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64章 捡大漏儿

重返1977 第664章 捡大漏儿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5月3日,“五一”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洪衍文和许崇娅动身去蜜月旅行的当天,正好是一个星期日。

因此在允泰一家人准备离京回龙口村之前,洪衍武也有幸跟着舅舅亲身去见识了一次。体验了一下这种特殊交易环境下的感受。

凌晨四点时分的“晓市”,是正常作息习惯的人永远难以想象的情景。

四下无灯,到处是晃动的手电筒光柱。杂乱的光线下,人的面相是模糊的,但人群的分类却是清晰的。

卖主既不吆喝,也不叫卖,铺在地上的粗布就是自己的摊子,各家与各家之间互不干扰也没什么交流。

买主们也不东问西问,瞎打听“东西哪儿来的”,因为都知道毫无实际意义。

所有人几乎都遵守着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不轻易说话,先举着手电端详东西,不满意绝不开口。而一旦开口,就是一场难言输赢的博弈和交锋。

这一天,允泰当然还是老法子,用“打跑锤”的买法儿。

大概他来的次数比较多了。卖主都已经知道他特殊的脾性,只要他一开口,价格合适,几乎都当场卖给他。

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他扫过几趟的“晓市”里,能再让他看上眼的东西真没多少了。

逛了大半天,也就矬子里拔将军,半凑合的买了一把如意,一方砚台而已。

说实话,对此洪衍武肯定别无怨言。

一个是他知道只要舅舅相中的,全是普通人家能当传家宝之类的东西。另外他也觉得今天能看见这景儿,本身就开眼界了,没白来。

但允泰自己却难免有点悻悻然,他认为今儿收获不大。这么早就把外甥带出来,还没买着什么,很有点亏得慌。

而就在这时候,似乎该着他们走鸿运。

一个从未见过的摊子吸引了允泰的注意力,以至于他匆匆扫了几眼,精神一振,竟一反常态的改变了交易策略,走过去彻底蹲了下来。

然后一手拿着手电,就像别人一样,仔仔细细地挨个翻看起摊儿上的东西来。

洪衍武立刻心知有异,老老实实站在一边等着,一句话也不说了。

卖货的是个叼着烟卷的中年人。嘴挺贫,一见有了卖主就极力招徕。

“老爷子,一看您老就是行家。您瞧瞧,这可是乾隆年间的官窑斗彩。这东西不错吧?”

要说这“生意经”卖弄的真不合时宜,不但暴露了这小子轻浮性情,也泄露出他还不是那么懂“晓市”的规矩,无疑是初来乍到。

允泰当时就笑了。“还官窑?鬼窑吧。”

卖货可不知允泰真正笑得是什么,立刻不忿了。“老爷子,您懂不懂啊?不识货啊……”

哪知允泰却说,“我不识货?我一眼就知道,你是今天刚来的。对不对?”

卖货的就像被攥着了尾巴。“您……您……”

允泰不紧不慢的说,“最近十来天,我几乎天天泡在这儿,哪次不买个十件儿八件儿的,就从没遇见过你。”

卖货眼睛一亮,不但释然,也露出了一副看见钱的样子。

“哎呦,您天天来啊?那您真是个风雅之人。”

哪知马屁没拍对,允泰直摇头。

“嗨,风雅什么啊?不瞒你说,跟你一样,我也想靠这个吃饭。不过你是来这儿卖,我是先来这儿买,在弄走去别的地儿卖。你是流动,我是盘了个地儿。明白吗?要不是着急回去开张,在这儿待不了几天,我这么大岁数何必天天起这么早呢?”

这话当然是假的,可这下不光卖货的,连洪衍武也一下精神了。不为别的,舅舅能破天荒的撒谎,这就更说明里面大有妙处了。

“哎哟,我明白了。您是想照顾我生意啊。那您就从我这儿淘换两件儿吧。”

卖货的一句话招得允泰又笑了。老爷子望着摊子上的三十来样东西,故意有点为难地调侃上了。

“钱我是想花出去。可……你这……看了看,你这儿也没什么好东西啊?”

“您这是什么话?”卖货的主动来推销,“您老往这儿看看,这青花梅瓶怎么样,成化官窑。您买的起吗?”

但这激将法没用,允泰完全是轻蔑以对。

“拉倒吧,你可蒙不了我。还成化的?你倒是张口就来。你看枯枝上的雀鸟是翻着白眼看人,官窑能画成这样?而且这种稀稀拉拉的画法明显是晚清民国的。要是你编个清末的,唬人的成算还大点。我不妨跟你多说一句,就你淘换东西的这家儿人,过去是大户不假,可隔得年头太远了,早就败了。真正的好东西,要么‘运动’里让人抄了,要么就是早就典卖干净了,剩下的这些都不是什么正经玩意了……”

说实话,允泰的话,洪衍武其实也分不出真假来。

不过那卖货的倒是面显吃惊。很快,嘴里秃噜出来的内容就证明了不出允泰所料。

“哎哟。您是能掐会算怎么着?还真让您说着了。这些货还真是从个官宦人家流出来的,不过他们家如今也确实败了,连什刹海的房子都让人家给占了,这些就是床板底下最后的玩意。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看来还是您道行深,我长学问了。那……那我这儿这么些东西,您就没一件看得上眼的?”

最后一句听来,卖货的已经多少有点心虚和失望了。

好在允泰啧了下嘴,倒没把话说死。

“你这些啊。要说有几件样子还凑合,至少比旁边那几家的东西能懵住人。就像这个斗彩碗吧,除了这底款儿不对,还真没太大毛病。可问题是,我拿走是在铺子里卖,不是跟这儿黑灯瞎火的啊,我再钢口,这明眼人一看底儿也就知道是民窑仿的了。我跟你们不一样,挣不了快进快出的钱,也就指望守株待兔了。东西要不好点怎么卖给别人啊……”

卖货的一听还有门,赶紧劝说。

“老爷子,您操这心真没必要。这年头,真像您这么懂的有几个啊?都是半瓶子不满一瓶子咣当的主儿。不怕您笑话,来这儿之前,我别处也是光天化日之下卖的。货比我现在手里的差多了,都照样能卖出去。糊涂人比明白的多。就是真有明白人,不也跟您一样嘛,他买走也是转给别人……”

这卖货的也挺有意思,他自以为自己挺明白,可恰恰他却是个最糊涂的。

洪衍武看到这儿已经想乐了。知道这小子已经被舅舅套进麻袋里了,差不多该收口儿了。

果然,允泰发话了。“哎哟,你这说的也是个理儿。那行吧,我就把你这……这堆小玩意都收了吧……”

就算有所准备,洪衍武多少也有点意料之外。

那卖货的就更傻眼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这堆您全要拉?”

允泰给出的理由听着倒很充分。

“那有什么办法啊?我马上开张了,总得弄点破烂儿充充门面啊,再说我都这把子岁数了,跑了这几天真累了,实在是有点受不了了。不过你得给个实在价啊,要不咱就免谈了……”

那卖货听着合情合理,一下高兴了。但他还真的是“二把刀”,连拉手都不会。压低了声音,张口就八百。

允泰哪儿干啊?起身就要走。“那你留着自己玩儿吧。”

卖货的赶紧拉住。“老爷子,您可以就地还钱嘛”。

上赶着不是买卖啊,于是允泰显得就更是不在乎了。

“你这些东西,也就是大面上过得去。说白了我本身就打算弄回去摆摆。能不能卖出去还难说呢?”

前面的铺垫还真没白费,卖货点点头。

“那您说个价儿。”

“你要诚心,最多三百。”

卖货的赶紧诉苦。

“哎呦您再加点,我进货都不止这数啊。”

可套路完全无用,允泰敲了他一家伙。

“挣钱没够啊?你去跟别人打听打听,我这儿买东西从来就是一口价。你卖我就买,不买我就走。你非要手里压着货等着发横财,我也没辙。那就回见吧……”

卖货的听了一愣,忍不住转头四顾,这一看旁边的摊位都没表示异议,立刻有了决断。

“那行吧,依您依您,快进快出嘛是不是,我少挣点少挣点吧……”

“这就对了。同行嘛,你倒给我,咱都得有找头儿才行。”

允泰伸手交了钱,然后示意洪衍武可以动手了。“三外甥,兜了吧,这都是咱的东西了,好好裹裹。弄坏了我可不依。”

结果等到允泰和洪衍武敛巴好了东西要走的时候,旁边的摊位还招呼呢“老爷子,您多留一步,再看看我的吧……”

允泰也不得不加演了一段。“别,别了,今儿已经买淤了。这还不知道拿回去好不好弄呢……”

就这句,给清了仓的小子美得都快乐开花了,手拿着三十张大团结,啐了口吐沫就又数了起来,那叫一个得意。

可实际上呢,谁精谁知道。允泰连早点都顾不得吃了,执意要求先回洪家老宅。可见收获怎么样。

洪衍武当然好奇上了,捡着“漏儿”他是肯定的,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个“漏儿”到底有多大。于是等没什么人了就迫不及待地问。

“舅舅,您今儿到底是看见什么好东西了?有几件儿啊?您就这么怕买‘炸’了啊?还一股脑全给包圆了……”

允泰听了哂然一笑。

“小武啊。别说,动脑子,设计人上你可以。知道我是怕买‘炸’了。可你这肚子里的学问也太……实话说吧,那卖货的大概碰上真正的大户了。货源不错,摊子上明儿面摆着的瓷器就至少有一半值得买,所以我才会设计了这么一出戏。除了那些东西,还有字画卷轴呢。我又没打开看,焉能知道里面有没有好东西啊?回去才能知道啊。”

这可是真没想到,让洪衍武听了大惊。

“啊?这么多,一半哪。舅舅,难道您刚才挑他的毛病全是假的?听您说的头头是道,看那小子那么信服,我都以为是真的呢。您都是临时编的?怎么能这么天衣无缝呢?”

允泰不由感慨上了。

“嗨,哪儿能临时编啊?这都得靠对人心的揣测和真学问。别的不说,那小子能把些东西都罗列地摆在自己摊子上,那本身就证明他水平有限,分不出真假。否则好东西摆一件儿就够了,怎么会这样呢?还有那青花梅瓶,他能向我推销更说明心里存疑,否则这好东西谁不是揣起来等大买主啊?倒给同行干嘛?我就是看准了他这种含糊,才对症下药把货贬下去的。”

“话是两头说的,正所谓真亦假来假亦真。比如说,我说大户人家败了是不假。如今有几家没败的?但冲他摊子上那些货,就足以证明两点,一是这大户人家留下的是精品。二是家里老人没了,东西是不懂行的小辈当破烂儿倒给他的。”

“还有我说的那斗彩碗和青花梅瓶,斗彩碗确实不真。但青花梅瓶可是康熙官窑。那瓶子上画的是枯枝花鸟,画风奇特,雀鸟白眼看人,非常精彩。我说稀稀拉拉是民国画风不假,可梅瓶上的鸟是翻着白眼的,样子却跟‘八大山人’朱耷的风格一模一样。”

“要知道,朱耷是明室后裔,出身贵族。生逢明亡清兴,他内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把对社会的不满表现在绘画中,且集中反映在所画动物的眼睛上,比如他画的鹿、鱼、鸟,都是翻白眼的。并不是画工水平不够。”

“另外那成化的款儿也是关键。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样也就对上了。”

“说白了吧,那卖货的就是没学问,真是半吊子。懂点又不精通,他才会被我说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得劝你一句啊。小武,你就跟那卖货的一样,腹中缺东西。哪怕你再聪明,在这行当里要没真才实学,也玩不转。你喜欢这些东西,可得钻啊。否则少不了你哭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