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 第104章 封线之后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第104章 封线之后

作者:西瓜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01:25:52 来源:小说旗

“我不是现任,也不是官员,你们说我‘擅自设防’,不成立。”

“因为我这不是哨,是坟。”

“是我刀埋的地。”

“你们要动,就拿铲子铲。”

“铲完你们自己埋进去。”

“我不拦。”

……

那三个钦差听完不说话。

为首的老者叹了口气,低声说:

“我们不是来封你。”

“是来递话的。”

“陛下看了你这阵子做的事,也知道你不挂职。”

“她只说一句话——你画的线,别人管不了。”

“你要真想守,就守。”

“她不封你。”

“她只给你送一样东西。”

说着,那人从袖里取出一块黑底金边的小令牌。

不是印,是私令。

上头只刻了五个字:

“宁线,不得犯。”

落款,是司空玉的亲字。

宁烈接过那牌子,没说谢谢。

只是转身,走回了哨所,把那牌挂在门里头钉墙的地方,没上锁。

然后抬头吩咐:

“老赵,接下来的事做。”

老赵应声:“啥?”

“种树。”

“跟南坡一样。”

“我不是种风景。”

“我是种线。”

“种一排,从哨所往西堤种。”

“谁哪天敢挖,敢砍,敢刨——就说明他想断我线。”

“我不问他动机,不看他旗号。”

“只问一句——你拔我树了,那你是不是想拔我人。”

“你要拔我人,那我就拔你港。”

……

当天傍晚,北港西堤插下第一棵小榆。

风刮得急,土冷得硬。

宁烈亲手一锹一锹埋下去,踩得结实。

一棵栽完,没立木牌。

只在树旁边压了块石头,石头上没写地名。

只刻了一句:

“封旧者,必留印。”

“你要走线,就得看这印给不给你过。”

……

那天夜里,北海西风涨浪。

但岸边一夜无人近树。

无船靠港。

无信试探。

新画的线,还没写在图里。

可已经写进水里了。

是宁烈写的。

他不说,别人不敢擦。

四月初一,东港夜哨交班未稳。

北海东侧,二十七里处,有船靠近。

是夜潮刚起,风不算大,但浪正巧,压得低。

老赵接报时,天还未亮,岸边一层雾。

“船挂的是内洲旗。”

“但没递文。”

“旗有折角,靠的是旧番协格式。”

宁烈披衣出营,踏雪走到堤上,望远镜一拨。

“不是货船。”

“是线船。”

老赵一愣:“哪种线?”

“不是试探线,是拖线。”

“他们这是把外头船挂咱旗号,想蹭旧协走灰口。”

“不是撞线,是拉线。”

“就看咱扛不扛得住。”

……

“接还是拦?”

老赵问。

宁烈没回,只往哨所边一蹲,摸起前几日刚种的第三棵榆。

手掌在泥里捻了一会儿。

“这根还没扎稳。”

“但再不守,根扎了也白搭。”

他起身。

“通知北港三营。”

“把这片线,正式写进图。”

“从今日起,东岸二十七里口,归我守。”

“写入封令。”

“上报不报都无所谓。”

“我先写。”

“他们哪怕只蹭一下,我也先拦。”

……

不到一炷香,哨所挂起红旗,线图印出来两张,一张挂墙,一张送港仓。

紧接着,宁烈披甲,步入前线。

他没带兵。

只带了那块三年前烈屿老封令,上头四字:

“犯海者斩。”

……

船靠岸前,宁烈早已站在堤头。

船上两人下身裹麻,披着旧样官衣,一人手中拿着“内海货牌”,另一人拿着仿制旧番协路引。

宁烈一句没听。

直接掀袍扯出封绳,啪地甩在船头:

“没得谈。”

“你们这一船,从旗到牌,全是假的。”

“别拿制度说事——制度是我们写的。”

“而我就是那个写制度的人。”

“这船哪怕真的走了通文——我都能封。”

“因为你们不是通商。”

“你们是试命。”

……

那两人面色一紧,转而递出白帖。

上写三字:“求对话。”

宁烈接过一看,冷笑。

“又是那帮人。”

“这就是你们对话的方式?”

“前脚送帖,后脚偷船。”

“那我这回也客气。”

“船扣、人拿、牌毁、货销。”

“你们不是送帖?”

“我也送。”

“送你们一句——”

“这片北海,不招租。”

“谁敢贴旗——谁死。”

……

这一夜,北港再次入封,三封文印入档,哨所更新线图,东延三十里。

线不是兵部批的。

是宁烈写的。

但这线一出,整个东洲三协暂停北口试运,外洋船队集体撤离一百里外海。

京里消息没传来。

朝廷没说话。

可北海沉了三天。

没人再敢试线。

……

石榆边,新栽的那棵树还在。

树边那块石头下,被压了一枚新封令。

那不是朝章,是宁烈亲刻的。

石上刻八字:

旧港重画,新封自出。

谁想通——先问我刀还在不在。

三日风平,北海起雾。

宁烈坐在哨所后的小石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抄录本,是那年南海手抄的《海线村防简式》副本之一。

他一页页翻,边看边批,边看边改。

“火油比例太高,烧仓可以,打船不行。”

“石粉用量得分潮湿日和干冷日。”

“北岸盐风重,布雷位置要往内凹收三尺……”

老赵站在一边看得直皱眉:“你这是要写成教材?”

宁烈合上册子:

“不是教材,是规矩。”

“这一线既然我封了,那线上的人就不能白站。”

“不能靠喊。”

“得有章。”

“章不能全靠兵部。”

“我写我守的,你写你巡的,将来谁接,就照这个抄。”

“字写得越清楚,死人就越少。”

……

正说着,港口传来敲锣声。

不是警报,是通报。

一艘来自中陆的民船靠岸,带着兵部信函。

老赵快步接过,交给宁烈。

宁烈拆开,一看,信短得不能再短——

【北海线已阅,朝不批,不废,不问。】

【宁烈行其事,自负其责。】

署名不是兵部,是司空玉。

宁烈看完,点点头,轻声说:

“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划了线,你自己守。”

“朝廷不认,但也不拦。”

“你死了,是你活该。”

“你活着,是你本事。”

老赵道:“那你还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