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 第105章 线后旧账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第105章 线后旧账

作者:西瓜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01:25:52 来源:小说旗

宁烈抬手指着石堤尽头那排新种的榆:

“当然守。”

“这线画出来,不是等他们朝廷认。”

“是让别人知道——这地,有人守。”

“只要我还坐在这儿,就没人敢说‘北口可走’。”

“他们想从这过,就得考虑一件事——”

“撞线,会不会出人命。”

……

当天夜里,北海岸雨,港口冷。

那封兵部函没入档,也没回批。

宁烈只是取出一张空页,在《简式》最后一页写了一行字:

【北海线,未入图,不许入脚。】

【此线不由朝定,由命定。】

他写完,手指点在那页上,半晌没说话。

然后,他从桌边石盒里拿出那把剃刀——那年南海他封烈屿那把。

刀还在。

刀口未卷,刃未废。

他把刀重新插进墙后泥缝里,封了一层布,又压上一块碎瓦,没做记号。

老赵问:“你这是?”

宁烈站起:

“这刀再不拔,就是给我后人留的。”

“哪天真要守不住了,哨所没了,树死了,人跑了——那就有人来掘这块墙。”

“墙里有刀。”

“谁敢掘,就是想守。”

“我不留名,不挂旗。”

“但我留下这个。”

“告诉他——北线不是从地图上画的。”

“是从血里压出来的。”

“谁想续这线,就自己拿这刀,再画一遍。”

“画得出来,你就是我。”

“画不出来,就别动。”

“因为这线,永远不能退。”

北海封线的第七天,东岸传来一份旧信,是从东海中转口截下的。

信里只有两张纸。

一张是当年南封未成的补批文件草稿,落款模糊,时间标的是三年前。

另一张,是一份未寄出的贸易报价,开头写着:“若北口未封,我方可一年入十船。”

老赵念完信,脸色不太好。

“原来三年前就有人在朝里准备开放北口了。”

“幸亏你先站上了线。”

宁烈把两张纸压在石桌上,点了根油灯。

“这不算什么。”

“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事都靠挡。”

“有时候是靠谁动得快。”

“你画得慢,他们就走你前面。”

“你画得快,他们才怕犯你。”

“但有一样不能变——”

“线是你画的,你就得守。”

“你要不守,你就是纵。”

“你要守,就得把旧账翻清。”

……

第二天一早,宁烈去了北海港档司。

那地方早就没人,仓也锁了,旧卷都被拉去兵部库房搁着。

他带了三人,花了两天时间,把所有过往二十年北线港务、舶协登记、官签记录全拉出来,自己抄。

老赵看不下去:“你疯了?这些东西不是你的责任。”

“也不是你的活。”

“你现在不归兵部,你是自封线,你管这干嘛?”

宁烈一边抄,一边说:

“因为要有人清楚知道——”

“这线之前谁守过。”

“谁没守。”

“谁在图上签了字,谁在图外收了银。”

“我不是要追责。”

“我只是要把这口子补上。”

“我打的线不能只靠我一个人活着守。”

“它得有人认账。”

……

第三天夜里,宁烈亲手抄完八卷旧档,把卷编号,立封线文卷一号。

写了一句话:

【旧档不审,线不牢。】

【宁烈抄于北海,自认此线,交于后来。】

写完,他把文卷送去北海文书署的石柜封印。

还没等兵部回复,他自己立了一块新石,放在了北线图边:

“北海守线者,须阅此卷。”

“不阅,不准画。”

“画了,就是假线。”

……

这事传出去,京里兵部没说话,文书署的人倒是来了个新人,说想见见这个“自己封线”的老兵。

宁烈没见。

只让人转一句话回去:

“我不做典范。”

“我只做前人。”

“线写下来了,书也留了。”

“你们愿意认,就接。”

“不愿意认——你们画你们的。”

“只别过我这条线。”

“因为我这条——还在。”

“我人还在,就不许你们给它抹了。”

“我不认抹线的人。”

“谁要敢来试——我刀就在墙里。”

入夏,北海雨少,风平。

港线头那棵第三榆活下来了,叶片带着细锯齿,一层层在风里往西压。

宁烈坐在哨所后屋石阶上,磨一块青石。

不是打石碑,是刻字牌。

老赵路过,看他忙了一下午,就问:“你又要立什么?”

“封条都挂了,卷也存了,你还想立啥?”

宁烈头也不抬:

“我得给这条线立名。”

老赵一愣:“你给线起名?”

“不是说不留名、不挂旗、不署官号?”

“你这回又……”

宁烈放下石锤,擦了把汗:

“不是留我名。”

“是留线名。”

“这线我写的,不是靠我活着才有的。”

“将来真有一天我死了,兵部要是想废,要是朝廷真想改,百官一个个没脸站出来护——那总得有人记得这线叫啥。”

“不是南边的旧防线,也不是北边的无主线。”

“是我画的线。”

“我不挂名在头上,但我写在线底下。”

“谁哪天真敢改,就得先动这个牌子。”

老赵叹了口气,蹲下来瞅了一眼那石牌。

上头横着刻了四个字:

宁封北线。

底下一行小字:

此线由民守,自定,自画,自卫。

不归兵部,不归朝廷,只归前人之血。

“你这是不给自己后人留路啊。”

“以后谁想接这线,他先得挑起你这段话来顶。”

宁烈看着牌,冷冷说:

“我没让人来顶。”

“我让他来接。”

“他要真敢来接,说明他心里跟我当年一样。”

“我当年也没人铺路。”

“是从尸堆上爬起来画的线。”

“我凭什么给他们平铺直下?给他们安排任命?”

“他们要守,就守他们的。”

“我把我这段收好,埋这儿,谁不服谁来改。”

“改之前,得先问一句——”

“你值不值这个‘宁’字。”

……

石牌立好。

宁烈没插在港口,也没挂在哨所。

他把它竖在那第三棵榆背后,靠墙,正对海风那一面。

风一吹,榆叶挡一半,露一半。

不显眼。

但走近了看得清。

那四个字刻得不深,却压得住。

……

第二天,京里文书署送来一封简文。

没有正式公函,也没有朝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