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73章 杜恕传

白话三国志 第173章 杜恕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杜恕,字务伯,太和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小时候和冯翊的李丰都靠父亲的职位担任官职,两人从小关系很好。等到长大成人后,李丰磨砺自己的名声和品行来追求世人的赞誉,而杜恕却性格豁达,直率真诚,和李丰的志趣完全不同。李丰最终名扬一时,京城的士人大多为他奔走宣传。但当权者中有人认为李丰的名声超过了实际,而杜恕却像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美玉的人一样,不被人重视。因此,李丰和杜恕的关系逐渐疏远。杜恕也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声来迎合时俗。李丰凭借显赫的地位在朝廷任职,杜恕却依然在家过着平常的日子。明帝因为杜恕是大臣的儿子,提拔他担任散骑侍郎,几个月后,又转任黄门侍郎。

杜恕为人真诚质朴,不善于修饰自己,年轻时也没有什么名声。等到在朝中任职后,他不结交党羽,一心为公。每当政事有得失时,他总是引用纲常伦理来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因此侍中辛毗等人非常器重他。

当时从公卿到下面的官员都在讨论国家的利弊得失。杜恕认为:“古代的刺史,奉命传达六条政令,以清静无为着称,威风远扬。现在可以让他们不再领兵,而专门负责民事。”不久,镇北将军吕昭又兼任冀州刺史。于是杜恕上疏说:

“帝王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在于使国家富足。使国家富足的方法,就是致力于根本,节约用度。现在两个敌对势力还没有消灭,战车频繁出动,这正是武将们施展才能的时候。然而,那些文官们,却也纷纷羡慕武职,慷慨激昂地谈论兵法,以孙武、吴起为榜样。州郡的长官们,也都忽视了体恤百姓的政务,而专心研究军事。种田的百姓,都纷纷放下农具,去从事战争。这不能说是致力于根本。国库每年都在亏空,而制度却越来越繁杂;百姓的精力越来越衰弱,而赋税和劳役却越来越多,这不能说是节约用度。现在大魏拥有十个州的土地,却继承了战乱后的破败局面,计算一下人口,还不如过去一个州的百姓多。然而,两个地方的叛逆势力还在反抗,北方的外族还没有臣服,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战乱,几乎环绕了整个国家。我们用一个州的百姓,去经营九个州的土地,其艰难程度,就好像用一匹瘦弱的马去长途跋涉,怎么能不加倍珍惜它的体力呢?以武皇帝(曹操)那样节俭,国库充实,尚且不能在十个州都驻扎军队;每个郡尚且不能超过二十个。现在荆州、扬州、青州、徐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等边境各州都有军队驻扎,我们所依靠的,内部充实国库、外部抵御外族的,只有兖州、豫州、司州、冀州而已。我以前认为州郡的长官掌握兵权,就会专心于军事功劳,而不致力于民事,应该另外设置将领和太守,来完成治理政务的任务。然而陛下又在冀州重用吕昭。冀州人口最多,田地大多已经开垦,又有桑树和枣树的收益,是国家征收赋税的来源,实在不应该再让他们承担军事任务了。如果北方确实需要镇守,自然可以专门设置大将去镇守。计算一下设置官员和士兵的费用,和兼任官职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吕昭在人才中还算容易找到的;朝廷如果真的缺乏人才,兼任官职的人也不会太多。由此推断,可知国家是根据人来选择官职,而不是根据官职来选择人。官职得到合适的人选,那么政治就会公平,诉讼就会合理;政治公平,百姓就会富裕;诉讼合理,监狱就会空虚。陛下即位以来,天下每年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起,年年增加,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起。百姓并没有增加,法律也没有更加严厉。由此推断,这不是政治教化衰落,地方长官不称职的明显证据吗?去年牛死了,全国平均十头牛中能损失两头;小麦收成不到一半,秋季的播种还没有开始。如果两个敌对势力还在边境徘徊,运输粮草,千里之外也来不及。追究这种局面的原因,难道在于加强军事力量吗?武士和精锐的士兵越多,越多就越麻烦。天下就像人的身体,只要腹腔和心脏充实,四肢即使有病,终究没有大患。现在兖州、豫州、司州、冀州也是天下的腹腔和心脏。因此,愚臣恳切地希望这四个州的长官,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业,来承担四肢的重任。然而,孤立的言论难以坚持,冒犯皇帝的意愿难以实现,众人的怨恨难以积累,似是而非的事情难以分辨,所以多年以来没有被英明的君主察觉。凡是说这些话的人,大多地位低微、被疏远;地位低微、被疏远的人的话,实在不容易被听取。如果让好的建议一定出自皇亲国戚,皇亲国戚本来就不会冒犯皇帝的四难来寻求忠诚和关爱,这是古今以来经常遇到的忧虑啊。”

当时朝廷又在大规模讨论考核制度,用来考核朝廷内外的各级官员。杜恕认为,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即使有才能也没有益处。如果所关注的不是所应关注的,所关注的也不是当务之急。于是他上疏说:

《尚书》中说“明确地用功劳来试验,经过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这确实是帝王的最好制度。让有能力的人担任相应的官职,有功劳的人享受相应的俸禄,就像乌获(古代力大之人)能举起千钧重物,王良、造父(古代善于驾车的人)能挑选千里马一样。虽然历经六代(虞、夏、商、周、汉、魏),但考核业绩的方法并不显着,经过七位圣人(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但考核试验的条文也没有流传下来,我确实认为这种制度可以大致地依据,但详细的内容很难完备地列举出来。俗话说:“世上会有乱臣贼子,但不会有混乱的法令。”如果法令可以单独依靠,那么唐、虞就不需要稷、契的辅佐,殷、周也不需要伊尹、吕尚的辅助了。现在上奏考核功劳的人,陈述周代、汉代的法令,连缀京房(西汉大臣,曾主张考功课吏之法)的本意,可以说是明白了考核的要点。但要推崇谦让的风气,兴起人才济济的治理局面,我认为还不够完善。

他们想要让州郡考察人才,一定要通过四科(德、勤、才、绩),都要有实际效果,然后才能举荐,试用后征召到公府,担任管理百姓的长官,按照功劳依次补任郡守,或者就增加俸禄、赐予爵位,这是考核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公开他的身份,采用他的建议,让他详细制定考核州郡的办法,办法制定后就施行,设立一定兑现的奖赏,实施一定执行的惩罚。至于公卿和朝廷大臣,也应该按照他们的职责考核。古代的三公,坐着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朝廷大臣,负责进谏和弥补缺失,没有善行不记录,没有过错不检举。而且天下非常大,事务非常多,确实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所能全部了解的。所以君主是头,大臣是四肢,说明君臣是一个整体,相互需要才能成功。因此古人说,廊庙(朝廷)的栋梁之材,不是一棵树就能支撑的;帝王的伟业,不是一个人的谋略就能完成的。由此说来,怎么会有大臣只尽自己的职责就能达到天下大治呢!而且平民之间的交往,还有人为了坚守信义不惜牺牲生命,为了报答知己不惜肝脑涂地,为了追求名声不惜坚守气节;何况那些穿着官服、站在朝廷上,官至卿相的人,他们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义,所感激的不仅仅是知己的恩惠,所追求的又岂是名声而已呢!

那些受到恩宠和俸禄、担任重任的人,不仅仅想让明君超过唐尧、虞舜;他们自己也想置身于稷、契的行列。所以古人不担心治理国家的决心不够,担心的是自我担当的意识不足,这确实是君主造成的。唐尧、虞舜这样的君主,把职责委派给稷、契、夔、龙等人,要求他们取得成功,等到他们有罪时,就处死鲧并流放四个凶恶的家伙。现在大臣亲自接受明君的诏令,为眼前的事效力,那些日夜为公事操劳,谨慎勤勉、特立独行,担任官职不屈服于权贵势力,执法公正不偏袒自己所亲近的人,正直地说话、正直地行事来对待朝廷的人,自然会被明君察觉。如果有人把享受俸禄当作高尚,把沉默不语当作智慧,担任官职只求不被指责,站在朝廷上只求保全自己,行为谨慎、言语谦逊地对待朝廷的人,也会被明君察觉。如果真的让那些只求保全自己、保住职位的人,没有被放逐斥退的罪名,而那些为公事尽心尽力的人,却抱着被怀疑的态度,不弘扬正义却让私下的议论成为风气,即使让孔子来谋划,也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更何况是普通人呢!现在的学者,学习商鞅、韩非的学说,崇尚法家的权术,竞相认为儒家的学说迂腐不切实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最坏的社会风气,是创业的人应该谨慎对待的。后来考核制度最终没有实行。《杜氏新书》记载:当时李丰担任常侍,黄门郎袁侃被转任为吏部郎,荀俣出任东郡太守,这三个人都是杜恕的同僚好友。

乐安人廉昭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他很喜欢议论朝政。杜恕上疏直言劝谏说:

我看到尚书郎廉昭上奏左丞曹璠因为处罚不当而被关押,还说“其他应当处罚的人另外上奏”。尚书令陈矫自己上奏说不敢推辞处罚,也不敢因为处罚过重而表示恭敬,言辞非常诚恳。我私下里为朝廷感到惋惜!圣人不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时代才出现,不会改变百姓才去治理国家,然而他们一定会得到贤能和智慧的辅佐,这是因为用道义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古代的帝王之所以能够辅佐天下、管理百姓,没有谁不是得到了百姓的欢心,也没有谁不能充分发挥群臣的智力。如果现在朝廷任职的官员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就不能说是善于用人;如果他们不是天下最优秀的人,也不能说是善于选拔人才。陛下为各种事务操劳,有时亲自点灯熬夜,但各种事务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刑罚和禁令一天比一天松弛,这难道不是大臣们不能胜任职责的明显证据吗?追究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只有大臣们不尽忠,也有陛下不会使用人才的原因。百里奚在虞国时很愚钝,但在秦国时却很聪明;豫让在中行氏那里苟且偷生,却在智伯那里表现出忠诚,这些都是古人的明证。现在我说一朝的人都不忠诚,这是诬陷一朝的人;然而从事情的类别来看,是可以推断出来的。陛下为国库不充实而感到忧虑,军事还没有停止,甚至到了减少四季的赋税服装,减少御府的私有粮食的地步,这是陛下的圣明,满朝的人都称赞,那些参与政事、关系密切的大臣,难道有真正为这些事情担忧的吗?

骑都尉王才、宠幸的乐人孟思干了不法的事情,震动了京都,但他们的罪状却是由小官吏揭发的,公卿大臣最初没有一个人说话。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司隶校尉、御史中丞难道有谁举荐纲常伦理来监督奸邪的人,使朝廷严肃起来吗?如果陛下认为现在没有好的人才,朝廷缺乏贤能的辅佐,难道可以追寻稷、契的远大踪迹,坐等来世的贤才吗?现在所说的贤能的人,都担任了大官,享受着丰厚的俸禄,然而奉养上司的节操还没有建立,对公事的心思不一致,这是因为委任的责任不明确,而且世俗有很多忌讳。我认为忠臣不一定和陛下亲近,亲近的臣子也不一定忠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处在没有嫌疑的地方,事情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有关系疏远的人诋毁人,却不说明诋毁的事实,却一定说是为了报复自己所憎恨的人;称赞人,却不说明称赞的事实,却一定说是为了偏爱自己所亲近的人,左右的人有时就借机进献憎恨和喜爱的说辞。不仅诋毁和称赞有这种情况,政事的利弊也有嫌疑。陛下应当考虑如何开阔朝臣的心胸,坚定有道义的节操,使他们能够和古人一样,希望和史书一样流传下去。反而让像廉昭这样的人扰乱其中,我担心大臣们就会保全自己、保住职位,坐观成败,成为后世的教训!

过去周公告诫鲁侯说:“不要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没有说贤能还是愚笨,说明都应该在当世任用。尧历数舜的功劳,称赞他除掉四个凶恶的人,没有说职位大小,有罪就除掉。现在朝臣们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是认为陛下不能任用;不认为自己不聪明,而是认为陛下不询问。陛下为什么不能遵循周公任用人才的方法,效法大舜除掉坏人的做法?让侍中、尚书坐着就侍奉在帷帐之中,出行就跟随在华丽的车驾旁边,亲自回答皇帝的询问,所陈述的一定能够传达,那么群臣的品行,能不能胜任都能知道;忠诚能干的人就提拔,愚昧无能的人就辞退,谁敢模棱两可而不尽心尽力?凭借陛下的圣明,亲自和群臣讨论政事,使群臣人人都能尽心尽力,人人都认为陛下亲近自己,人人都想着如何报答,贤能还是愚笨,能否胜任,就在于陛下如何任用。用这种方法处理政事,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用这种方法建立功业,还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每次有军事行动,诏书常常说:“谁应当为这个事情担忧呢?我应当自己担忧。”最近的诏书又说:“只想着公事而忘记私事的人,一定不是这样,只要先想着公事,后想着私事,事情自然就办好了。”我读了陛下的诏书,才知道陛下的圣明考虑到了下面的情况,然而我也奇怪陛下不治理根本的事情却担忧细枝末节的事情。一个人能不能胜任,确实有他的本性,虽然我也不认为朝臣们都能够胜任。圣明的君主任用人才,让有能力的人不敢保留自己的力量,而没有能力的人不能担任不适合自己的职务。选举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不一定是有罪;全朝的人都容忍不合适的人,这才奇怪。陛下知道他们不能尽力,却代替他们担忧他们的职责;知道他们不能胜任,却教导他们处理事情,这难道仅仅是君主劳累而大臣安逸吗?即使圣贤同时出现,终究不能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

陛下还担心台阁的禁令不够严密,人情请托的现象无法杜绝,于是听从伊尹的建议,制定了迎客出入的制度,挑选司徒更换了守卫寺门的恶吏。然而,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威禁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过去汉安帝时,少府窦嘉征召了廷尉郭躬无罪的侄子,尚且被举奏弹劾,闹得沸沸扬扬。而最近司隶校尉孔羡却征召了大将军狂悖的弟弟,有关部门却沉默不语,只是看风向行事,比接受请托还要过分。选举不依据实际情况,这是人事中最重要的问题。据臣松之考证,这里提到的大将军是司马宣王(司马懿)。《晋书》记载:司马懿的第五个弟弟叫司马通,担任司隶从事。司马通的儿子司马顺,被封为龙阳亭侯。晋朝初年接受禅让时,司马顺因为不理解天命,坚守节操不改变,被削去爵位和封地,流放到武威。窦嘉有皇亲国戚的宠幸,郭躬并非国家重臣,尚且如此;以现在的情况和古代相比,陛下自己不监督执行必罚的制度来杜绝阿谀结党的根源罢了。伊尹的制度,以及让恶吏守门,都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如果陛下能够稍微采纳我的建议,又何必担心奸邪不能消灭,而要纵容像廉昭这样的人呢?

揭发奸邪,是忠诚的事情。然而,世人却憎恨小人这样做,因为他们不顾道理,只是想苟且求得升迁。如果陛下不再考察事情的始末,一定认为违背众人、触犯世俗就是奉公,偷偷告密就是尽忠,那么,哪里有通达事理、才能出众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些呢?实在是因为顾及道理而不做罢了。如果让天下人都背弃道理而追求私利,那么这是君主最担心的事情,陛下又怎么能喜欢呢?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杜绝这种现象呢?那些事先揣摩皇帝的意图来求得宠信的人,大多都是浅薄无德的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迎合皇帝的心意,而不是想治理国家、安定百姓。陛下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做法来考验他们呢?他们又怎么会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违背陛下的意愿呢?对于臣子来说,得到皇帝的信任,这是一种安定的事业;担任尊贵显赫的官职,这是一种荣耀的事情;享受丰厚的俸禄,这是一种优厚的待遇。臣子即使再愚蠢,也没有不喜欢这些而喜欢冒犯皇帝的,只是迫于道理,才勉强这样做罢了。他们心里其实希望陛下能够怜惜并帮助他们,稍微给予一些信任,为什么反而采纳廉昭等奸邪小人的意见,而忽视像曹璠这样的人呢?现在外面有伺机进攻的敌人,国内有贫困、空虚的百姓,陛下应当全面考虑国家的得失,政事的利弊,确实不能懈怠。

杜恕在朝廷任职八年,他的议论正直坦率,都像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

杜恕先被调任为弘农太守,几年后又转任赵国的国相。据《魏略》记载:杜恕在弘农任职时,为人宽厚温和,深受百姓爱戴。当他调任时,孟康接替他担任弘农太守。孟康,字公休,是安平人。在黄初年间,因为和郭皇后有亲戚关系,他和郭皇后的九个亲属一起被赐予官职,担任散骑侍郎。当时,散骑侍郎都是由才学出众的人担任,而孟康却因为皇后的亲戚关系混杂其中,所以大家都轻视他,称他为“阿九”。孟康本身没有多少才华,但他在闲职上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后来开始上书弹劾一些官员,他的文章言辞典雅且切中要害,大家才对他刮目相看。正始年间,孟康出任弘农太守,兼任典农校尉。他到任后,廉洁奉公,嘉奖善行,体恤百姓,减少诉讼,根据百姓的需求,为他们带来便利。郡里有两百多名官吏,每到春天,他都会安排四分之一的人休假。他做事果断,经常亲自巡视,提前告知督邮要公平公正,不能让下属官吏去探听消息,做出过分谦卑的行为。他也不愿意麻烦百姓,经常提前让吏卒准备好镰刀,到哪里都自己割马草,不住在驿站,而是露宿在树下,而且他出行时随从不超过十几个人。郡里地处交通要道,对于过往的宾客,如果不是公事,他从不提供任何物资;如果是自己的老朋友来访,他就自己出钱招待。孟康刚上任时,大家虽然知道他有志向和才能,但他从未担任过地方长官,大家对他能否胜任还心存疑虑。然而,他上任后恩泽百姓,治理有方,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称赞和歌颂。嘉平末年,他从渤海太守任上调入朝廷担任中书令,后来又转任中书监。

杜恕因病辞去官职。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离开京城后,在宜阳的泉水坞安家,利用那里的壁垒和壕沟的坚固,建立了一个小家。明帝驾崩时,很多人都在为杜恕说好话。

后来,杜恕从家中被重新起用,担任河东太守,一年多后,又升任淮北都督护军,但又因病辞去官职。他在任职的地方,只关注重要的事情,他施行仁政,深得百姓的欢心,但他的政绩不如他的父亲杜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杜恕在朝廷任职时,因为不能迎合世俗,所以多次被派到外地任职。后来他又被调任幽州刺史,加封为建威将军,让他持节,兼任护乌丸校尉。

当时征北将军程喜驻扎在蓟县,尚书袁侃等人告诫杜恕说:“程申伯在先帝时期,就排挤田国让到青州。你现在和他都手持符节,共同驻扎在一个城里,你应该好好对待他。”但杜恕并不在意。他到任不到一年,有一个鲜卑部落的首领,没有经过关塞,直接带着几十个骑兵来到州府,州府杀了一个带他来的鲜卑人,却没有上表禀告朝廷。于是程喜就弹劾杜恕,将他交给廷尉审判,他被判死罪。因为他的父亲杜畿在勤于公事时溺水身亡,他才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流放到章武郡,这一年是嘉平元年。

据《杜氏新书》记载:程喜希望杜恕向他低头认错,他暗示司马宋权向杜恕透露一些意思。杜恕给宋权回信说:“宋权告知我你的意思。处理天下事,如果用善意对待,没有不顺利的;如果用恶意对待,没有不产生嫌隙的。然而有人说,人的天性都是不善良的,不应该用善意对待,这样就落入他们的圈套了。我遇到这样的人,就想回到大海,乘船远去,不能在他们中间周旋。然而我52岁了,还没有被废弃,也遇到一些明智通达的人理解我的本心;如果没有人理解我,我即使把心掏出来放在地上,也只是一堆肉,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始终不向他们解释。程征北功名显赫,比我早得多,难道有人比我更了解程征北吗!如果让我处理事务,无论大小,都要先请示他再行动,这显然不是上级让我监督他的意思;如果请示了却不听从,又不符合上下级和谐相处的原则。所以我只有一心一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杀鲜卑人的事情,如果天下人都认为是对的,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认为是错的,我也自己承担,没有什么怨恨。程征北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各位君子自有自己的想法,不在我一人的解释。”于是程喜就严厉地弹劾杜恕。

杜恕为人洒脱不羁,但做事不考虑防范祸患,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失败。

当初,杜恕从赵郡返回时,陈留人阮武也从清河太守任上被征召入朝,两人都轻视廷尉的职位。阮武对杜恕说:“我看你的才能和性格,可以遵循正道,但你却不够努力;你的才能可以担任高官,但你却不能顺利得到;你的学问可以讲述古今之事,但你的志向却不专一。这就是所谓的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现在你有空闲时间,可以试着深入思考,着书立说,形成自己的学派。”杜恕在章武时,于是撰写了《体论》八篇。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认为,人伦的纲常中,君臣关系最为重要;立身的根本中,言行最为关键;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法律和政治最为精细;消除残暴、去除杀戮,用兵最为有效。礼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得到其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所以称为《体论》。他还写了《兴性论》一篇,大概是出于自我修养的考虑。嘉平四年,杜恕在流放地去世。

甘露二年,河东人乐详已经九十多岁,他上书朝廷,诉说杜畿的政绩,朝廷深受感动。于是下诏封杜恕的儿子杜预为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据《魏略》记载:乐详,字文载,从小好学。建安初年,乐详听说公车司马令、南郡人谢该擅长《左氏传》,于是他从南阳步行到许昌,向谢该请教疑难问题,整理出《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问题弄清楚后,他回到家乡,当时杜畿担任太守,也非常好学,任命乐详为文学祭酒,让他教导后辈,于是河东的学业大兴。到黄初年间,乐详被征召为博士。当时太学刚刚成立,有十多个博士,但他们的学问大多浅薄,又不熟悉教学,只是充数而已。只有乐详同时教授五种学问,如果有人难以理解,反复提问,乐详也没有不高兴的表情,他用木棍在地上画图,引用各种例子,甚至忘记睡觉吃饭,因此在远近都享有盛名。乐详学问精深,又擅长推算天文历法,他受皇帝的命令和太史一起修订法律和历法。太和年间,他转任骑都尉。乐详学问渊博,但才能较少,所以历经三朝,始终没有担任地方官。到正始年间,他因年老辞官回家,本国的宗族都归附他,他的学生有几千人。

杜恕的奏章、议论和驳斥都很有见地,他把一些切中时事的大事整理成书。据《杜氏新书》记载:杜恕的弟弟杜理,字务仲,从小就聪明机智,杜畿很看重他,所以给他取名叫理。他21岁就去世了。另一个弟弟杜宽,字务叔,性格清静,聪明好学。他出身名门望族,在京城长大,但他专心致志,博览群书,远离世俗事务,他想探索深奥的道理,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的名人都和他交往。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他42岁去世。他对经书的解释,有很多驳斥,但都还没有完成,只有《删集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解》流传于世。

杜预,字元凯,是司马懿的女婿。《晋书》称赞他才智渊博,善于分析治乱,他常说:“德行不是我能达到的,立功立言,是我所追求的。”他广泛研究各种典籍,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诡辩之言。他还批评过去的儒生对《左氏传》的解释没有完全理解丘明的本意,却用这两种传记来混淆视听。于是他整理精妙的言论,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各家学说,写成《释例》,还制作了《盟会图》和《春秋长历》,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学,直到年老才完成。尚书郎挚虞非常看重他,说:“左丘明本来是为《春秋》作传,但《左传》却单独流传;《释例》本来是为《左传》而作,但它所阐述的内容何止《左传》,所以也单独流传。”杜预在晋朝很有功名,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为当阳侯,食邑八千户。他的儿子杜锡,字世嘏,担任尚书左丞。《晋诸公赞》说:杜锡很有气度。杜预的堂兄杜斌,字世将,也有才能和声望,担任黄门郎,被赵王司马伦冤杀。杜锡的儿子杜乂,字洪治,少年时就有好名声,担任丹阳丞,早逝。

阮武也是一个豁达的大才子。据《阮氏谱》记载:阮武的父亲阮谌,字士信,他被征召入朝,但没有就任,他创作了《三礼图传》。据《杜氏新书》记载:阮武,字文业,性格豁达,学识渊博,是一个高雅的人。他的官职只到清河太守。阮武的弟弟阮炳,字叔文,担任河南尹。他精通医术,撰写了药方一部。阮炳的儿子阮坦,字弘舒,担任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的弟弟阮柯,字士度。据《荀绰兖州记》记载:阮坦过继给伯父,伯父去世后,按顺序他的哥哥应该继承爵位,但父亲喜欢阮柯,说要把爵位传给他,于是他继承了封号。当时他年幼,不懂得谦让,长大后非常后悔,于是用头巾裹着脸,后来虽然出来做官,但始终没有摘掉头巾。他性格纯朴、笃厚、闲适、高雅,遵守礼仪,没有违背,专心研究经典,学问渊博。他被选为濮阳王文学,后升任领军长史,死于任上。当时王衍担任领军,他哭得很悲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