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109章 明英宗1

昏君自救记 第109章 明英宗1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明英宗(1427-1464)朱祁镇,汉族,明朝第六代皇帝。明宣宗的长子,母孙皇后。

宣德十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九岁。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社会尚算安定。

自王振掌权后,政治开始*,塞外瓦剌南犯,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亲征,用兵不当导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为明景帝。英宗被瓦剌释放后,被景帝囚禁于北京八年,1457年,趁景帝病危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即位,改元天顺。复辟后大杀群臣,包括抗瓦剌的名将于谦。两次在位共24年。

------------以上,来自百科

重生的朱厚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半点遗憾也无地在北京城辞世。

不过一觉醒来,他变成了自己的祖宗之一,成为了大明的第六位皇帝,九岁的朱祁镇。

面对如此境况,他惊呆了好伐!

#求问死了之后转世为自己的祖宗,怎么办?#

好在这个时候宣宗新死,众人忙着大行皇帝的丧礼,倒也无人得知新皇的这番变化。

朱厚照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自己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

尽管继位了,显然一个九岁的稚童是无法睿智地治理国家的。

大明朝的所有大事小情都是由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掌控的。

不过这位太皇太后贤德睿智,并没有重用外戚,垂帘听政。

反而和朝中的“三杨”一起稳定朝政,革除弊政,大明有了足够的平稳过渡的时间等待皇帝长成。

至于如今的皇帝,陡然间似乎是长大了一般,让人不由得侧目。

不过这种得逢大变,一朝成长起来的例子倒也不少,尽管大家心存疑虑,不过嘴上却说的好听,国有明主,天下幸甚!

不过这也无法改变“主少国疑”的现实,总归皇帝还太过年轻,将来或许可期。

朱祁镇也知道自己这种情况,他必须要尽快成长,等十五大婚之后,或许才能出头掌控朝堂,而不是由着宦官说什么就是什么。

二十三岁的皇帝说起来也不算是小了,可还是被宦官鼓动,弄什么亲征,一朝将自己给陪了进去,丢人!

老鸦笑话猪黑!朱厚照可想不起来自己曾经在所谓的“八虎”的怂恿下,干了多少的蠢事儿。

现在嘲笑人家一个二十三岁的小少年,啧啧,人都是这般地双重标准啊!

闲话休提。

皇帝现在主要的责任就是跟着先生们学习圣人之言:以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共知经筵事,少詹王直、王英、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侍讲学士陈循、侍读苗衷、侍讲高谷、修撰马愉、曹鼐兼经筵官,翰林春坊儒臣分直侍讲。并令礼部进仪注,始定月讲,御文华殿,诏以月之九日行之。续定每月三日,日以逢二为期,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会讲。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寒暑暂免。

然后过目浏览下朝臣们的奏折,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不过要说起来,这位年幼的英宗和朱厚照的共同点么,还真有,都是没有母缘之人。

朱厚照的母亲据说是宫中的使女郑氏,后来死在了浣衣局,朱祁镇的母亲,表面上是贵妃孙氏,因为生了朱祁镇,使的宣宗皇帝废了当时贤明的皇后胡氏,立了孙氏为后,朱祁镇也由此成为了嫡子,立为了太子。

可实际上呢,朱祁镇的母亲据说是不知名的宫女儿,孙氏借腹生子,借子上位。

现在,宣宗皇帝驾崩,孙氏成为了太后,假子朱祁镇成为了皇帝。

这难道就是自己能一朝变成自己祖宗的缘由吗?

发现真相的朱厚照真想掉几滴鳄鱼泪!

朱祁镇还真是个好孩子,对母亲孙氏,孝顺恭敬异常,对于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是爱护有加。

让人赞叹不已。

所以伪儿童版的朱祁镇每天都要在孙氏面前逗乐表孝心,也真是累啊!

朱祁镇面对朱祁钰时,观感就复杂了许多,尽管“土木之变”是朱祁镇自己作死,被瓦剌人俘虏,可是继位之后的朱祁钰是怎么对朱祁镇的?

他也能理解朱祁钰的做法,可是理解和原谅,这是两码事。

尤其是受害者是自己的时候,那是绝壁无法原谅的,好伐!

被软禁了七八年,朱祁钰死了之后,朱祁镇才再次复位,想想也是苦逼。

朱祁钰倒是对于皇帝哥哥错综复杂的心思半点儿不了解,小孩儿觉得大兄很好,乐呵呵地跟在朱祁镇身后,兄弟俩的模样,让很多人感慨兄弟情深。

对此,朱祁镇也只能呵呵。

还能如何?

孙氏也发现了皇帝的变化,总觉得有股子违和感。

要不说女人的心思敏感呢。

好在朱祁镇平时忙,不是上课就是在看奏折,和太后的相处时间还不如和太皇太后来的多些。

太皇太后张氏也算是个奇女子,教导孙子如何看奏折,如何从那些又长又臭的溢美之词中看出大臣们到底想表达个什么东西。

这让朱祁镇觉得特别的新鲜,男人和女人的视角总归是不同的,曾经皇父(这里指的是朱厚照的父亲)也教导过自己如何地看奏折,可是和太皇太后教导的有很大的不同。

朱祁镇觉得新鲜,视角不同,又能发现很多的东西,太皇太后竟然能从奏折中看出朝臣的性格来,朱祁镇诧异的同时,学习的也更加认真了。

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福气,并没有因为张氏是女性身份就心存不敬,也没有因为自己如今三世为帝就自傲。

朱厚照,你果然长进了!为自己点赞。

皇帝还是太子之时,就聪慧异常(我发现太子的评价都是聪慧异常,礼贤下士。囧一个。),现在就更加了不得了。

太皇太后欣慰异常,渐渐地“三杨”也认同了她对于皇帝的评价,一时之间,朝野称颂。

这种“自家皇帝(孩子)就是好”的欣慰感让朱祁镇哭笑不得。

少年天子,敏而好学。

就是他身边日后的大奸大恶之人王振都带着几分欣慰,要知道,如今的王振,名声可好。

自正统元年始,朱祁镇开始苦练骑射,他想着,将来瓦剌人再南下的话,自己一定要亲征,洗刷自己几辈子的耻辱,成就一番太、祖,成祖的成就。

就是和父亲比肩也不错啊!

皇帝的这种选择大家也不以为意,毕竟年幼,喜好耍枪弄棒的,大家自觉自己也是从幼年过来的,能理解他。

朱祁镇诡异地拥有了一个广阔舒服的生存环境,这种不科学的事实是建立在朝政不在自己的掌控基础上的。

朱祁镇能说什么?

他除了一日比一日沉稳,一天比一天沉默之外,什么事儿都不能做。

想要亲政,必须得大婚之后才行,所以等着吧。

正统二年,太皇太后张氏并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开始了一场让朱祁镇郁闷的审判。

朱祁镇觉得自己尽管还算看重司礼太监王振,可并没有到偏听偏信的地步。

不过,太皇太后和几位大臣们似乎不能接受皇帝英明神武一般,厉声要除去王振。

王振尽管有野心,也想成就一番“伟业”,可是现在他的野心也没暴涨到那个疯狂的地步。

不过张太后似乎不愿意有人能影响到皇帝,所以要处死王振。

朱祁镇一边觉得憋屈的同时也稍稍地替王振求情了下,没想到,张太后竟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在朱祁镇以为王振必死无疑时,竟然放过了他。逃过一劫的王振感激涕零的模样,谢恩之后随着众位重臣一同退下了。

“祖母,这是何故?”

朱祁镇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在张氏身边装蒜的必要,所以也问的直接。

“日后你便知。”

张氏笑的很欣慰,朱祁镇郁闷了,日后个鬼啊!最神烦的就是这种打哑谜了。

后知后觉的皇帝回到自己的寝宫之后,这才明白,这似乎就是一场试探,是不是?

难道说自己年纪变小了,智商也降低了?

朱祁镇皱着眉头地想到,地上跪着的感激涕零的王振,半晌儿没等到皇帝的反应,他心里也忐忑啊。

“行了,将你那些小心思收了,滚吧!”

回神过来的皇帝对着王振道。

这位战战兢兢地滚蛋了,不过心却是落到了实处。看来自己还没失宠,大有可为。

正统四年四月,倭船四十余艘,连破台州、桃渚、宁波,大嵩二千户沿所,又攻陷昌国卫,官庾民舍,焚劫一空。

朱祁镇听闻此事,怒火中烧,这个时候的皇帝也顾不上再扮嫩了,连夜地写了平倭条陈,一大早地就跑去张太后处,将自己的条陈递上。

张氏远见卓识,自然是能看出来皇帝的这份条陈不俗之处来。

召集朝中重臣至便殿(偏殿),将皇帝的条陈散了下去,几位大人大呼“太后圣明”。

张氏带着几分欣慰地告诉朝臣:“条陈为皇帝所为。”

朝臣们也是一副欣慰之态,不过他们心中存疑,以为这是太后为皇帝亲政做出的“答辩”。

朱祁镇察言观色,自然是能发现“事实真相”,觉得自己好累,所以说,祖母贤良,朝臣能干,皇帝真心难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