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争世界 > 第四章 次优选择

战争世界 第四章 次优选择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午饭刚过,会议就重新开始。前来通知的秘书没有多说,参会人员也没多问。通常情况下,会在饭后休息半个小时,毕竟在吃饱了之后脑袋肯定是昏昏欲睡。赵耀国没有给大家休息时间,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得讨论。

果不其然,会议开始前,秘书全都离开了会议室,还关闭了所有会议记录设备。

前面半个小时,主要是张清芳与周自强在介绍技术上的问题。

导致实验堆不具备商业推广价值,连军事应用价值都受到严格限制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堆芯,准确的说是制造堆芯的关键材料的产量与价格。因为“纳米碳原子膜”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量产,更别说工业化生产,所以要严格按照实验堆的设计指标来建造应用堆,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价值。

按照赵耀国的意思,建造更多实验室,提高“纳米碳原子膜”的生产规模,首先实现军事应用。

对此,李佑廷给出了明确答复,即存在资金与保密的双重问题。资金方面,提高生产规模并不能降低生产成本,反而会提高生产成本,即生产“纳米碳原子膜”所需的原料没有足够的产量。保密方面的问题更严重,即大量采购生产“纳米碳原子膜”的原料,比如石墨烯必然导致市场动荡,然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关注。此外,维持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同样存在保密上的问题。即便由军情局管理这些实验室,也无法保证所有从业的科技人员绝对可靠。用李佑廷的话来说,维持十座实验室以现有规模生产“纳米碳原子膜”已经达到了军情局保密能力的极限。

这个时候,周自强提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当然,在此之前,周自强已经告诉了李佑廷,是由李佑廷向赵耀国提出来,然后由赵耀国在会议上发起讨论。

这个办法就是,通过缩短堆芯的使用寿命来降低制造成本。办法也很简单,用少量次品来代替合格的成品。按照周自强提供的科学依据,如果制造堆芯的“纳米碳原子膜”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合格率,那么实验堆的堆芯至少能正常使用二十年,而且在适当降低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能达到设计要求的五十年。只是,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百分之百合格的“纳米碳原子膜”。也正是合格率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实验堆堆芯的实际使用寿命根本达不到二十年。

至于这里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周自强也简单做了介绍。

主要就是,“纳米碳原子膜”的制备工艺已经达到了现有设备的极限,受到了量子效应的影响,具有不可测量性,因此很难对已经制成的“纳米碳原子膜”进行检测,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合格率。

简单的说,所有制造出来的“纳米碳原子膜”都被放到实验堆上使用,通过使用来检测是否合格。

结果显而易见,“纳米碳原子膜”的合格率不到万分之一。

其实,这也是产量低、成本高的根本原因。

只是,在淘汰掉的不合格产品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能够使用,只是因为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就被定为不合格。

这些能够使用的次品,占到了总量的百分之一,即相当于合格品的一百倍。

如果用这些次品来制造堆芯,除了需要适当的降低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之外,最大的影响就是堆芯使用寿命会大幅度缩短。按照周自强提交的报告,如果全部使用次品,再把输出功率限制在设计功率的百分之八十,实验堆堆芯的使用寿命至少有五年。关键是,堆芯的制造成本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寿命缩短一半以上,输出功率降低两成,制造成本却能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以下。

显然,这是一个很有可行性的替代办法。

张清芳与周自强只做技术上的报告,没有谈其他问题。做为科研人员,他们也没有资格谈论其他问题。

“虽然在商用上,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还远远不够,即降低设计标准的反应堆依然没有商用价值,但是在军事应用上,成本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李佑廷做为实验堆科研项目总负责人,对应用前景做了阐述。“以实验堆为原型,我们能够制造出额定输出功率为六十兆瓦,堆芯使用寿命为五年的应用堆,而且质量与体积都比现有的裂变堆更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堆芯寿命,以及更换堆芯对舰艇部署效率产生的影响。为此,我咨询过几家设计所的专家,而他们给出的全都是肯定答复。与现有的裂变堆相比,聚变堆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没有放射性污染。只要在设计上下足功夫,比如把堆芯设计成可以方便更换的模块,那么更换堆芯对舰艇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就是建造的成本。虽然初期投入更高,一座六十兆瓦级应用堆,只是建造价格就在五亿元以上,而每五年还需要花费两亿元更换堆芯,但是从长期的使用与维护成本来看,聚变堆反而更划算,军事应用的经济效益不在裂变堆之下。”

“这只是你的推测,还是说有实际可信的数据提供支持?”黎文强问了一句。做为国务院总理,他最关心的肯定是成本。

“这是我们草拟的报告。”李佑廷把一份文件递给了黎文强。“以004型航母为例,如果采用裂变堆,需要四座五十兆瓦级的,其建造成本为三十六亿元,而且在二十五年之后需要耗费大约二十亿元更换堆芯。如果采用四座六十兆瓦级的聚变堆,包括建造成本在内,五十年使用寿命内的总投入为九十二亿元,比裂变堆多了三十六亿元。只是,聚变堆不需要锅炉等附加设备,而裂变堆在这方面的建造费用大概是十五亿元。在更换堆芯的时候,裂变堆至少需要耗费三年时间,相当于航母服役年限的百分之六,以航母总造价为准,折算下来不会低于十五亿。四座裂变堆需要四百八十名官兵,而四座聚变堆只需要一百名官兵,而多出的三百八十名官兵在五十年内的津贴在三十亿元左右。只是这些附加投入,裂变堆的经济效益已经低于聚变堆。因为采用的是当前币值,所以算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情况下,裂变堆的效益会更低。除此之外,四座聚变堆的总功率为二百四十兆瓦,比四座裂变堆高了百分之二十,在性能上带来的巨大提升具有的价值,我们没有估算,也无法估算,因为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百分之二十的差距很有可能决定航母的存亡。”

黎文强认真看完了李佑廷的报告,才转手递给了旁边的国防部长彭建军。

彭建军没有看,直接递给了财政部长,因为他早就看过了。

“即便如此,这些也只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做出的分析,并不是实际可信的数据。”黎文强长出口气,才说道,“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人可以保证能够及时完成六十兆瓦级聚变堆的建造工作,而且建造出来的聚变堆未必能够到达全部设计指标。如果出了问题,难道让航母在船台上等着?”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并不是无法解决。”接话的是彭建军。“我的意见是,首先建造一艘采用聚变堆推进的战舰,而不是航母。可以用055型驱逐舰做平台,也可以用097型攻击核潜艇。等到聚变堆上舰完成测试,在证明了其确实能够替代裂变堆之后,再用到航母上也不迟。”

“只是这样一来,004型航母显然不可能采用聚变堆。”副总理段峰岭说了一句。

“如果只是测试聚变堆的实际使用价值,未必需要专门建造一艘战舰,可以利用现有的战舰改造。”

“就算如此,时间上也不允许。”黎文强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以稳妥为住,先用不存在任何技术难题的裂变堆。

“各位,你们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反复争论吗?”赵耀国忍不住了,说道,“到目前,张清芳教授与周自强教授有让我们失望吗?实验堆项目进展顺利,就算有所偏差,也在预料范围之内。至于004型航母,我们有必要因为这些担心就开倒车?哪怕出了问题,聚变堆没有达到设计指标,也可以让航母在船台上等着。到时候,再建造一批003型航母,难道就不行吗?”

这下,黎文强闭上了嘴。段峰岭则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赵耀国的意见。

“如果没有问题,004型航母的动力系统就定为聚变堆。”赵耀国稍微停顿了一下,才说道,“彭部长,相关设计工作一定要抓紧。”

“没问题,我会尽快做出安排。”

“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赵耀国扫了参会人员一眼,才说道,“虽然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十年之后才能解决‘纳米碳原子膜’的工业化量产难题,而实际需要的时间肯定不止十年。只不过,我们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再来搞基础建设,因为围绕着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基础建设至少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完成。我要说的是,我们现在就得为可控聚变核能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