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03章 水库1准备建水库

三线情怀 第103章 水库1准备建水库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三线搬来环境变,乡村需要水渠沿。

战天斗地岩石断,换羽移宫世外源。

水到渠成游泳累,依山傍水纳情绵。

人间美景八叉散,情孽迷茫鬼魅连。

新学期伊始,校园里满是朝气蓬勃的景象。

防疫办主任乔明勋走进了学校,他此行肩负着为学生接种卡介苗的重要任务。

如今,乔明勋的身份有了新变化。

自从东华妇科女医生报到后,他便投身行政工作,现任医院医疗干事,同时兼任工业卫生与防疫办主任,组织上按照副院长的规格对他进行管理。

新官上任,乔明勋的工作千头万绪。

上周,他全力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厂区和家属区积极推动灭蚊、灭鼠、灭蝇行动。

他牵头成立了由职工和家属共同参与的受卫会,精心制定定期检查制度。

一番努力后,八个单位以及五百户家属住宅被挂上了卫生优良的牌子。

他还通过板报大力宣传卫生知识,有效提升了职工家属的卫生预防意识。

为完成上级防疫部门下达的接种任务,今天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学校,为学生们进行疫苗预防注射。

乔明勋实在太忙了,明天他还要前往程屯、北沟两个水源地开展水源监测工作。

水源地建成供水后,水质检测成了一项例行工作。

明天的主要任务是检测新水源地水的色度、味觉、重金属含量、硬度、挥发酚类指标,同时也要到老水源地进行水质检测。

学校里孩子们因为打针而发出的哭声,让他心里有些着急,他盼着能早点完成接种任务,赶回单位准备检测设备及药品。

与此同时,医院里的勾生瑭却满脸不悦。

他被任命为内科主任,可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组长的职位,心里不免后悔来到三线。

而搬完家的贾飞龙,双肘撑在办公桌上,拿起日记本,仔细翻看之前的记录。

1月21日,记录着100mm加榴弹生产线自制设备制造遭遇困难,主要原因是人手短缺;2月5日,J44 - 55b底传动双动拉抻压力机研制陷入瓶颈;3月15日,依旧满是困难,记录着该如何解决。

他抬头望向墙上**的画像,随后拿起《**选集》第三卷,认真学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通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成绩,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学习完主席的重要指示,贾飞龙恍然大悟,意识到当前工作必须发动群众,只有将主席指示切实落实到群众身上,才能有效解决眼前的难题。

可究竟该如何号召、怎样号召呢?

他思索着历史经验,突然想到,可以通过劳动竞赛来实现。

翻看日记回顾一段时间的工作,是贾飞龙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取得进步。

看完几篇日记后,他喝了几口茶,合上日记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曾经热火朝天开展劳动竞赛的场景。

为完成工厂下达的任务,车间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职工劳动竞赛,以工人每周完成工时的多少作为评先标准,谁的工时最多,谁就是第一名,会为第一名披上红绶带,并在工作台上放置“先进”流动红旗。

马明庆在这次竞赛中工时排名第一,被披上红绶带,记录为竞赛第一。

马明庆进厂已有四年,工作一直努力认真,每月都超额完成任务,但获得先进还是头一次,他心中满是喜悦。

每天看着机台上的“先进”流动红旗,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留下它,因为在他看来,这面红旗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从那之后,他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厂,晚上还会晚两个小时回家。

马明庆的付出,贾飞龙都看在眼里,他决定树立马明庆这样的典型。

另一边,公社正在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水库相关工作。

1973年春夏之交,程屯水源地顺利建成,解决了锦东厂部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然而,那年夏季雨水稀少,女儿河的河水到了程屯只剩下窄窄的一条细流。

当地老百姓认为是三线厂抽水导致水量减少,程屯山坡的庄稼地也出现了严重干旱。

老百姓向生产队反映,生产队又上报到公社,公社无奈之下找到了锦东厂。

厂领导并不认同是三线厂抽水导致河水减少,但愿意帮助解决干旱问题。

经过与公社领导协商,双方决定共同挖一个水塘来解决农业用水难题。

程屯大队在铁路大桥北500米、靠近女儿河的一块农田里选定位置,工厂出车,公社出人,经过一周的努力,挖出了一个30米宽、50米长、3米深的水塘。

水塘挖好后,蓄水量却不太充足,这些水仅够解决这一块农田的灌溉问题。

西村的用水问题解决了,东村的老百姓却不乐意了,他们质问为什么不在东村建水塘,也强烈要求为东村建水塘。

老百姓的呼声虽然左右不了领导的决策,但通过这个水塘,领导们看到了增产的希望,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想法。

公社领导认为,实现旱涝保收的关键在于建设大型水库,于是起草报告上报到县革委会,革委会批准了修建水库的提议。

秋冬两季,县水利局派出小分队深入山岭考察。

经过多次研究,小分队认为在荒石沟建水库是可行的。

荒石沟与石嘴岩相隔三座山,位于火车站南面。

火车站坐落在程屯山上,山下有一条沟,沟里的村落便是公社所在地。

翻过南面的山,山下就是荒石沟。

荒石沟西口紧临女儿河,河西岸是程屯的一个自然村,农田和村落就分布在这一山坡上。

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作草尖岭,山上土石参半,除了石头就是农田,山顶有一条从南到北的公路,这也是三线通往县城的大路。

这座山虽不算高耸,但岭多沟多,在没有三线建设之前,这里没有这条公路,县里的长途汽车只能开到岭南,程屯、西张村的百姓出行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坐上长途车。

荒石沟与石嘴岩之间,走大路路途遥远,若抄小道,却仅有六里多地。

这条小道近便,从铁路大桥下穿过,再越过程屯女儿河大桥,沿着山边与河边拐上几个弯便能抵达。

它是老百姓常年行走踩出来的,高文革和李风顺就曾走过。

荒石沟呈椭圆形,沟里土壤稀少,石头居多,沟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

大的坑面积可达几十平方米,小的则不足一平米;深度也各有不同,浅的不到一米,深的超过两米。

关于沟底众多坑洼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个与二郎神有关的传说。

据说二郎神追赶孙悟空时跑累了,一屁股坐在山顶,山顶的尖顶承受不住他的重量,瞬间被坐平。

二郎神坐下休息时,脚踩在海边,金枪扎入海里,枪杆搭在肩头,双手压在膝盖上,头微微下垂,下巴正对着荒石沟。

当时,他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砸在石头上,大颗且落下速度快的汗珠砸出大坑,小颗的则砸出小坑。

坑里泉眼众多,干旱时节,社员们常常来这里挑水。

但由于人多水少,社员之间难免产生矛盾。

除了那几十个形如泪坑的地方,沟底其他区域石多土少,且沟里没有人居住。

沟坡和山岭多由玄武岩和石灰岩构成。

专家称,几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这一山脉下方有一块完整的水平玄武岩层,所以地层十分稳定。

此外,还有历经亿万年,由大海中的砂土、植物、生物挤压形成的较薄沉积岩。

专家的这番话让大家十分欣喜。

地下稳定,意味着这里是风水宝地。

平日里,荒石沟的坑里有水,只有到了雨季,沟里才会形成时令河。

这时令河的规模随雨量大小而变化,雨水小时是潺潺小河,雨水大时则变成滔滔大河,当雨量特别大时,河水会变得狂躁,裹挟着许多山石冲下,使得沟外到女儿河之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高文革和吴权穿梭在荒石沟的嶙峋怪石间,本想着能看到潺潺流水,结果目之所及只有干裂的河床和裸露的石头。

眼前这番萧瑟,一下把他们拉回了孙家玉老师的课堂。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阳光暖烘烘地照进教室。

孙老师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干涸”二字,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点了几个同学起来读。

大家底气十足,扯着嗓子念“gān hu” 。

孙老师连忙摆摆手,“同学们,这个词念‘gān hé’,指河流、池塘没水,干巴巴的样子,大家可别记错啦。”

谁能想到,当时学的这个词,在此时的荒石沟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