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外第55章 算学无界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外第55章 算学无界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咸丰三年腊月,上海英租界「铁锚洋行」内,巴夏礼用放大镜审视新到的「伦敦算具」——黄铜纳皮尔算筹套装,每根筹柱刻乘法表,边缘预留便于刻纹的浅槽。「中国匠人习惯在工具刻记号,」他对助手华生说,「这些空白处,足够刻上火纹或商号标记。」

卯时三刻,太平军密使抵达洋行。来者呈上胡以晃《流水算图》抄本,图中以算筹符号标注的长江水脉节点,与巴夏礼通过传教士渠道获得的《长江水文辑要》暗合。巴夏礼取出一套「防水算筹」——竹筹表面涂覆鲸油防水层,筹孔穿细麻线可系情报纸条:「烦交胡大人,此筹浸油后可防水三日,适用于漕运测算。」密使误读筹底「hS」刻痕为「火水」暗语,实则是巴夏礼英文名缩写。

巳时,铁仙会灰衣人潜入洋行后巷。巴夏礼从暗格取出一箱齿轮,油纸印有「伯明翰造」字样,实为上海本地作坊仿制:「转告王五,这批齿轮模数与他改良的「轮轴算筹」匹配,但铸造龙纹炮架所需的精炼铜料,需加价三成。」灰衣人掀开衣襟,露出内藏的「算民」火漆印(铁仙会内部的匠人标识),巴夏礼挑眉:「听闻铁仙会铜料短缺,连铸币都掺铅,龙纹炮架怕是要偷工减料?」

未时,巴夏礼在浦江码头遇见曾国藩幕僚。对方递来胡林翼《湖北漕运算图》抄本,粮道节点旁用密语标注「需耐磨算筹」。巴夏礼展示「玳瑁算筹」样品,瑁片经鱼油浸泡后质地坚硬:「胡大人的棉油浸竹法虽契合东方材用之道,」他用算筹敲击船帮,「但西洋玳瑁制品在潮湿地带更经用——当然,成本亦高出竹筹数倍。就像贵军的滑膛枪标尺虽精,终究抵不过我们的黄铜齿轮耐用。」幕僚苦笑:「湘军粮饷全靠厘金支撑,胡大人说,算筹耐用,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正如贵国齿轮需铜料充足,方能维持精密。」

亥时,巴夏礼在洋行地下室整理《中国算具考》手稿。烛光下,他将太平军「冰浸竹筹」置于英军「滑膛枪标尺」旁:东方算具以竹为骨,刻火焰纹为匠帮标识,经冰浸、棉油、桐油等传统工艺处理,虽能在冬季水测中凭借冰固竹性提升精度,却受时令束缚;西方算具如黄铜齿轮,虽能通过精密铸造实现模数化生产,却需专业匠师维护,且造价高昂,难以适应太平军流动作战中就地取材的需求。

「算学的精髓,」他在稿中写道,「不在伦敦皇家学会的论文里——那些用微积分推导的弹道公式,抵不过长江船夫掌心竹筹的一道刻痕。他们仅凭指尖摩挲筹身纹路,便能判明水势缓急,这份经验直觉,远胜书本上的繁琐计算。」

腊月末,巴夏礼收到伦敦来信,皇家学会希望他收集「东方算术军事化案例」。他望向黄浦江面穿梭的商船,注意到一艘船帮隐约绘有火焰纹(篝火盟匠人标记)却悬挂清廷龙旗,忽然意识到:当东方匠人用冰浸竹筹丈量江河时,西方正以黄铜齿轮驱动工业巨轮,两者的碰撞并非器物优劣之争,而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在技术应用上的路径分野——前者扎根民间,以低成本适应战时需求;后者依托体系,却难逃精密化带来的昂贵门槛。

夜阑,巴夏礼点燃一支雪茄,手中转动着一枚太平军「冰浸竹筹」——竹身刻着简单的水深刻度,边缘因长期使用而光滑如镜,恰似长江船夫手掌的老茧。他想起杨秀清用竹筹改良火炮仰角:那些刻着火焰纹的竹筹,虽无齿轮的精密,却能在战时快速复制,成为太平军的「流动弹道计算器」;而王五在铁锚堂鼓捣的齿轮算筹,虽试图融合东西方所长,却因清廷铜料管制而难成气候。

雪落黄浦江,巴夏礼在新笔记本首页写下:「算学无国界,然技术有归属。东方竹筹的智慧藏在江湖市井,西方齿轮的精密生于工厂车间。当两者在长江相遇,愿务实的革新压过虚妄的符印,让算具成为丈量现实的尺,而非粉饰权力的妆。」窗外,一艘载着算筹和齿轮的商船正披着雪雾启航,船尾的水痕蜿蜒如算筹划出的算式——那是东方与西方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技术对话,既带着碰撞的阵痛,也孕育着交融的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