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九百六十八章 :轰炸鲁尔区

澳洲崛起录 第九百六十八章 :轰炸鲁尔区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参谋长先生,我们的士兵训练的怎么样了?”

德国政府会议室内,德国首相一脸疲惫的询问道。

“新的军队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训练,是要将他们派往俄国战场吗?”德国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一脸恭敬的回答道。

库尔特·蔡茨勒在德**方也不算是什么出名的将军。

甚至在被提拔为参谋长之前,库尔特·蔡茨勒只是第一装甲集群的参谋长,少将军衔而已。

因为之前德**队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德国首相才有机会提拔了自己的心腹,也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库尔特·蔡茨勒成为新任的德国总参谋长。

虽然库尔特·蔡茨勒没什么名气,但要论对德国首相的忠诚度,库尔特·蔡茨勒绝对能够排进军方高层的前五。

更重要的是,提拔一个在军方没有什么根基的人成为总参谋长,能够让容克贵族对这个新的参谋长厌恶并且敌视。

这样一来,德国首相所提拔的参谋长也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不断的争取首相的信任,才能稳住自己总参谋长的位置。

听到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的询问,德国首相揉了揉自己的眉头,面色疲惫的询问到:“俄国战场的情况现在怎么样了?”

“我们的中部和南部集团军群已经在布良斯克到哈尔科夫一线组建了防御阵地,并且收拢了从苏达林格勒撤退的溃军。

目前防线上部署的军队数量大约85万人,进攻我们防线的俄国士兵至少200万以上。”

“该死的,南部集团军群的那一群饭桶,他们是怎么做到300多万的军队只撤退了不到一半的?”提起刚刚在苏达林格勒溃败的南部集团军群,德国首相的情绪就忍不住的愤怒。

南部集团军群汇集了德国精锐的两个装甲集群和大量的火炮部队,步兵总人数最巅峰时期超过了350万。

但目前撤退到哈尔科夫附近组建防线的南部集团军群士兵只剩下了80多万,哪怕算上罗斯托夫和弗罗希洛夫格勒等地的德**队,残存的南部集团军群士兵人数仍然没有超过150万。

这是相当夸张的,也代表着剩下的接近200万的德国士兵其中有大部分会被俄国俘虏或者消灭。

损失了这超过200万的精锐士兵,对德国在东线的作战是沉重的打击,对整个德国的士气和民心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

别的不说,此时的德国政府已经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再凑齐200万士兵投入战场。

军队的组建需要漫长的训练时间,上百万士兵也需要大量的军装和武器装备,这些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生产出来的。

更何况,此时德国的人力也有些不够用了。虽然德国占领区内还有着数千万的别国人口,但这些人口用来当做劳动力还行,组建军队德国政府是想都不敢想的。

因为德国政府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占领区人口的忠诚度,要是给他们发放武器送上战场的话,他们的枪口到底会朝向谁那可说不定。

这也代表着德国真正能够动员出军队的人口就只有原本的那些本土人口,最多再加上奥地利帝国境内那些支持德国的德意志人。

这些人群加起来也只有8000万出头,这也注定了德国所能武装出的军队规模是有限制的,再多也不可能达到两三千万的级别。

但遗憾的是,在德国的众多敌人当中,就有这么一個人口已经能够武装出两三千万规模的军队的国家。

虽然并不清楚俄国在战前的具体人口数字,但俄国人口至少也有1.4亿以上,甚至很有可能已经突破了1.5亿。

这么来看,俄国的人口已经相当于德国的两倍。如果德国能够武装出上千万的军队,也就代表着俄国能够武装出2000万的军队。

事实也很显然了,德国到目前为止总共动员出的军队高达800万以上,各地的动员机构仍然在不间断的运行当中,预计在今年还能够提供至少150万士兵。

这也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德国的极限。已经动员出的800万军队经过多次战争的消耗,目前剩下的德国士兵数量已经不足500万人。

这也代表着,这场战争到目前为止,德国士兵的总死亡人数已经突破300万。如果算上死亡的那些平民,德国在战争中的死亡人口已经占据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左右,死亡数字还是相当夸张的。

而这也是德国很难再动员出新的军队的原因。因为人口已经在不断的减少,总不能不管男女老少全部派上战场吧。

“我们的第三预备集团军群大约有多少人?”德国首相开口询问道。

预备集团军群是德国所设立的预备部队,也就是那些刚刚被动员参军入伍的普通人。

第三预备集团军群,其实也就是德国第三次大规模动员所武装出来的预备部队。

“目前人数已经达到了45万人,预计在下个月能够突破50万。”德国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汇报到。

说起目前正在训练的预备部队,库尔特·蔡茨勒脸上的神情明显轻松了些许。

得益于德国首相在民间的高支持度,以及德国民众不想再次经历战争失败所带来的阴影,让德国新的动员政策受到了很好的欢迎。

目前每天都在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民众改变身份,成为光荣的德国预备军队的一员。

这些不断增加的预备士兵数量也是德国有信心发动苏达林格勒战役的原因之一。

苏达林格勒战役失败之后,这些:不断增加的预备军队也能够派出去稳定东西两线的防御,为现在的德国争取最后一线的机会。

听到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的汇报,德国首相沉默了片刻,随后突然的站起身,眼睛死死的盯着东线俄国战场的地图。

“这里,就是这里!”德国首相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欣喜和激动。

库尔特·蔡茨勒连忙走上前,观察着首相刚刚手指的地方。

基辅,乌克兰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德国在俄国占领区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失去了基辅的话,俄**队差不多能够完全收复自己的国土,也就代表着罗马尼亚和德国的本土将会受到进攻。

看着首相指着基辅,库尔特·蔡茨勒的脑海中闪过了无数个计划,但还是率先询问到:“基辅?”

“是的,没错,好极了。”德国首相并不理会库尔特·蔡茨勒的询问,而是自顾自的兴奋的点了点头,带着迫不及待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在这里部署埋伏的话,那些该死的俄国人又有多大的几率能逃出去呢?”

库尔特·蔡茨勒心中暗自点了点头,首相的想法和他其中的一种猜想还是比较相似的。

虽然基辅附近是广袤的东欧大平原,但这并不代表在基辅就不能设置埋伏了。

好巧不巧,在基辅附近有一处被河流分割而成的凸起地带,正好在基辅的河对岸。

这里也恰好是俄国人想要收复基辅的进攻路线。如果俄国想要进攻基辅的话,他们大概率是要从河对岸进攻基辅的。

这个突出地带的总长度高达数百公里,并且两端均被河流分割。如果在这里设置埋伏,并且在两边部署一定数量的军队切断俄国人的后路,确实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甚至如果俄国人毫无准备的就发起对基辅的进攻,这里的埋伏将会给俄国人致命一击,并且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网,将俄**队完全包围在其中。

不过,虽然看出了首相的用意,但库尔特·蔡茨勒可不会主动的将计划说出。

既然是首相自己想出的计划,那么肯定是要由首相自己来提出的。库尔特·蔡茨勒这一点拍马屁的功夫还是有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诸多德国优秀将领中做到总参谋长这样的军方高位了。

“这里的地形”库尔特·蔡茨勒微微皱起眉头,仿佛有什么想法呼之欲出的模样。

“是的,库尔特。”德国首相满脸微笑的点了点头,并不在意总参谋长没有看出自己的计划,微笑着解释道:“河流将基辅的对岸切割成了一个狭长的突出地带,这也让我们的军队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巨大的包围网。

总参谋长先生,你觉得这样的计划如何呢?”

面对着这样的致命问题,库尔特·蔡茨勒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果断的回答道:“绝对是一个美妙的计划。尊敬的首相阁下,如果我们在这里设置一个巨大的包围网,那些因为收复失地而逐渐疯狂的俄**队根本不会想到。

而这里,将会是我们改变战争的转折点。”

听到自己一手提拔的总参谋长都如此赞耀自己的想法,德国首相再次满意的点了点头,嘴角的笑意再也压抑不住:“好极了,总参谋长先生。

我希望我们的军队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在敌人没有到达这片地区之前,就将该有的设施部署完毕。”

库尔特·蔡茨勒连忙恭敬的点了点头,结束了这次谈话。

虽然赞叹这份计划有一些拍马屁的嫌疑,但在库尔特·蔡茨勒的心中,也认可德国首相所提出的这份计划是目前德国唯一的选择了。

如果不主动的寻求更多的反攻机会,德**队将在漫长的防守中逐渐迷失自我,防线也终有一天会被俄**队攻破。

别看目前德国还在源源不断的动员着军队,但军队的总规模是有限制的,德国的人口根本不可能突破这样的限制。

8000万的人口永远武装不出4000万的军队,毕竟国内还需要大量的工厂来生产空缺巨大的军工产品和其他物资。

国家也是需要运转的,要不然4000万的军队可能会在一天时间就消耗完国内的所有物资。

在德国首相和总参谋长计划着部署包围圈的时候,西欧战场这边,英法澳三国也有了新的计划。

当然,英法澳也无力在维持北欧攻势、图尔防线反攻和诺曼底登陆的前提下再发动新的进攻。

新的计划是出动空军轰炸德国的本土,尽可能破坏德国国内的物资生产和社会秩序。

在空袭轰炸的目标上,英国和澳大拉西亚有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放弃对柏林等重要城市的进攻,转而将目标放在了德国本土西部的埃森、多特蒙德等城市上。

这些城市的名声或许没有柏林那么响亮,但这片地区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

是的,英法澳空军轰炸的下一个目标,正是德国的核心地区鲁尔区。

只有破坏了德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才能破坏德国的动员进度,让德国更加无力继续这场战争。

为了对鲁尔区发动更有效的进攻,英法澳三国也算是豁出去了。

由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牵头,英国出动了12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澳大拉西亚出动了1400架战斗机和450架轰炸机,法国出动了820架战斗机和330架轰炸机共计4700架飞机,浩浩荡荡的向鲁尔区飞去。

对鲁尔区的轰炸算是这场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国出动飞机数量最多的一次空袭。

这其实也代表着英法澳三国的军工生产在漫长的时间中迎来了多次扩张,生产速度也已经是之前的好几倍。

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各国所拥有的飞机数量是用百架来计算的。

但到目前,所有参战的列强国家的飞机数量均已经超过了千架,像英国和澳大拉西亚这样军工能力比较强的国家,飞机数量更是维持在数千架这样的庞大规模。

要知道,战场上飞机的消耗可是十分巨大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每天消耗的飞机数量都可能高达数十甚至上百架。

碰到了大规模的空战,一次空战的飞机数量消耗就可能高达数百架甚至上千架。

在这样的巨大消耗中还能维持数千架的飞机数量,这其实已经能够代表各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