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评书:嘉靖风云与明朝余晖

短故事志 评书:嘉靖风云与明朝余晖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上回书说到,荒唐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起初,世宗锐意改革,推行“嘉靖新政”,可后期却沉迷道教,二十多年不上朝,把朝堂大权拱手让给严嵩父子,自此,明朝陷入了更为深重的危机。

明世宗朱厚熜刚坐上皇位时,那也是雄心勃勃,一心想重振大明雄风。他一上台就雷厉风行,大力整顿朝纲,诛杀了佞臣江彬,裁汰了大批武宗时期的冗官、冗兵,还严查贪污**,减免赋税,这一番操作下来,百姓们拍手称快,朝堂上下也为之一振,大家都以为明朝要迎来新的繁荣。

但好景不长,随着统治逐渐稳固,世宗对道教的痴迷与日俱增。他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道观,每日忙着斋醮祈祷,炼制丹药,妄想长生不老。为了满足自己的宗教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严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

严嵩此人,奸猾狡诈,善于揣摩圣意。他本是个文人,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凭借着阿谀奉承的本事,很快就得到了世宗的宠信。严嵩当上内阁首辅后,便开始结党营私,把自己的儿子严世蕃以及一众亲信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把控了朝政大权。严世蕃更是嚣张跋扈,仗着父亲的权势,肆意妄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无所不为。

朝堂之上,严嵩父子一手遮天,谁敢反对他们,就会遭到残酷的迫害。比如正直的大臣杨继盛,他实在看不惯严嵩父子的恶行,毅然上书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言辞恳切,证据确凿。可严嵩却在世宗面前颠倒黑白,诬陷杨继盛。世宗昏庸,竟听信了严嵩的谗言,将杨继盛下狱。杨继盛在狱中受尽折磨,但始终不屈,最终被严嵩杀害,年仅四十岁。杨继盛之死,让天下人看清了严嵩父子的真面目,也寒了忠臣义士的心。

除了迫害忠良,严嵩父子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们卖官的价格明码标价,官职越高,价钱越贵。那些花了大价钱买官的人,上任之后自然要拼命捞回本钱,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一时之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严嵩父子却富可敌国,家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在严嵩专权的那些年,明朝的边防也日益松弛。北方的蒙古俺答汗不断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率领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面对如此危局,严嵩却害怕出战失利会影响自己的权势,竟让兵部尚书丁汝夔坚守不出,任由俺答汗在城外肆意劫掠。俺答汗在北京城郊烧杀抢掠了八天,满载而归,明朝军队却不敢追击。这场耻辱的事件,让明朝的威望一落千丈,也充分暴露了严嵩专权下明朝军事的腐朽和无能。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也愈发严重。日本的一些武士、浪人勾结中国沿海的海盗、奸商,组成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明朝虽然多次派兵围剿,但由于严嵩父子贪污军饷,军队装备落后,士兵士气低落,始终无法彻底平定倭患。

直到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抗倭名将的出现,局面才得以扭转。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他针对倭寇的特点,创造了鸳鸯阵等战术,还亲自训练士兵,使得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戚家军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大败倭寇,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为保卫国家和百姓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即便如此,严嵩父子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时常对戚继光等人的抗倭行动进行掣肘,妄图打压他们的功劳。

随着严嵩父子的恶行越来越多,他们在朝堂上的敌人也越来越多。终于,在徐阶等人的精心策划下,严嵩逐渐失势。徐阶也是内阁大臣,他为人沉稳,善于隐忍,一直在等待时机扳倒严嵩。嘉靖四十一年,道士蓝道行利用扶乩(一种道教的占卜方法),暗示严嵩是奸臣,世宗开始对严嵩产生怀疑。徐阶又趁机让御史邹应龙上书弹劾严世蕃,列举了他的种种罪行。世宗大怒,下令将严世蕃逮捕入狱,严嵩也被罢官。

严世蕃在狱中还妄图翻案,他与党羽密谋,想通过攀诬其他大臣来为自己脱罪。但徐阶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他向世宗揭露严世蕃勾结倭寇、私通蒙古、图谋不轨等罪行。世宗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严世蕃斩首,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被抄没。严嵩晚年穷困潦倒,只能靠乞讨为生,最终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严嵩倒台后,世宗依然沉迷于道教,对朝政不闻不问。嘉靖四十五年,世宗驾崩,其子朱载坖即位,是为明穆宗。穆宗即位后,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大臣,革除了世宗时期的一些弊政,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开放边境贸易,史称“俺答封贡”,北方边境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同时,他还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穆宗在位仅六年就驾崩了,其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十岁,由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深知明朝积弊已久,决心进行改革,以挽救明朝的统治危机。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万历新政”,也叫“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考成法,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规定各级衙门必须定期向内阁报告政务执行情况,做到“月有考,岁有稽”,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顿了吏治。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一举措简化了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军事上,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加强边防建设,修筑长城,积极练兵,使得明朝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经济繁荣,国库充实,史称“万历中兴”。但张居正的改革也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只是因为张居正位高权重,不敢轻易发作。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亲政。起初,万历皇帝还能继续推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懈怠起来。他开始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宫殿园林。更为严重的是,他与大臣们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想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大臣们则坚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双方僵持不下。最终,万历皇帝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但他从此对朝政更加消极,二十多年不上朝,明朝的统治再次陷入混乱。

万历年间,明朝还发生了“万历三大征”,即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这三场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明朝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此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悄然崛起,一个新的威胁正在逼近,明朝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