利入住。

赵兴虽然描述了一个粗略的规化,但京城是个什么地方,这里寸土寸金。广南商人如果集结在一起,设立一个专门的广货卖场,想不发财都难。

这时代的人虽然没有物流概念,但赵兴在广州、香港修建的超级大卖场,已经给了广南商人启迪,现在赵兴肯以广南官府的身份出面,将广南商人组织在一起,修建专门的广货会馆……许多商人已经眼睛发亮,预见到这个大卖场的盈利场景。

一旦这个卖场建立起来,一个尺寸大的柜台都能日进斗金,这样的坐地收钱生意,在座的商人自己发财了,怎能不想着招朋唤友……

赵兴预计,这座大卖场将壮丽非凡,因为他募集的资金,将超越大宋任何一个建筑群,甚至有可能比皇宫还要富丽堂皇。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座大厦的设计中,他的学生跨时代的引进了无数建筑概念。因为汴梁冬季寒冷,学生们试着把赵兴闲聊地时候谈到的“暖地龙(地暖)”引进其中,还大胆的运用了玻璃、钢架等新式建筑材料,建成了一座跨越时代的建筑……

这座建筑后来也成了大宋官员向番邦人士炫耀的地方。那些海外土王站在这座建筑前,面对大宋的创造力。简直是欲哭无泪,他们只剩下顶礼膜拜地念头。

打发走了那群商人,皇宫里派来的太监也到了,太监过来传令,命令赵兴明日随班上朝,参与国事讨论----这就是随同小皇帝妞的收获。李师师责备朝廷把赵兴这样的人闲置故里,美人的话小皇帝格外听的进去,他回去歇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向政事堂的大臣提意。政事堂当班的曾布与韩忠彦谁都不愿意得罪赵兴。所以小皇帝超越常规的提意顺利通过。

随着小皇帝地令下,赵兴也拿到了出入皇宫的金玉带,诰申令牌。他却不急着去皇宫报到,又在京城悠闲的度过了十余天,吟花颂月地日子,某一天闲来无事,他忽然起了兴致,打算去皇宫窜门,便穿起了自己的官服,骑上高头大马,带着几个气势汹汹的“花胳膊”赶往皇宫。

宋时的皇宫也有应卯的惯例。每日日出时分,皇宫大门开放,迎接上班的大臣入宫---没错,这里说的是“上班”,这个词正是诞生于宋代。

宋代地皇宫不像明清地皇宫。只是皇帝居住地宫殿。宋皇宫分为三重。第一重有中省、门下省、枢密院、尚省、翰林院、天章阁、宝文阁、两府八位秘省、次都堂、皇太子宫、内诸司等等国家干事机构。此外还有一座议事堂:凝辉殿。第二重有五座大殿。依次排列。为:紫宸殿、文德殿、垂拱殿、皇仪殿、集英殿(ps:关于这五重大殿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分别是:紫宸殿、需云殿、崇政殿、景福殿、延和殿。但这都是不同皇帝地不同叫法。此处仅采用哲宗时代称呼)。

皇帝皇帝居住地地方是第三重。称之为“禁中”。“大内”。皇帝寝宫称之为延福宫。大多数时候。皇帝是待在禁中大内干自己地事。国家大事由政事堂诸大臣议决。政事堂大臣不能议决地事情。也会给出处理意见。这份处理意见通常写在黄纸条上。贴在奏章上。称之为“贴黄”。

皇帝接到政事堂大臣转送地奏章后。勤政点地。会自己来到政事堂。跟执政大臣商议处理结果。而懒惰点地。则干脆委托掌玺太监在奏章上直接盖章。这也表示皇帝认可了贴黄上地处理意见。而后政事堂会将贴黄撕下。在皇帝地玺印之上。直接按贴黄内容写处理意见。

如今地掌玺太监是梁师成、李彦。

赵兴没有按照上朝时间进入皇宫。因为他虽然是二品大员。但小皇帝并没有给予他具体地负责项目。所以他无需像上班地大臣那样定时定点入宫。好在如今皇宫里地侍卫多数认识他。见到他骑着高头大马。春风得意地走进晨晖门。侍卫们早早拉开紧闭地皇宫大门。为首地都指挥老远还冲赵兴拱手。媚笑地说:“太尉。魔军两日后才正式入宫。怎么太尉这么早就来了?”

还早?!赵兴在马上仰脸看看天色。发现他入宫地时间相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早了一点。但相对于古人那种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工作地作息时间来说。怕算得上懒惰了----古人怎么说。这叫做“日上三竿”。

赵兴骑在马上,冲那名军官点点头,也不下马,直接催动坐骑走入皇宫----他是奉旨横行,“横行八阶”当中,太尉已经属于这个阶层的顶端。

赵兴就这样骑着马走进去,那位军官却没有感觉赵兴地怠慢,他一边点头哈腰目送赵兴离去,一边冲身边的军士炫耀:“看见了吗,太尉大人冲我笑了,瞧,太尉大人这雄壮样,果然不愧是大宋第一条好汉。我跟你们说,太尉大人跟簪缨世家关系可熟了……”

赵兴走远了。后面的话没有听到,前半段话已经使他明白了那军官的意思。在大宋朝,将门世家历代都是皇宫守卫者,赵兴跟将门世家关系密切,意味着在皇宫侍卫这一层面上,他基本可以畅通无阻。比如别人的家丁无法带入皇宫。只能在门外守候,而赵兴居然带来了随身侍卫、黑人泰森。

进了皇宫,赵兴犯愁了。他到现在没有归属某个衙门,所以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个衙门报到,闲来无事,赵兴便骑着马在皇宫里溜达起来,他左窜窜右窜窜,一会溜到门下省找徐师锡聊天,一会又窜到天章阁。找那些翰林胡混。

想当年,苏轼在皇宫上班的时候也喜欢溜号,因为翰林院泄密事件。使得皇宫修起了一堵墙,让苏轼窜门不方便,结果苏轼很写了几首诗,抱怨这堵墙太不仁道,也就是现在说的执行政策没有人性化。赵兴现在充分复制了老师的风格,整个皇宫大院成了他闲逛地旅游胜地。此时此刻,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带着相机来,否则,他拍下皇宫大院里的情景。拿出去印刷,还有张择端什么事。

说到张择端,这小子在宋徽宗这样一个面皇帝当政后,开始得宠,竟然以白身做了翰林院编修,负责帮小皇帝整理古代画,如今这小子在翰林院里忙的脚不沾地,赵兴去窜门,这厮却拉着赵兴谈论古代画的人体比例。让赵兴没听几句便拔腿就走。

日进中午,赵兴不得不找个去处来发落自己,因为按照大宋的规则,中午是管饭地,皇宫里禁止从外面带来食物,赵兴若不找到归属衙门,他就要饿肚子了,站在殿中省门前思考半天,赵兴想起自己头上的副枢密使官衔。便决定直入枢密院。

难怪人说宋朝冗员多。大宋朝如今挂衔副枢密使的有十七名官员,其中有两名是有实衔的“差遣官”。他们在枢密院正式上班。而赵兴这样的“职官”,大多数是些年老退休的官员,所以在枢密院门口,赵兴取出自己的官阶牌,守门的士兵虽然认识后者,但这个官衔却让那个士兵直翻白眼,发出了深度鄙视。赵兴没有闲心跟一名小兵闹意气,像这样“宋兵乙”的角色,也就是周星驰在没有发艺前扮演地龙套而已,他跟这样的人较真,岂不显得自己等同于“宋兵丙”,所以他没有理会这人的鄙视,带着满脸地骄傲,领着个头比他还高大的黑人泰森直往枢密院里闯。

赵兴大家都认识,这个大个子带兵入京的时候,大半个城的汴梁百姓都见过,他的个头让人一眼难忘,此刻见到他领着自己的招牌侍卫晃到了枢密院里,那些小吏纷纷起身相迎,有几个长相特殊,一眼就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形象的吏员还跑到赵兴身边,殷切的问候:“拉比,你怎么有空到这来,你想看什么,我们领你四处转转。”

以色列人之所以叫赵兴“拉比”,而不称呼赵兴的官职,是想拉近与赵兴地关系。赵兴作为一名曾经到达过耶路撒冷圣地的“以色列之友”,是有资格在以色列人中被称为“拉比”的。

大宋朝就是这样,连以色列人进入皇宫作为小吏,官员们也毫不奇怪。这种现象搁在以后的时代,是令那些饱学大儒们难以接受的,然而在宋代,官员们并没有排斥以色列吏员,大多数官员知道赵兴与一赐乐业人关系密切,后者的长老还因为赵兴而得官,他们围在以色列吏员身后,等到这些人以古怪的礼节问候赵兴,并亲吻赵兴的双手之后散去,这才重新围拢上来,冲赵兴拱手:“太尉大人光临,门下受宠若惊,不知太尉大人所为何事,下官这就召唤属吏伺候。”

赵兴个子高大,他透过人丛,望见殿中省大尚局御厨,正在分发中午的份饭,他拍拍肚子,扭捏地回答:“也没啥急事,我只是闲逛到中午,肚子饿了。想到本官还领有一份副枢密使的职衔,故此来枢密院混饭……今天的伙食是什么?有剩余吗,也给我来一份!”

赵兴每年往皇宫送入巨量礼物。而且从来不歧视太监们,大多数太监对这位壮汉非常有好感,大尚局一名小头目听到赵兴的要求,连忙吩咐手下再去御厨取来更多的食物,而后,他笑着向赵兴拱手:“太尉大人可瞧不上今天的吃食。这些吃食对太尉大人来说,未免失之精致。我这里有几只胡麻饼,虽比不上曹婆婆的肉饼,但也不差多少,太尉大人先垫垫饥,小的们马上给太尉取好吃食来。”

听到赵兴上枢密院窜门,枢密使蒋之奇连忙带着两名副枢密使出迎,听到太监们这样说,他不满地调侃:“大阁。敢情我们平常吃地都是粗食,唯有太尉大人不好供啊,他来了。才拿出好东西,大阁好不厚道。”

抱怨完毕,不等那名太监回复,蒋之奇转脸冲赵兴拱手,笑着说:“太尉来地正好,夏国差使副令能嵬名济等,近日诣阙,进上誓表谢恩,及进奉御马。辽国遣使临海军节度使耶律应。副使中大夫,守秘少监,充干文阁待制王衡,也来祝贺新皇登基。太尉大人精通外事,该怎么处理这两国使节,我等也听听太尉大人的意见……来,边吃边说。”

蒋之奇一边招呼,泰森已在赵兴地许可下,走进大尚局盛饭的木桶。他望了一眼木桶,发现桶内所剩食物不多,干脆连桶一块抱起,直接捞着桶里地食物开吃。

赵兴走进蒋之奇办公的房间,几杯清茶下肚,饥火更加勾动起来,他顺手抓起一只胡麻饼,刚啃了两口,回去取饭的那名太监反转。通报说:“官家听说太尉入宫。特意召唤太尉入禁中赐宴,同去的还有两名相公。”

赵兴早先就发现。国人喜欢边吃边谈重大事件的习惯,有可能是在宋代养成的。宋人就喜欢这样,把特别重大的事情放在酒宴当中,等气氛热络了,才趁机说出,而后彼此商议。这习惯虽然深受后人诟病,但在古代农奴制下,这种执政方式,却被当作“君子政治”典范,开创这一习俗的大宋皇帝乐此不彼。

禁中,皇帝高居龙案之首,两名相公一左一右坐在桌案上,桌案中间摆着大堆的食物,两名相公手头堆着大堆地文案,数名宫女侍立在两相身边替他们磨墨,太监丽彦今日当值,守在皇帝身边。两位相公面前的砚台里磨的是黑墨,皇帝面前地砚台里磨的是丹砂----宋代尚红,所以皇帝用红颜色的笔写意见,这叫做“朱笔钦点”。

刚登基的小皇帝还算勤政,他能够亲自批阅卷宗,而以后,在赵兴的记忆中,似乎几名掌玺太监完全把持了奏章批复的工作,比如梁师成、李彦。

现在这个办公气氛有点类似于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在亲切的气氛中透露着一丝随意,一点不拘小节,一点家常味道。赵兴在太监的引领下,坐到桌案上,皇帝提了提朱笔,示意他自己吃饭,而后侧耳倾听两位宰相地汇报,两位宰相只在赵兴进来的时候瞥了他一眼,冲后者点点头,而后一边就着清茶吃点心,一边随心所欲的取用着御用点心,便等待皇帝批阅奏章,边随手翻弄着下一份奏折。等到皇帝批阅完了,他们已在肚里组织好语言,喝一口清茶漱漱嘴,又开始汇报。

眼前这幅场景赵兴只在现代宋人图画中看见过,却没想到自己能位列其中。想到他在密州看到的那副《太祖蹴鞠图》,画面上皇帝一身便服,跟几个大臣抢球踢,一夕仿佛也就是眼前这幅轻松随意样。

如果张择端在这里,是不是也会画一幅“徽宗理政图”,用于流传后世,如此一来,我是不是一不小心,也把自己写进了历史?!

赵兴一边去用着食物,一边侧耳倾听着徽宗与两位宰相的问答,心里暗自想。他不知道,张择端没有留下徽宗的形象,留下徽宗形象的是蔡京,蔡京画的多幅画,画面上陪伴宋徽宗的人物,后人称之为“北宋六贼”。其中就有大学士王问政徽宗地形象。

“诏,依例回赐西夏使节银器,衣着,各五百匹两”,赵佶批复说。

批复完西夏求和使、外加谢恩使嵬名济,宋徽宗抬眼望望赵兴,随口说:“广东转运判官燕瑛是赵卿属下的?这人才干如何?”

“马屁精!”赵兴简单评价。

宋徽宗有点尴尬,他急喘了几口气,继续补充:“朕无端得位,思想起来,当初端王的封号实在祥瑞,高炎师曾建议,我把端州封地改为辛庆府,或者升龙府。你不在广州,我把这两个名字送去广东咨询当地官员,那燕瑛回答说:辛庆府的名字,恐与交趾、西夏王都重复,而升龙府也与交趾音同,他寤夜思之,以为不如改为肇庆府,方显得吉庆,赵卿乃坡公门下高徒,不知卿以为,肇庆这个名字怎么样?”

燕瑛果然是个马屁精,不过该马屁精起的这个名字确实高明,肇庆,既寓意了端王无端得位的突兀,也等于间接撇清了赵兴与端王预先勾结的嫌疑,而且这名字充满了喜庆,确实祥瑞。

“此帝王家事也,臣不敢议,不过,肇庆,这名字叫起来格外爽朗。”赵兴回答。

赵兴的意思是说:端州是小皇帝的封地,该叫什么名字就属于小皇帝自己地私事,这就是封建意识,领权意识。小皇帝爱叫什么名字纯属个人爱好,本着尊重领权地原则,赵兴不予置评。

可赵兴还忘了,他所引用的“帝王家事”这句谚语,北宋名臣还有一句更为著名地反驳话:“天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

不过,在场的曾布与韩忠彦显然无视这句谚语背后的典故,韩忠彦肚里骂一句:“马屁精,这才是真正的马屁精。”随即,他将目光盯在自己面前的奏折上。

要说马屁精,曾布也是个马屁精,所以他对赵兴的话深表赞同,附和说:“肇庆府,这名字一听就透着喜庆,肇庆肇庆,我大宋由是而庆,甚好。”

曾布年轻的时候也有大才子的称号,得曾布与赵兴的肯定,小皇帝很开心,他提起朱笔,在奏章上写了几个字的批复,转手将奏章递给旁边的太监,吩咐:“速用快马送去广东。”

批复完这份奏章后,小皇帝又一指辽国的贺表,问赵兴:“赵卿,辽国可胜吗?”

这是小皇帝第二次问出同样的问题,看来超越祖宗的心思在小皇帝心中依然灼灼燃烧,赵兴以前的回答并没能安抚这名急功近利的小孩。按现在人的说法,小皇帝是患上了年轻人的浮躁病,据说这是内分泌问题,人到了三十岁以上,体内激素才不再分泌冲动激素。

可历史上,小皇帝是个到了老年依旧做事莽撞的荒唐皇帝,这也许是他的艺术家气质作祟。赵兴扫了一眼两位宰相,韩忠彦频频暗示他否决,曾布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可胜!”赵兴回答:“可胜,我大宋还没有做好准备,辽国可是一个万骑之国,陛下若给臣十年时间准备,臣当为陛下恢复幽燕。”

小皇帝激动的站了起来,在地上走了几圈,回到自己的座位前,拍着桌子说:“太祖遗训,复幽燕者,异姓当为王,赵卿若能为朕恢复幽燕,朕当以王位赏卿……”

停了片刻,小皇帝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韩忠彦冷冷的插话:“陛下,如今是二月底了,可广东的押钱纲还没有送上来,太尉大人现在在这,本相以为这事还要问问太尉大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