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第512章 绝非浮躁之举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第512章 绝非浮躁之举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创业至今的二十来年中,关云天带领昌达集团从最初的红砖烧制,转型到帘子布生产,再到汽车轮胎制造、燃煤发电及炼油石化,其间还配合地方政府的脱贫工程,投资开发了北部山区的农业项目。虽然这些产业都属于传统制造业,但每一步转型都有其必然性,是关云天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明智选择,而非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举。

当初烧制红砖当然赚钱,在举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更是不缺用户,但那个行业破坏土地资源,随时面临政策性风险,经营一段时间后,为了规避风险,关云天果断做出转产决定,结果在当时的昌达公司转产帘子布不久,红砖行业果然受到了政策限制。

帘子布跟汽车轮胎属于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在帘子布业务做到全国前三的情况下,有了资本和市场资源,关云天自然想到了轮胎业务,因为轮胎制造属于高能耗项目,在发展轮胎项目的同时,配套建设了自备发电厂。此后不久,在金融界朋友的引荐下,介入一家面临困境的地方炼油企业,通过一系列运作,最终将那家石化企业完全控制在昌达集团旗下,并发展壮大了炼油石化业务的规模。

正当昌达集团在传统产业领域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安全环保政策的逐渐紧缩,犹如套在企业脖子上的绳索,昌达集团感受到了压力,关云天也锐敏地察觉到了即将发生的改变。

通过冷静分析,关云天认为整个传统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状况,决策者完全可以利用监管政策趋严的手段,借此机会淘汰过剩产能,逼迫企业主动进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传统制造业即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政策性风险。

与其将来苦苦挣扎,不如现在未雨绸缪,关云天决定主动出击,先是在帘子布项目经营火红的情况下,将其整体转让出去,然后通过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等举措,将昌达集团的轮胎制造、燃煤发电和炼油石化等几大传统制造业板块推向资本市场,随后采用金蝉脱壳之计,让昌达集团不动声色地摆脱了传统产业。

与此同时,根据发展趋势和有关智囊的建议,关云天决定积极介入高端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如今,昌达集团在高端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使“昌达牌”汽车配件享誉全国,而且开发并量产了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性能极佳的高容量蓄电池。

在房地产开发领域,昌达地产公司从县城做起,几乎垄断了富源县的地产业务,随后在华源市,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地产开发公司,即使到省城发展,也是排名前五的地产大鳄。

一路走来,关云天始终是个喜欢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企业经营者,在对昌达地产公司从业七八年以来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以后,他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一,地产开发虽然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周期性的政策调控风险;

第二,这个行业尽管迄今为止都很火爆,但以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房地产业终将回归平常状态,到那时,能保持一个低速发展就相当不错了,毕竟住房是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

第三,基于上述两点,关云天认为昌达集团应该将资源全部

(本章未完,请翻页)

用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趁着这次调控周期,他打算撤出地产开发行业,将腾出的资金和资源,用来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做大做强制药业务。

所以,无论是新的制药项目,还是养老服务业,都已经是昌达集团铁板钉钉的项目,但何时实施或项目进度,则要看昌达地产公司在地产市场的运作情况。

总之,昌达集团离开地产市场之时,就是新的制药项目和养老服务项目实施之日。当然,期间必然有个过程,也许半年,或许一年两年都有可能,无论撤出地产界,还是建设新项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根据魏处长关于养老事业的调研报告,关云天让集团公司办公室编写了一份“关于在省城兴办十万张床位养老机构的用地规划”的报告,于一个星期后呈送到市建委祁主任面前。

“因为这件事属于典型的民生工程,又不占用市区土地,你可以放心,其用地规划应该可以获批。”老祁让关云天放宽心。

“放心就好。但我事先说明一下,我们打算把整个项目分为若干期工程进行建设,每期工程建一万到两万张床位,请你们在做规划时,予以统筹考虑。”关云天道。

老祁点点头,“是啊,这么大的项目,没有一次性建成的。要不我让规划部门分三处规划,每一处又分为两期工程,总共六期工程,你觉得怎么样?”

“那就是每一处三万多张床位,嗯,这个主意不错。我还在考虑,把十万张床位集中在一起,十万个老人,再加上工作人员,得有十多万人,这么多人聚在一个地方,不要说占地面积太大,要是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之类的灾害,安全隐患不容小视,可能有关监管部门也不允许。”关云天道。

“对,分散规划还有利于征地。一百多万平方米建筑,这种用途的房子,估计最多建造六七层,假如百分之六十的建筑容积率,占用的土地接近六百亩,这么大一片土地,即使在城郊,也不好征地。”

老祁这句话,提醒关云天想起了一件事,“祁主任,即使你们完成了规划,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把地征下来。”

“那是为啥?都规划了,你再不征,我们怎么跟当地解释?”

“你不用解释。你都替我们想到了,这么大的项目,要分六期建设,建设期限起码得五六年。如果全部征下来,后面建设的两宗土地,我们就要多付几年的土地使用费,那笔钱可不少啊!”总投资上百亿的项目,关云天也是精打细算,哪个地方考虑不周,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哎哟,我倒把这个因素忽略了。你说的很有道理,这玩意不像搞房地产开发,土地征下来攥在手里可以等着升值,这是用来建设养老机构的土地,早征下来除了多付土地使用费,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不过你觉得怎么办比较好呢?”老祁道。

“该怎么规划还怎么规划,一刻也不要耽误,只不过规划以后对外保密,特别是后面的两宗土地,不要告诉当地人,免得给你们规划部门惹麻烦。”关云天道。

“这倒是个办法,不过......”老祁稍作停顿,“要是到使用时再征,就怕那时的地价上涨,把头几年省下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钱都搭进去不说,往后也是按那时的地价计算,你们不就吃亏了吗?”

关云天从事了七八年的房地产开发,他对土地政策更为了解,“这个不用担心,工业和服务项目建设用地,跟城市商业用地不同,一般采用租赁形式,就是每亩地一年多少租赁费,租期多少年。就算企业愿意出钱买,以前也许可以,以后是绝不可能了,土地只能租用。”

“即使租用,要是给你涨土地租金呢?”

“土地租金有可能涨,但不是当地村镇说了算,而是县市一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定期作出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先征还是后征的土地,面临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关云天解释道。

“嗯,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按你说的,先做规划。”

......

魏处长跟民政部门接触,鉴于昌达集团的养老事业计划过于庞大,对方答应向市府汇报后再给答复。

过了两天,老魏接到民政局那位李姓局长的电话,“魏处长,我们向市府领导汇报了昌达集团的计划。”

“哦,市里什么意见?”老魏急切问道。

“市府专门开会讨论了这件事,会后,我们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市里欢迎民间资本介入养老事业,领导还希望看到你们这个项目的具体材料。”

“这个好办,过几天我们给你送过去。李局长,既然市里支持昌达集团做这件事,我想请教一下,在项目筹备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或者说这件事应该从哪里做起?”

“魏处长,你在发改委管了多年项目,这种事对你还陌生吗?除了我们民政部门是主管单位,其他跟别的项目没啥区别。”

“我知道了,就是说还是要先立项,只不过要在发改部门和民政局同时立项。”

“对了,立项后,民政部门出具一些材料,企业拿着这些材料,去其他职能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十天以后,老魏带着项目计划任务书和立项报告,再次来到民政局,在一把手老李办公室,她把两份材料呈送到对方面前,“李局,这是立项报告,上次你说市府领导要看项目情况介绍,这是计划任务书,你可以给他们看看这个。”

招呼老魏坐下后,老李随便翻了翻桌上的材料,“没想到这个昌达集团的气魄如此之大,一下子要搞十万张床位的养老机构,真要是做起来,省城的养老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魏处,这家企业以前是做什么的?”

“不要说以前,应该说现在是做什么的。顾名思义,昌达集团当然是一家集团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现在,他们打算退出地产开发行业,把这部分资源投向养老事业。”

“哟,他们的老板这是怎么啦?谁都知道搞房地产开发利润高,来钱快,就连大型国企央企都趋之若鹜,养老事业利润微薄,弄不好根本不挣钱,他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这位民政部门的一把手,都很不理解这种行为。

“理念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导致企业老板的经营战略各异,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