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穿越天龙:从珍珑棋局开始 > 第256章 哲宗帝平衡朝堂,中山王告祭太庙

大宋如今的朝堂格局相当的微妙。

虽然大宋与读书人共天下,但是读书人们有一个特别不好的“臭毛病”那就是“朋党”。而朋党坐大之后的最强形态那就是“门阀”。

文官的朋党,武将的藩镇,都是历代皇帝的心病。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以前的皇帝可以拿外戚,宦官,武将来制衡那些世家。

但大宋自杯酒释兵权后,便让武将失去了在朝堂上和文官们相互制衡的能力。而鉴于隋唐的弊端,大宋也是严格禁止给予外戚和宦官太大的权力。

而皇帝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则是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勋贵集团。

而勋贵集团的组成,便是开国元勋为主,皇室宗亲为辅,然后再夹杂一些诸如驸马都尉在内的小外戚。

而为了巩固勋贵集团的力量,勋贵们便经常在内部通婚。比如东平郡王府的柴太妃是商王府的郡主,小王妃钱氏是邓王府的郡主。

而商王府也是一样,商王妃是帝胄,世子妃是东平郡王府的郡主。

忠孝王府的老王妃的祖上是大宋开国功臣威武郡王石守信。而世子妃也是东平郡王府大郡主。

正是这错综复杂的血缘姻亲关系,组成了勋贵集团牢不可破的联盟。虽然勋贵集团内部有相互的“鄙视链”,但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大事上,大家还是非常团结的。

因为勋贵集团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一体的。

文官们无所谓,大宋没有了,他们还可以给大元,或者其他的什么政权做官。就拿赤壁之战前的东吴举例。鲁肃曾言“众人皆可言降,唯主公不可言降。如我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之官位。”

正因为这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因此历朝历代的文官集团大多都很撕裂,忠心的是真忠心,但卖主的却也会毫无道德障碍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过大部分都属于后者。

但是勋贵集团不一样,国家才是勋贵集团的根本。只有大宋皇帝在,大宋在,他们才是世袭贵胄“老贵族”。若是没有了大宋,那么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们的祖辈是为这个国家流过血负过伤的,他们自然看不惯这些靠着十年寒窗就一举成名,和他们同居庙堂的“书呆子”了。

而正是因为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的相互掣肘,才保障了大宋如今的局势稳定。而皇帝要做的就是好好平衡好这两股力量。

而哲宗擢升赵穆,除了有拉拢他,重用他的心思在。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平衡朝堂的势力。

自从王安石死后,朝中的大权则被宰相司马光为首的文官集团独揽。哲宗虽然尚未正式亲政,但也隐隐感觉到了文官们的力量太大,他这个皇帝有些指挥不动了。至少很多议题,文官集团都给他驳回了。

哲宗在见到赵穆之前,就曾经同众人商议过不再给西夏和辽国岁币的事情。但是文官集团过惯了安稳日子,他们当然不希望战端再开。于是纷纷给哲宗谏言,然后就扯什么天下苍生为重的鬼话。

还有就是关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王安石新法虽然有利有弊,但其中的几项也侵害了他们这些“金榜题名新贵”的利益。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刚刚戴上乌纱帽,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和家族谋福利,就碰上改革,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但是勋贵派对于新法的看法倒是较为平和。

这一派人的主要收入是“食邑”的皇帝赏赐的田亩,那些食邑万户的勋贵们,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做,都有大笔的银钱进账,加上皇帝赏赐他们一点田产,他们吃着“铁杆庄稼”自然也不屑去与庶民争利。

反正又不是看自己的福利待遇,因此他们对朝廷改革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不过近些年来因为东平郡王等老一辈勋贵的逝世,勋贵集团的影响力已经大大折损了。虽然还不到失衡的时候,但相较起文官集团来已经有些势微了。

因此哲宗在考虑之后,便打算给勋贵集团注入点新鲜血液来平衡朝局。

而赵穆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一方面赵穆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个酒色之徒。而他却也很有能力,立下了大功劳。加上哲宗想拉拢他,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下,哲宗便屡次破格提拔他,最终将他擢升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为赵穆的晋升符合勋贵集团的利益,因此那日在朝堂上忠孝王才力排众议,支持哲宗册封赵穆为王。

只不过赵穆现在还没有真正感受到这朝堂上诡谲的微妙气氛。

赵穆起身后,哲宗便对身边的太监使了个眼色。于是太监便开始宣读对赵穆的册封圣旨。

这圣旨写的十分的繁杂,先是一大套可有可无的场面话后,最后才宣布擢升赵穆为中山王。

尽管大家知道结果,但众文官们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就在半个时辰前的朝会上,司马光和苏辙还曾经劝哲宗收回成命,将赵穆改封为郡王。将“中山王”三个字中间加一个“郡”字,改成“中山郡王”。

但哲宗这回可没惯着他,哲宗说他已经请示过太后和太皇太后了,她们两人“从大局出发”都同意了这件事。说大理国用嫡公主和亲大宋,大宋自然也不能辱没了人家。亲王给不得,一个嗣王还是可以的。

有了太后和太皇太后撑腰,面对司马光的时候,哲宗也硬气了很多。

听到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同意了,司马光和苏辙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随后也就不触这个霉头了。乖乖的闭上了嘴。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赵穆便跪接圣旨和王爵印信。赵穆当众谢恩后,便捧着圣旨和印信转身出了大殿。

而朝堂的册封结束了,哲宗也就宣布散朝了。各部堂官们都各自回自己的岗位。

而赵穆则是乘车前往了太庙。进行册封之后的祭礼环节。宗正寺的少卿和礼部的官吏先赵穆一步来到了太庙。

而在太庙的御阶上,柴太妃早早的就等在了那里。

赵穆下车之后,手捧着圣旨和印信,随着礼乐声的奏响,一步步的迈上太庙的神道。

等来到太庙的中段的时候,赵穆将圣旨和印信放在了当中的祭台之上,而这祭台上摆着一个牌位,这个牌位不是别人的正是自己父亲东平郡王赵德的。赵穆这第一拜便是拜亡父,告知亡父这件事。赵穆恭敬地行了跪拜礼。

随后赵穆继续手捧圣旨印信,慢慢的走到了第二道玉阶之上。之后便再度将信物置放在供桌之上。

而站在旁边,一袭华贵礼袍的柴太妃此时也跟着赵穆跪了下来。母子二人恭恭敬敬的行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而这个大礼则是告慰大宋先帝和诸位列祖列宗的英灵。

母子二人在祭拜完毕后便各自起身。

见到母子二人起身后,宗正寺少卿便捧着大宋的宗族世谱来到了两人的面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