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 第129章 招工拼抢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129章 招工拼抢

作者:东林先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6:45:27 来源:小说旗

吕忠夫妻带着三个孩子,推着车继续往前走。

只见前面又是两个桌子,桌子后面坐了两个少女。

年邦弼的度支堂对算学及账房经验要求高,人手太缺。

在靠近官道的黑石关村也有流民接收站,那边派去两个人手,这边实在没有空闲的人手可派!

幸好熟识的禹允贞在这边,年邦弼拜托禹允贞帮忙做事。

吕忠夫妻停下,这次知道主动把名册交出来。

禹允贞看了名册,摇了摇头,对旁边的韩云英道:“今天又要让年叔失望,这个也不识字。一天下来,没帮他招到一人。”

接过韩云英称好的银两,对吕忠言道:“这是我们农会给你们的三两安家银,放好了,丢了可是没饭吃。”

吕忠惊道:“这位妹子,这是什么意思?给我们的钱?我家里可没有地,地早被我爹卖出去了,我们可是佃户,秋税都交不上,逃来的。”

韩云英笑道:“我们要你登封的地做什么?你们什么都不用出,白给你的。”

吕忠夫妻两个互看,心里十分震惊!

当初爹为了缴纳一两二钱的赋税,就把自家的田地卖出几亩给镇上老爷才能换来一两二钱。

逢着哪一年收成不好,或者生了大病要去看病抓药,都得被逼无奈,把田地卖了,有个四五次,祖上的四十多亩就被卖光。

无奈只能给老爷当佃户。

种的地还是自己的地,但已不属于自己,每年要多交五成的租。这还是老爷心善。

交租多了,就必然要多种几十亩才能养活一家。

那也意味着,要加倍的辛苦和劳累,没有什么富裕的时间去做短工,地里的活就干不完。

贺秋菊在家辛苦织布,自己种的棉花,祖上传下来的轧棉机和织布机。

平时都小心翼翼的使用,万一弄坏了,又要花粮食或银两请木匠修。

每个月好不容易织布一匹,卖得五六钱银子,吕忠爹俩一年也就两三个月农闲,去镇上做短工,每个月能挣个三五钱。

这便是一家人每个月能收入的银两,平均下来每个月收入不过六七钱。

但平时还要买炭,当然,能烧自己捡的柴火就不烧炭,只冬日里最难熬的时候烧一些。

还要买油、盐、香、补锅、修农具、抓药,钱哪里够花?

吕忠的夏税还没交,被头役抓走过几次,拷打也没用啊,只能饿上两天,放回家让其变卖房产。

这秋税又开始收,头役带着几班衙役进村抓人,村民都听说了,邻村好些人家的孩子都被典当。

一窝蜂的推着板车卷着行李就往田野里跑,躲着进村催税的头役们。

值钱的行李,也没啥,就棉被铁锅而已。

有村民起哄,这日子到了这个卖房卖孩子的份上,也过不下去了。

不如去巩县逃荒,听娘家的亲戚说,他们村有一个人到那边就做工挣到大钱了!

现在吕忠夫妻拿着白给的三两,并不欣喜,而是悲伤,悲伤死去的爹如此不值钱,自己的土地如白菜,身边这三个孩子,都不值这三两。

禹允贞道:“你们去下一站,有人会送你们到宋陵村,会给你们分配房屋租住,你们每个月要交给村里农会三钱银子,记清楚了吗?”

两人边擦泪边点头。

吕忠忽然问道:“三钱!这么贵!我们咋活呢?”

韩云英惊异道:“三钱还贵?这是咱周会长定的,已经很为大家考虑了。你们俩一个月在建筑厂能挣二两,这点租金贵么?”

吕忠二人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工钱是多少。这一路上只听着让去哪去哪,到这里眼花缭乱,异地他乡也不敢乱问乱说话。

两人惊喜起来,问道:“妹子,你没骗我?你们这里工钱这么高吗?”

韩云英笑道:“工钱低的地方,怎么活?都当流民去了!”

两人沉默,点了点头称是。

韩云英见自己没有把话说好,忙笑道:“你们运气真好,过两天那边就要唱大戏,你们刚好赶上。哎,我到时不一定能不能回去看呢。”

几人忽听黄必昌那里一群人喧闹起来,一群男人在那边起哄。

韩云英好奇,勾着头看,也看不清。

只听远处黄必昌喊道:“允贞,你过来!”

禹允贞听了大喜,对吕忠两人道:“你们去吧,下一站,听农会安排就行。”

吕忠一家五口推着车,继续往前走。这里停了不少马车,也有别的流民,一家一家的围在一起,在这里等着。

吕忠这次懂了,找到一个桌案,桌案坐着两三个穿着相同衣服和字的人,把名册递给他。

这人便是周怀民。

周怀民拿着名册,和身边张国栋道:“宋陵村的够了吧?”

“够了,老韩,宋陵村一趟。”

八里沟韩记车马行的韩好生,从周怀民手里拿过五张名册,恭笑道:“好嘞,周会长,那我去了。”

韩好生心里欢喜,幸亏自己脑子活,听了侄女韩云英的话,成立了这车马行。现在生意太好做了!

只在这里等着,人凑够了,拿着名册,到宋陵村农会里盖章,再把名册拿回来,交给农会,立刻就结一趟的工钱。

再在这里准备送下一趟,没见过这么好挣的钱。

吕忠夫妻五人和其他四家人坐上加宽的新式板车,韩好生在前面赶着骡子,一起前往宋陵村。

吕忠两人紧抱着孩子,一路上全是好路,来往村民众多,大多是运货的,拉货的。

车上有人问道:“师傅,打听一下,你们这里的路怎么这么好?这是衙门里统一修的吧?”

韩好生回头看他一眼,哼道:“衙门?哼,你见过这么好心的衙门吗?这可是咱农会修的。”

吕忠也接上话茬,问道:“这一路上一直听农会,农会的,我们这房子,安家银都是农会发的,这农会是什么啊师傅?”

韩好生哈哈大笑,对空甩了一鞭,道:“农会,是咱们周会长组织的保民社,你就记住,农会就是让咱老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工做,有钱花。”

又道:“周会长,你们刚才见过的,最后给我递名册那个。”

几人恍然:“原来是他啊!”

再说保民大营的总务堂书办高文珍,她送走了吕忠一家,喊道:“下一位!”

上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头戴四方巾,身穿靛蓝色直裰,背着包袱,带着一家。

“叫什么?”

“我叫魏宗儒,这是内人杜氏,长子魏若钦。”

“她全名是?”

“杜丹。”

“年龄?”

“我三十有九,内人三十有七。”

“孩子年龄?”

“二十。”

“孩子可有婚配?”

“娶了一房,前些天投井了。家里到处都是流贼,我们北上避难,刚好听说咱们这里招工。”

“哪里人呢?”

“家在伊阳。”

“你们识字不?”

“我在老家做过账房、塾师,内人和长子都识字。”

高文珍抬起头,仔细打量了这一家,给他们开具好名册和身牌:“顺着麻绳,去下一站。”

黄必昌等众人见了这一家,心里直跳,拿到名册,喊道:“伊阳人,一个三十九,一个三十七,长子二十,三人都识字会算,会账房、塾师。”

后面众人哄的一声,炸响开来。

黄必昌赶忙喊道:“诸位!诸位!给我个面子,我帮度支堂预定一个。”

“老黄,你这太不厚道了!”

“不行,老黄,你这不合规矩!”

“今天你不给我保户堂一个账房,我就跪在周会长那里不走!”

“要跪也轮不到你!我板车厂急需一名账房!”

魏宗儒父子三人互视看了看,这群人这是在干嘛?抢牲口吗?

黄必昌难以招架,只能请出一人来,喊道:“允贞!你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