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34章 恩怨3妈妈的老家

三线情怀 第134章 恩怨3妈妈的老家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周山和妈妈登上了那辆绿皮客车,脚下踩着略显粗糙的木地板,坐在质朴的木条椅上。

伴随着客车引擎的轰鸣声,滚滚黑烟从车尾冒出,客车缓缓启动,向着西北方向的老家驶去。

周山将目光投向车窗外,眼前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皑皑白雪宛如一床床厚实的棉被,严严实实地铺盖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这白雪的覆盖下,土地仿佛陷入了沉睡,进入了一段静谧的休憩时光。

唯有那些挂满冰棱的树枝,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颤动,好似在倔强地诉说着冬日的故事,不肯轻易休息。

周山只觉一阵困意袭来,他满心渴望能像那被白雪覆盖的土地一般,在温暖的“棉被”下,尽情地放松休息。

然而,人往往就是如此,越是在困乏劳累之时,越不能去想困累之事。

周山越是想着休息,脑袋就越发不受控制地向下垂去。

妈妈见状,轻轻推了推他,说道:“车上太凉,睡着了会感冒的。”

周山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努力挺直脖子,继续望向车外。

仅仅过了几分钟,客车便驶出了城区。

此时,道路上满是冰雪,行车变得更加颠簸起来。

这条鲜少有车辆和行人的路上,不时刮起白毛风,风雪肆意地飞舞着。

客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而缓慢地向前行驶着。

许久之后,一辆马车出现在客车前方。

客车小心翼翼地跟在马车后面,缓缓前行了一会儿,终于在一处岔道口成功超车,错了过去。

临近中午时分,客车行驶到一片开阔的平原上,在十几个低矮的、半掩在雪中的房屋前停了下来。

乘务员高声喊道:“终点站到了,后围子人民公社到啦!”

周山和妈妈下了车,只见于学庆正赶着一辆大车,静静地站在雪地里等候。

于学庆是周山大舅的大儿子,在大队担任赤脚医生,在大队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清晨,他特意从队里借了这辆大车,赶来这里接站,算起来已经等了四个多小时。

一见到周山妈妈,于学庆便迎了上来,问道:“老姑,怎么这么久才到啊?”

周山妈妈一边解释,一边和于学庆一起往车上装行李。

东西装好后,周山和妈妈上了大车。车上放着两床被子,是从大舅家带来的,周山和妈妈赶忙裹上被子御寒。

于学庆坐在车的左前座,轻轻甩了一下长鞭,喊了一声:“驾!”

马车随即缓缓启动,车轮碾压着冰雪,朝着茫茫的远方疾驰而去。

此刻,正是:

白雪皑皑故里还,周山随母过新年。

车轮滚滚诸君去,马不停蹄万物闲。

猫狗牛羊嬉戏过,十亲九故笑谈间。

老家故事非虚构,只是人名幻化连。

周山猫在被子里,好奇地探出头,认真打量着前面拉车的两匹马。

只见一匹屁股溜圆的白马驾着辕,浑身散发着力量感;

另一匹瘦长的黑白杂毛马则拉着套,配合默契。

于学庆头戴狗皮帽子,身着羊皮袄,手上戴着棉手套,正熟练地挥舞着长鞭,赶着马车一路向西行进。

他的两条腿悬在车厢板下,随着马车的颠簸,有节奏地左右摆动着。

“学庆,你爷爷还好吧?”周山妈妈关切地问道。

“好着呢,身体硬朗得很,这次我来就是爷爷让的。”

“你爸爸呢?”

“也挺好,没啥事。”

“你老叔家呢?”

“他家有点麻烦事。现在有爷爷当家,家里还能维持,以后就不好说了呀!”

北风呼啸,裹挟着陈年积雪,不时地打在被子上。

周山依偎在温暖的被子里,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到家了!”

于学庆轻轻拍了拍猫在棉被里的周山。

周山缓缓睁开眼睛,从被子里钻了出来。

一座简陋却十分干净的大院映入眼帘。

院子里有五间瓦房,瓦房门口,姥爷正站在一米高的雪墙边等候。

雪墙中间有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通往院子内部,通道上露出黄白相间的泥土。

周山兴奋地跳下马车,朝着姥爷跑去。

已经四年没见过姥爷了,周山心里满是想念。

姥爷今年73岁,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瘦点好啊,人生难买老来瘦。”

姥爷看到周山,脸上瞬间绽放出喜悦的笑容,大声喊着大外孙的名字。

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这时,老舅一家人也都从屋里出来了。

老舅是个聋哑人,他看到妹妹和外甥,满心欢喜,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举着大拇指,嘴里“嗯嗯”地叫着。

老舅妈也跟了出来,她站在门口,不停地搓着手,脸上堆满了憨厚的笑容,口中不住地“嘿、嘿、嘿”笑着。

老舅妈脑袋不太灵光,村里人都管她叫傻子。

老舅家有七个孩子,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6岁,此刻,孩子们齐刷刷地站在门外,挤作一团。

于学庆站在大车旁,喊道:“看够了没?看完了就过来几个人帮忙拎东西!”

姥爷所在的村子叫于家围子。

清末时期,姥爷和他的父亲等十八位于姓族人,从山东蓬莱于村出发,毅然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

出关不久,姥爷的叔叔一家三人因体力不支,实在走不动了,便留了下来。

当时,他们还特意记下了地址。

可刚进入黑吉地区,队伍中又有一人不幸离世。

就这样,剩下的十四人凭借双脚,艰难地丈量了四千里的路程,终于抵达了这片无主之地,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三年过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一个小小的村落也慢慢形成了。

到了夏天,村里派了两个人套着车,回山东老家报信,同时去寻找出关时留下的叔叔一家。

经过多方打听,叔叔一家却始终没有找到。

不过,报信的人从山东老家又带回来了几十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于姓家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的财主,后来搬来的外姓人则大多成为了于家的雇农。

姥爷常常感慨,那几年的生活还算安稳,但后来日本人来了,一切都变了。

姥爷年轻时,日本拓荒团来到这里,强行霸占了大片肥沃的良田。

县老爷对此不管不顾,军警也视而不见,于家的家业就此败落。

家里不再需要佃户帮忙,勤劳的姥爷靠着自己的劳作,勉强还能维持温饱。

1938年,庄稼迎来了丰收,姥爷套上车,进城去卖粮食。

可丰收并没有带来好的收益,粮食价格低得可怜。

姥爷正为此发愁时,来了一个掮客。

这个掮客是城里人,之前和姥爷做过买卖。

他告诉姥爷,可以用粮食去换日本人的布,还说日本的布都是大机器织出来的,质量上乘,好用又结实。

姥爷听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便赶着车,跟着掮客来到了日本人开的店铺。

到了店里,姥爷看到那些布是细纹布,质地软硬适中,而且换布的价格也很划算,比直接卖粮食能多挣三成。

于是,姥爷便用粮食换了布,回到村里开始卖布。

这一趟下来,姥爷确实挣了不少钱,心里十分高兴。

然而,好景不长。

村里人用这些布做了衣服,可没过多久就出了事。

衣服脏了下水一洗,布料竟然化了,好好的布变成了一堆纸。

村民们纷纷找到姥爷,要求他赔钱。

姥爷赶紧去找那个掮客,可掮客早已没了踪影。

无奈之下,姥爷只好去找日本人理论。

日本人却耍赖说,他们当时是把布卖给了掮客,并没有卖给姥爷。

姥爷据理力争:“布就是从你们店里拿出来的,也是你们店伙计帮忙装车的,我的粮食也被你们伙计收走了!”

但无论姥爷怎么说,日本人就是死不认账。

姥爷继续理论,县里的警察却来了,直接把姥爷撵走了。

回到家后,姥爷陷入了绝境,为了赔偿村民的损失,他不得不把土地和大房子都抵了债。

就这样,姥爷家彻底败落,最后只剩下一栋老旧的三间草房。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姥爷的二儿子突然生病了。

看着孩子高烧不退,姥爷却毫无办法。

等孩子的病好了,却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大儿子从曾经的少东家,沦为了长工,只能到临县的一个地主家扛活。

大女儿远嫁蒙古,二女儿嫁到了临村,家里只剩下姥爷和姥姥,以及一个聋哑儿子和一个女儿。

吃苦耐劳的姥爷没有被生活打倒,他咬紧牙关,苦干了五年,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生活也开始慢慢好转起来。

大儿子因为聪明能干,得到了东家的认可,入赘到东家家里成了亲。

与此同时,四女儿也出生了,日子逐渐有了起色,姥爷一家也盖起了现在的这五间瓦房。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们丧心病狂地打开了塔下的几个装有毒气的塔,妄图让当地老百姓都死于非命。

毒气瞬间弥漫开来,姥姥不幸被毒气熏死,大舅的丈人丈母娘也没能逃过一劫。

十里八村的人都被吓得纷纷逃离。

也许是老天怜悯,不想让这里的人全部灭绝。

一天之后,天降大雨,而且这雨一下就是连续好几天。

这场大雨将毒气憋在了塔里,没能继续出来祸害百姓。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心有余悸,跑出去的人大多不敢再回来。

再加上大雨导致地涝,当年庄稼收成极差。

慢慢地,土地荒芜了,很多都变成了盐碱地。

土地变得不值钱了,大舅用丈人家剩下的钱,在于家围子买了几十亩地,还养了十几匹马。

可不知道日本人放的是什么毒,地里的庄稼总是长不大,根本没有收成。

无奈之下,大舅只好赔本卖掉了于家围子的几十亩地,以及丈人家的几百亩地。

好在丈人家的地不是他自己的本钱,这样算下来,才没有赔太多钱。

土地没了,大舅只能赶着那十几匹马,到外地跑运输拉脚。

从那以后,这个地方就再也没有富人了。

解放后定成份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地主。

大舅因为有二十几匹马,被定成了富农。

在后来的运动中,大舅被拉出去批斗,他对此感到十分不解,内心痛苦万分,渐渐地恋上了酒,成了一个酒鬼。

姥爷无奈地说:“照这样下去,他迟早也会变成一个废人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