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五十八章 改立太子风波(一)

大谋谋天下 第五十八章 改立太子风波(一)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自刘邦荣登皇位,那巍峨的宫殿、尊荣的冕旒、无尽的权势便围绕着他,他成为了这天下之主的皇帝。然而,与他并肩同处这至高之位的吕后,却让这看似完美的一帝一后之制变得微妙而复杂。

明面上,他们是夫妻关系,如世间大多数夫妻那般,应相互扶持、恩爱和睦。他们也的确一同为经营这刘氏江山而殚精竭虑,朝堂之上的诸多决策、国家大事的规划筹谋,吕后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与刘邦携手应对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在明面上维持着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模样,共同一心地为巩固和拓展汉室江山而努力。

但在这皇权的笼罩之下,当他们携手走过那段艰难困苦的患难岁月后,一切仿佛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生死边缘互相依靠、生死与共的患难之情,在时光的冲刷下,渐渐消散。他们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轨迹和心思考量,夫妻之间原本紧密的情感羁绊,如今已如那淡如白开水一般寡淡,只剩下皇权交织出的复杂滋味。

尤其是刘邦亲眼目睹了吕雉铲除韩信、彭越的狠辣决绝,他内心的恐惧如同阴影般悄然滋长。韩信,那可是跟随他出生入死、为汉室开基立下赫赫战功的统帅;彭越,同样在楚汉相争中屡立奇功,为刘邦扫平了不少障碍。然而,他们最终却都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吕后行事之狠毒,可见一斑。

此时的刘邦,不禁为太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太子刘盈,自幼生长于宫廷之中,性格温和善良,待人宽厚。可刘邦深知,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和权力漩涡中,温和的性情往往成了致命的软肋。他仿佛已经预见到,等刘盈登基之后,面对吕后那如影随形的权势和掌控欲,他必然会被逐步架空,成为吕后手中的傀儡,这刘家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将大权旁落,落入吕氏之手。

然而,刘邦空有满心的忧虑,却对吕后本人无计可施。吕后历经无数风波,手段强硬,在朝廷和后宫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刘邦深知,倘若强行与她对抗,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担忧,还可能引发朝堂的动荡,危及刘家江山的根基。

思来想去,刘邦便打起了改立太子的主意,妄图通过这一举措来抑制吕后日益膨胀的势力,为太子今后安稳地登上皇位,真正掌控汉室江山铺平道路。

只是,在刘邦心中,原本备受宠信的齐王刘肥,因其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他自知刘肥这一身份背景的尴尬,且已有了刘盈和如意两个更为亲近的孩子,在他心里,刘肥已不被列入考虑立为太子的范围。

而赵王刘如意,那是戚夫人所生。刘如意生得伶俐聪慧,生性活泼,且极得刘邦的欢心。他那灵动的眼眸、机灵的神态经常逗得刘邦开怀大笑。加之戚夫人自刘邦率军西进入关之时起,就一直紧紧随侍在他身旁,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的生活起居。无论是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还是营帐中的点滴琐事,戚夫人都陪伴在侧,尽心尽力。

在刘邦心里,某种程度上,戚夫人已然成了他真正的伴侣,是他心灵上的慰藉。这种情感的倾斜让刘邦在立嗣的思路上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考虑立如意为太子,以此来改变日后可能面临的局面,哪怕只是为了能让自己安心,让刘家有一个听话且值得托付的继任者。

不仅如此,或许在某些情绪的支配下,刘邦甚至萌生出过废除吕后的想法。吕后这些年虽然为汉室江山出过不少力,功绩不可忽视,然而刘邦此时一心想保护自己珍视的刘盈,保证自己身后大汉天下的稳定传承,对于这个可能威胁到自己计划的人,他的决绝之心也难以遏制。

可刘邦心里自是明白,自他起兵以来,吕家居功甚伟。吕太公虽出身不凡,却因识得刘邦潜藏的帝王之气,毫不吝啬地将家中的银子、物资等都拿出来全力支持他,让他能顺利成家,有了稳定的后方。吕雉更是不容易,她独自在家默默操持着家里的诸般事务。家中的大小事宜,从柴米油盐到照顾老人、孩子,她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刘邦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军事斗争。

吕家的吕释之,在关内带着人马、钱粮多次大力支持刘邦的军事行动。当时局势紧张,粮草和人马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吕释之深知这些,每次都是雷厉风行地调配资源,从关内源源不断地将兵源和粮草送去给刘邦,及时补充军队所需,才让刘邦在与项羽对垒于荥阳之时,有了足够的实力去与敌人周旋。

更别说,吕后在这些年来从未有过任何重大过错,无论是处理后宫纷争还是对国家事务的协助方面,她都做得中规中矩,甚至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处理得相当得当。面对这样一个为家庭、为汉室江山尽心竭力的女子,刘邦实在找不到丝毫理由来废后。

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经研究推测,认为刘邦欲改立太子乃是戚夫人在枕边不断吹风所致。戚夫人常年在刘邦身边,深得宠爱,她对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寄予厚望,且吕后就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心头,戚夫人为了保障刘如意的未来,向刘邦进言改立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但从刘邦的心性来看,他绝不是一个轻易会被他人左右之人。他的行事风格,多是由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会轻易因他人的几句劝说就做出改变。况且,戚夫人一生顺从刘邦,从未有过悖逆之举,在流传下来的诸多历史记载中,也绝无任何有关她在这件事上进言说辞或是暗中谋划的片言只语。

刘邦对于改立太子的心思,虽未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但想必也向足智多谋的张良透露过这方面的意思。张良身为汉朝的开国元勋,深知“疏不间亲”的道理。帝王的家事,涉及宫廷的复杂权谋和情感纠葛,太过夹缠不清。他自知不便过多参与,以免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便以这微妙的理由,不置可否。

既然张良始终保持着沉默,未表明任何态度,刘邦心中的计划便开始愈发坚定。他觉得只要在朝堂之上不断地坚持提出改立太子之事,让其他大臣知晓并参与讨论,在舆论和政策上形成一定的压力,那么自己通过改立太子来限制吕后的计划便极有可能得以推行实施。故而,他在其他大臣面前,始终保持着执意要改立太子的坚决态度,丝毫不露退让之意 。

在那个风云变幻、局势复杂的大汉初立时期,朝堂之上的氛围显得格外凝重。刘邦提出要废掉嫡长子刘盈而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其他重臣们纷纷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历经岁月沉淀、深谙朝堂规矩和古制的官员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觉得刘邦此举措不符合自古传承下来的规矩和制度。古往今来,嫡长子继承制就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维系着皇室的正统性与传承的稳定性。在他们的观念里,刘盈作为嫡长子,其地位和权力本就是天经地义的,如今刘邦欲行废立之事,无疑是打破了这种传统秩序,故而他们多持反对意见。他们据理力争,言辞恳切,试图以古制的权威来规劝刘邦回心转意。

吕释之对此事肯定高度重视。他作为吕家在朝堂上的重要支柱,深知这一事件背后所牵扯的复杂关系和巨大影响。他的妹妹吕后身处后宫核心地位,刘盈更是吕家的希望和未来。倘若太子之位旁落,那吕家多年以来在汉室的辛苦经营、积攒的庞大势力恐怕都将毁于一旦。吕释之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此日夜忧心忡忡。

而在后宫之中,吕后得知刘邦要废立太子后,心中甚是紧张。她自与刘邦一同走过诸多艰难岁月,在后宫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刘盈就如同她在这纷繁宫闱中的唯一希望。如今这希望之火却有熄灭的危险,怎能不让她忧心如焚。然而,面对刘邦的固执己见,吕后心中明白,此刻只能暗中想办法来保持住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不久之后,九江王英布突然造反。这个消息一经传来,犹如惊雷般在朝堂炸响。

此时,刘邦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那原本就略显疲惫的脸上因听闻此消息而显得更加苍白。由于众臣始终坚决反对刘邦改立太子,刘邦心中的怒火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他心烦意乱之下,生气地对大家说道:“如今英布造反,局面危急。你们既然觉得太子足堪继承大统,那这平定反叛的重要任务,不如就交给他去完成,让他在这场战事中证明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也好让众人看看他的真实实力!”

刘邦说出这番话时,其意图可谓一箭双雕。从表面上来看,他这是在毫不留情地堵住那些大臣们的嘴巴。在刘邦心中,若是诸位臣子始终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太子刘盈,那便意味着太子必须要切实承担起与之相符的重大责任,并勇敢迎接接踵而至的各种严峻考验。因为唯有如此,当太子能够在直面现实中的艰难险阻以及重重挑战之时,凭借自身的智慧与能力顺利过关斩将,他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去探讨有关继承皇位这般至关重要的大事。

然而,若往更深层次去剖析,其实不难发现,这番言辞亦可视为刘邦特意为太子刘盈所预留下来的宝贵契机。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深知,战场乃是磨砺人意志、锤炼人能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因此,他期望借由此次战事,为太子搭建起一座可供其充分施展才华、磨练自我并且逐步树立崇高威望的宽广舞台。毕竟,想要成为一国之君,仅仅依靠他人的拥护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过人的胆识、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历经风雨洗礼后的沉稳与睿智。而这场即将来临的战争,无疑正是检验太子是否具备这些品质的试金石。

若刘盈统兵能成功战胜英布,那他在军中必然能够树立起极高的威信。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战略智慧,他将赢得众将的发自内心的支持与拥护。到那时,即使未来有其他人妄图架空他,也需要面对刘盈在军中深厚的根基和众多将领的忠诚守护,吕后想要架空他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要是刘盈不能胜任此次艰巨的任务,无法带领军队取得胜利,那么刘邦便有了改立太子更为名正言顺的理由。毕竟,能否担当起保卫国家、平定叛乱的重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吕释之得知了这一令人忧心的消息后,深知情况紧急,便连忙赶回府上告知了吕后。吕后听闻后,顿时脸色煞白,忧心忡忡。她顾不上休息,急忙使人去找樊哙。樊哙作为跟随刘邦征战多年的心腹猛将,在军中威望颇高,且与刘邦及吕家关系都颇为密切。吕后深知,此时唯有樊哙能够出面,才能有机会劝说刘邦改变主意。

樊哙赶到后,吕后急切地将情况详细告知,二人略作商议后,决定尽快行动。他们紧急召集了一批与他们亲近且颇具影响力的将领,随后便一同连夜赶往军中。在军中,他们分头行动,与各位将领分别沟通,传达吕后的心意,劝说将领们一起去劝刘邦收回成命。

他们找到的理由也是颇为合理。英布乃是能征善战之人,在项羽麾下时就已勇冠三军。其军事才能和凶悍之气,一直令人忌惮不已。就算是朝堂之上那些久经沙场、威名赫赫的老将军们,对上英布时心中也不得不万分慎重,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太子刘盈此时正值年轻气盛之时,虽然心怀雄心壮志,然而却从来没有在军中历经历练,对于战争的复杂局势和行兵打仗的种种技巧并不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军中的将军们恐怕出于对战局的慎重考虑,都不会轻易服从太子在战场上的指挥。毕竟战场上一错一差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后果。如此一来,若让刘盈统领大军与英布作战,那这场仗从一开始就胜算寥寥,很可能会遭遇重大的失败,进而影响大汉的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