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飞予长安 > 第140章 龙舟惊变

飞予长安 第140章 龙舟惊变

作者:双蝶梦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8:43 来源:小说旗

五月初五的长安城还笼罩在薄雾里,朱雀街的青石板上已落满炮仗红屑。沈予乔攥着验尸格目站在观礼台西侧,袖口被晨露洇湿一片——这是她穿越到大唐的第三百二十七天,也是第一次参与端午龙舟盛会。昨日她刚和李偃飞在工部查完龙舟建造图纸,此刻望着曲江池里百艘龙舟齐整排列,船头高悬的朱砂灯笼在晨风中晃出细碎光影,心底却无端漫上些微冷意。

卯时三刻,司礼官的铜锣声撞碎薄雾。二十四名锦衣力士抬着太子所乘的\"应龙舟\"踏入浅滩,船身长达两丈,鳞片状桐油彩漆在初阳下泛着鎏金光泽,龙头眼眶处留着拳头大的空白,正待点睛。沈予乔注意到太子今日穿的是九章衮服,玄色衣摆绣着蜿蜒的赤龙,腰间玉佩正是三日前她在尚衣局见过的那枚\"玄武衔珠\"——传说能辟水厄。

\"太子殿下点睛!\"

掌礼官托着朱砂碟趋步上前,沈予乔看见太子执笔的手在碟中顿了顿,朱砂混着金粉在碟心荡开涟漪。笔尖触及龙眼的瞬间,曲江池两岸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却在龙吟般的尾音里,突然传来令人牙酸的\"吱嘎\"声。

应龙舟的左侧船舷猛地往下一沉,龙骨断裂的脆响如琴弦崩断,墨色池水从船底裂隙喷涌而入,像无数条毒蛇钻进舱内。沈予乔眼睁睁看着太子被侍卫簇拥着往船头退去,金鳞船板在积水里滑不留足,为首的侍卫长刚要弯腰去扶,太子忽然浑身抽搐,双眼暴突如即将脱眶的琉璃珠,喉间发出含混的\"嗬嗬\"声。

\"殿下!\"侍卫长怒吼着扑上去,却在抱住太子的刹那身子一僵,两人一同栽进翻涌的池水里。沈予乔看见落水处溅起的水花格外浑浊,带着细碎的白沫,而其他侍卫在坠入水中时,竟都保持着伸手前抓的姿势,仿佛被人定在原地的木偶。

曲江池顿时乱作一团,救生船的木桨拍打着水面,岸上金吾卫的呼喝声与百姓的惊叫此起彼伏。沈予乔捏紧格目,指甲几乎掐进掌心——方才太子抽搐的模样,分明是肌肉强直的症状,和她在现代法医实验室见过的有机磷中毒病例极为相似,可这古代的毒理,又怎会如此巧合?

酉初,长安城的天空突然压下铅云。沈予乔站在县衙停尸房门前,铜锁转动的\"咔嗒\"声惊飞了檐角麻雀。推开门时,浓重的水腥气混着尸臭扑面而来,六具侍卫的尸体并排躺在青砖地上,皮肤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指甲缝里还嵌着池底的淤泥。

\"先验第三具。\"她指了指左数第三具尸体,那是离太子最近的侍卫长。竹制验尸签在掌心转了两圈,沈予乔忽然想起今早李偃飞说的话:\"若有变故,你只盯着太子身边三步内的人。\"此刻看着尸体紧握的右手,指缝间那点浅褐色粉末让她瞳孔骤缩。

银针刺入太阳穴,脑脊液流出的瞬间带着极淡的粉色,在白瓷碗里像融化的桃花雪。沈予乔凑近些细嗅,酸腐气息里混着若有若无的辛辣——是附子,还有朱砂特有的矿物味。刀刃划开胸腹腔的刹那,肺叶膨大成两倍大小,轻轻一按便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气管内壁上附着的朱砂颗粒,像撒落的红砂痣。

\"不是溺亡。\"她的声音在密闭的停尸房里格外清晰,持笔记录的小吏手一抖,墨迹在黄麻纸上晕开团块,\"溺水者肺部会有大量水草泥沙,且气管干净。这些人是在落水前就中了毒,肌肉僵直导致无法挣扎,入水后肺部虽吸入池水,却是被动性窒息。\"

指尖抚过死者掌心,那半粒碎末在验尸灯下泛着哑光,边缘呈不规则棱角——是未经精细研磨的生附子。沈予乔忽然想起今晨点睛仪式上,掌礼官捧着的朱砂碟,递到太子面前时,碟底分明有三道浅褐色刮痕,和这附子碎末的颜色分毫不差。

\"去把今早点睛用的朱砂碟找来。\"她扯下袖口的丝帕裹住碎末,忽然听见窗外雷声轰然炸响,雨点砸在青瓦上噼啪作响,\"再查掌礼官的来历,还有递朱砂碟的那个宦官,叫什么名字?\"

小吏忙不迭点头,刚要跑出去,停尸房的木门\"吱呀\"推开条缝,李偃飞的青竹纹衣角闪过。沈予乔看见她官服前襟全被雨水浸透,腰间玉带还挂着水珠,显然是从勘查现场直接赶回来的。

\"船底裂痕呈蜂窝状,边缘有结晶残留。\"李偃飞抬手抹去额角雨水,目光落在尸体上时瞳孔微缩,\"像是被酸性药物腐蚀过,和三年前漕船漏水案的痕迹很像,但这次的腐蚀剂更烈,能在一个时辰内蚀穿三寸松木。\"

沈予乔将装着附子碎末的瓷瓶推过去:\"中毒。附子粉混着朱砂,应该是混在祭江的酒里。太子祭酒时喝的那口酒...\"她顿了顿,想起太子举杯时,袖口的衮服纹章恰好遮住了杯口,\"掌礼官递上的朱砂碟,可能被人提前混入了毒粉,而负责献酒的侍女...\"

\"死了。\"李偃飞的声音压得极低,从袖中掏出半片扯烂的腰牌,上面\"尚食局\"三个字已被血水浸透,\"就在半个时辰前,被人发现吊在西角门的槐树上,舌根处有玄鸟刺青——武安王府的暗卫标记。\"

沈予乔的手指骤然收紧,玄鸟纹,是武安昌党羽的标志。她想起上个月查办的吏部员外郎溺毙案,死者指甲缝里同样有玄鸟形状的泥印,当时李偃飞曾说,这是武安王府豢养的\"水鬼\"暗卫特有标记。

\"点睛、祭酒、发舟,三步环环相扣。\"她走到窗边,望着雨幕中模糊的县衙飞檐,忽然看见远处有人撑着油纸伞匆匆而来,伞面上绣着的正是东宫特有的赤龙纹,\"腐蚀剂需要时间起效,船底被动手脚应该是在昨夜涨潮时,那时龙舟停在码头,值守的是...\"

\"东宫护卫。\"李偃飞接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那里有道半寸长的疤痕,是去年追捕刺客时留下的,\"我查了值守名单,有三人曾经在武安王府当过护军——看来太子身边,早被人安插了棋子。\"

窗外的惊雷炸开时,沈予乔忽然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偃飞:\"今晨递朱砂碟的宦官,是太子的近身内侍刘全对吧?我记得三个月前他刚从尚药局调过来,而尚药局的管事,正是武安王府的远亲。\"

李偃飞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细节她竟疏漏了。沈予乔继续道:\"附子性热,朱砂性寒,两者单独服用并无大碍,但混在热酒里煎服,就会产生毒性反应,导致肌肉僵直、呼吸困难。凶手算准了太子会在点睛后饮下祭江酒,那时腐蚀剂也刚好蚀穿船底,让所有人以为是天谴,实则...\"

\"实则是毒杀与水攻双管齐下。\"李偃飞走到尸体旁,伸手合上侍卫圆睁的双眼,指尖触到眼皮上的细微凸起,\"你看这眼皮内侧,有针尖大的红点——是用朱砂粉点的守宫砂,本是女子守贞所用,却被用来标记死士。\"

沈予乔凑近细看,果然在苍白的眼睑上发现几点朱砂色,像撒落的红梅瓣。她忽然想起现代法医学里的\"尸斑\"理论,却在这具尸体上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中毒反应——古人对毒理的运用,远比她想象中要精妙得多。

\"去查刘全的底细。\"她扯下腰间的玉佩,那是李偃飞送她的长安城防令牌,\"我要立刻去东宫,看看太子的随身物品,还有今早用过的酒具。另外,派人盯着武安王府,尤其是他们的库房,酸腐剂的配制需要大量胆矾和芒硝,这么大的用量,不可能完全隐匿痕迹。\"

李偃飞忽然伸手按住她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单衣传来:\"外面雨太大,金吾卫已经封了朱雀街,武安王府的暗卫恐怕正盯着所有生面孔。\"她的目光扫过沈予乔略显苍白的脸,喉结不自觉地动了动,这个小动作总在她情绪波动时出现,\"我派影卫护送你,他们走下水道,安全些。\"

沈予乔怔住,影卫是李偃飞父亲当年留下的暗桩,整个长安城不超过五人知晓他们的存在。她忽然想起上个月在吏部查案时,曾在墙角看见过半片蝶形银饰,正是影卫的标记——原来,这个看似冷漠的女县令,早已在暗处为她布下了保护网。

\"好。\"她点头,将验尸格目折好塞进袖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夹杂着金吾卫的呵斥,\"应该是东宫来人了,他们想必是来催验尸结果的。记住,无论他们说什么,都只告诉他们是溺亡,中毒的事...\"

\"只能我们自己查。\"李偃飞接过话头,指尖轻轻划过她的手腕,那里还留着今早勘查现场时被木刺划伤的血痕,\"太子党和武安党都不会希望真相大白,尤其是太子现在昏迷不醒,两党恐怕都在等着借这场'天谴'做文章。\"

雨声渐歇时,沈予乔跟着影卫从停尸房的密道离开。地道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墙缝里嵌着几枚褪色的铜钉,排列成北斗形状——这是李唐皇室特有的镇墓纹,看来这条密道,远比县衙的建造年代还要久远。

她摸了摸袖中的附子碎末,忽然想起在现代法医课上,老师曾讲过\"协同毒\"的概念,两种单独无害的药物混合后产生剧毒,就像眼前的附子与朱砂。凶手显然精通医理,甚至可能看过《雷公炮炙论》这类古籍,知道如何炮制生附子,让其毒性在热酒中缓慢释放。

密道尽头传来金属摩擦声,影卫掀开井盖,露出东宫侧门的青石板路。沈予乔整了整衣袍,抬头看见东宫的朱漆大门上,门神画像的朱砂颜料似乎新刷过,在暮色中泛着诡异的红光——就像今晨应龙舟上,那碗被混入毒粉的朱砂碟。

走进东宫时,檐角的铜铃突然无风自动,叮咚声里带着几分凄凉。沈予乔跟着引路的内官转过九曲桥,看见太液池里漂着几盏未燃尽的河灯,纸面上的玄武纹被雨水泡得模糊,像极了停尸房里侍卫掌心的附子碎末。

\"法医大人请留步,太子妃殿下正在偏殿等候。\"内官在一扇雕花门前停下,门上挂着的湘妃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穿着月白襦裙的身影。

沈予乔深吸口气,推门而入。殿内弥漫着浓重的沉水香,案几上摆着刚煎好的药,苦涩的气味里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是人参配附子,回阳救逆的药方。太子妃转过身时,鬓间的金步摇轻轻晃动,坠着的正是和侍卫眼皮上相同的朱砂守宫砂。

\"大人可查出些什么?\"太子妃的声音带着颤音,指尖紧紧攥着帕子,指节泛白,\"殿下他...他落水前曾说胸口发闷,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咙...\"

沈予乔注意到她袖口露出的手腕上,有三道指甲抓伤,新鲜的血痕还在渗液。\"殿下是中毒。\"她决定直言,反正东宫迟早会知道,\"附子粉混着朱砂,应该是在祭酒时服下的,现在需要查看殿下今早用过的酒具,还有接触过的人...\"

\"酒具?\"太子妃忽然转身,打翻了案上的药碗,滚烫的药汁泼在地上,腾起白色烟雾,\"都被金吾卫收走了,说要...要查案。\"她忽然抓住沈予乔的手,指甲几乎掐进她的皮肉,\"大人,求你救救殿下,他...他昨晚还说,等端午过了就带我去骊山泡汤...\"

沈予乔看着她慌乱的眼神,忽然想起停尸房里侍卫长紧握的手——那是保护太子的姿势,可他自己却中了毒。\"娘娘可知,今早递朱砂碟的刘全,以前是尚药局的人?\"她轻声问,\"尚药局掌管着殿下的膳食药材,若有人在其中动手脚...\"

太子妃的身子猛地一抖,金步摇上的朱砂坠子\"啪嗒\"落地:\"刘全...他是本宫举荐的,因为他...他娘曾是本宫的乳母...\"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喧哗,有内官尖声喊道:\"武安侯府的人来了,说要搜查东宫!\"

沈予乔只觉太阳穴突突直跳,武安昌果然动手了。她扶着太子妃坐下,忽然看见殿角的博古架上,摆着个青瓷药罐,罐口残留着淡褐色粉末——和侍卫掌中的附子碎末一模一样。

\"娘娘,这药罐里装的是什么?\"她伸手去拿,却被太子妃一把抢过,塞进袖中。

\"没什么,不过是本宫调理身子的补药。\"太子妃避开她的目光,耳坠上的珍珠跟着晃动,\"大人还是快些去见武安侯吧,别让他惊扰了殿下的静养...\"

沈予乔盯着她不自然的神情,忽然想起李偃飞说过的话:\"在长安城,越是显眼的线索,越是陷阱。\"她点点头,转身离开偏殿,却在跨过门槛的瞬间,将袖中半片附子碎末悄悄留在了门槛上——如果太子妃真的无辜,这碎末自会被风吹散;如果她与此事有关,总会有人来收拾这个\"证据\"。

走出东宫时,暮色已浓。沈予乔望着宫墙上的爬山虎,叶子上的雨水在灯笼下泛着红光,像极了应龙舟沉没时翻涌的血水。她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忽然听见街角传来马蹄声,抬眼看见李偃飞的青骢马踏水而来,马鞍上还放着个油纸包——是她最爱吃的胡麻饼。

\"武安王府的库房被烧了。\"李偃飞递过胡麻饼,指尖在她掌心轻轻划过,\"半个时辰前走水,烧了三成的药材,包括整整二十箱胆矾。\"

沈予乔咬了口胡麻饼,温热的芝麻香混着雨水的清凉:\"欲盖弥彰。他们越是着急销毁证据,越说明腐蚀剂和毒粉就出自那里。\"她忽然想起太子妃的药罐,想起那抹淡褐色粉末,\"东宫那边,太子妃的反应很奇怪,她似乎知道些什么,却又在隐瞒...\"

李偃飞忽然勒住马,转身望着曲江池方向,那里还亮着几盏搜救的灯笼,在水面投下破碎的光影:\"三年前,太子曾在武安王府的马球宴上救过武安昌的命,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是盟友,却不知从那时起,武安昌就在太子身边安插了死士。\"她的声音忽然低下去,\"包括我的父亲,当年的右威卫大将军,也是在太子的举荐下,才会去镇守突厥边境...\"

沈予乔怔住,她知道李偃飞的父亲七年前因通敌罪被处决,却从未听过这段往事。看着她在暮色中略显单薄的背影,忽然明白为何她总是对太子党和武安党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她既是查案的县令,也是当年那场冤案的遗孤。

\"我们会查清楚的。\"她伸手按住李偃飞握缰绳的手,掌心的疤痕硌着她的指腹,\"从附子和朱砂开始,从点睛的朱砂碟开始,从每一个接触过太子的人开始。无论幕后黑手是谁,总会留下痕迹。\"

李偃飞转头,看见沈予乔眼中倒映着万家灯火,忽然想起初见她时,在义庄里,她蹲在尸体旁,指尖沾着尸蜡却面不改色,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不是自杀,是他杀,凶手是左撇子。\"那时的她,就像一盏突然点亮的灯,照亮了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多年的路。

\"好。\"她轻声应道,反手握住沈予乔的手,在漫天细雨中,在万家灯火里,两个身影并辔而行,朝着县衙的方向,朝着真相的方向,踏碎满地积水,也踏碎了笼罩在长安城上空的阴谋迷雾。

停尸房的油灯还在摇曳,六具尸体在光影里投下长长的影子。沈予乔铺开新的验尸格目,笔尖悬在纸上,忽然听见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她低头,在\"中毒症状\"一栏写下:\"附子之热,朱砂之寒,相激相搏,如龙虎斗于胸腔,血凝而肌僵,气闭而神昏。此等毒计,非深谙医理者不能为,非算无遗策者不能成。\"

笔锋一顿,又在末尾添上:\"查掌礼官、刘全、太子妃,及武安王府三月内药材进出记录。\"

窗外,雷声再次轰鸣,却盖不住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两个怀揣着不同秘密的人,正沿着蛛丝马迹,一步步逼近那个藏在龙舟惊变后的惊天阴谋。而长安城的月光,此刻正躲在厚重的云层之后,等待着破晓时分,照亮沉冤,也照亮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