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一百九十四章:德俄谈判和澳大利亚

澳洲崛起录 第一百九十四章:德俄谈判和澳大利亚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日俄战争虽然看起来是岛国和沙俄帝国关于远东霸权的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关乎到整个世界的局势。

岛国损伤惨重,但也算是获得了西方世界的认可,被认为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

沙俄帝国并未和原本历史上一样,彻底丧失了在远东地区的霸权。

目前,沙俄帝国在远东地区和岛国算是均衡状态,虽然没有在进行战争的打算,但也对远东地区进行了许多布局,算是勉强维护住了自己的利益。

这样一来,沙俄帝国的许多目光就被吸引在了远东,在欧洲的注意力反而并没有那么多。

这一点引起了法国的不满,法国人之所以支持俄国的战争,就是想让俄国快速结束战争,然后将注意力返回到欧洲,继续达成法俄对抗德国的局势。

俄国专注于远东,并且在战争中和德国走的越来越近,让法国越来越不满,并且多次重申法俄联盟的重要性。

欧洲的局势已经越来越混乱。早在1904年4月8日,英国和法国就正式签订了英法协约,解决了两国长期以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悬而未决的争执,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协约关系。

虽然英法协定不是一份同盟条约,整份协约只字未提共同反抗德国的问题,也没有任何秘密的军事条款。

但两个国家解决了殖民地长久以来的争端之后,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欧洲大陆正在冉冉升起的新霸主,强大而又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国。

英法协约的签订,作为紧张的国家自然就是德意志帝国。

这两个国家的联合已经足以威胁到德意志帝国的安全,也让德皇威廉二世立即决定采取反击行动。

德国的反击围绕着摩洛哥问题而展开,目的是打击法国,削弱英法协约。

随着英法协约的签订,法国更加肆无忌惮地在摩洛哥进行侵略。

1905年2月,法国向摩洛哥政府提出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求在法国的监督下创办警察体系,并且开建铁路,开采矿山。

如果摩洛哥政府同意,那么整个摩洛哥都将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从丧失掉主权。

德国对着摩洛哥也具有同样的侵略野心,因此,立即出面干涉,并且指使摩洛哥政府予以拒绝。

为了表示德国反击的决定,德皇威廉二世在3月31日突然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并且发表了具有挑衅性质的演讲,宣称要维护整个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当然,威廉二世还特别提出,德国非常反对法国在摩洛哥取得的特殊地位,声称这是野蛮的行径。

紧接着,德国宰相毕洛夫,提出要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摩洛哥的问题,并且用战争威胁来胁迫法国。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也是差点挑起一战的导火索之一。

摩洛哥危机的诞生,让法德两国都在国际社会上寻求更多的支持。

好巧不巧,上一年的年底,也就是1904年10月22日,沙俄帝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前往远东的途中,击沉了一艘位于英国赫尔港附近的英国渔船。

这一举动顿时加剧了英俄关系的紧张,英国不仅提出了外交抗议,并且还派遣了军舰跟踪俄国舰队。

甚至在英国民间,一些别有用心的资本家和报刊已经在鼓动对俄开战,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慰籍死去的英国同胞。

此时的俄国是什么状态?因为正忙于战争的原因,外交处于相对的孤立。

除了他的盟友法国有限的支持之外,愿意支持俄国的也就是德国了。

因为自身的外交孤立困境,俄国非常需要德奥的友谊,这也促进了德国和俄国走进一步的可能。

在澳大利亚向俄国大量出口军火的同时,德国也和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以大量贷款作为交换条件,让俄国被迫同意降低德国工业品的关税,导致大量的德国商品和资本涌入俄国,加强了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同时,在德国的支持和周旋之下,俄国和奥匈帝国达成了关于维持巴尔干地区现状的协议,也极大程度的缓和了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次误伤事件发生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在几天后就致电沙皇,表示英国有意阻拦德国给予俄国海军供应的煤炭,威廉二世建议德俄两国组建一个强大的反英同盟,来粉碎英国的图谋。

沙皇尼古拉二世因为目前英国和俄国紧张的关系,迅速同意了这份条约,并且请求德皇威廉二世将这份草原的条案送来,双方一起研究正式的条约。

这份草案的第一条就明目张胆的规定,如果缔结条约的两大帝国之一遭受了欧洲某一个大国的攻击,那么另一个国家就必须动用全部的陆海军力量给予支援。

在必要时,德国和俄国还应该共同行动,来提醒法国履行法俄同盟条约所承担的义务,也就是帮助俄国进行战争。

这份条约的第一条规定就直截了当的将俄国以及俄国的盟友法国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德国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但这份条约最终的谈判很快就因为是否需要经过法国过目而陷入僵局。

俄国人认为这份草案牵扯到法国并且俄国和法国有着盟约,因此觉得需要经过法国的过目和同意才能签订。

而德国考虑到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仇恨,法国人基本不会同意这份草案,因此秉持着宁可无约也不肯告知法国的立场。

德国的态度引起了俄国的警惕,俄国目前的外交环境十分危机,因此也不愿意失去法国这位帮助俄国许多的盟友。

僵局因为一个新的国家名字而打,那就是澳大利亚。

实际上,威廉二世也没想到澳大利亚会让俄国人改变态度。他之所以提到澳大利亚,为的也仅仅只是试探俄国人对于远东的态度。

但没想到,俄国对于远东的战败耿耿于怀,他们已经期待着积攒力量,在未来几年后重新发动和岛国的战争,并且重新夺取远东的霸权了。

1905年5月,也就是日俄战争结束一个月之后,俄国和德国重启了俄德盟约的谈判,并且这次谈判的进度加快了许多。

之所以让俄国人如此着急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一次战争之中,俄国的内忧就已经显露了出来。

俄国的内忧还要从一件事情的起因说起。

从15世纪开始,个人或者集体的请愿就已经被确立为向沙皇政府反映不满的一种方式。

哪怕是截止现在的俄国社会,仍然沿袭着这样独特的传统。

1904年,因为受到自由派运动的鼓舞,俄国合法工会组织“圣彼得堡工厂工人大会”决定以独立身份提交请愿书,内容由大会领导人格奥尔吉·阿波罗诺维奇·加邦神父完成。

1904年12月,圣彼得堡一家工厂四名参加工人大会的工人被他们的工头开除。

这本来是一件俄国常见的事情,但却导致了俄国近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这四名被开除的工人要求恢复他们的工作,但蛮横的工厂管理层不但不予理睬,并且给了一个讽刺的答复:“滚回你们的大会中去,让你们的大会去支持你们吧!”

工人大会对于这件事情进行申诉,但最终申诉失败。

1905年一月,工人大会开始组织罢工。

第二天,罢工事件从这家工厂开始,向其他工厂蔓延。短短三天过后,就已经有超过一万名工人加入到罢工之中。

因为各大工厂屡次拒绝工人请求的原因,罢工的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沙俄帝国的其他地区。

最后,加邦神父和大会的领导层认为,应该绕过官员和资本家,将工人们的不满值当的表达给最高当局内务部,甚至是沙皇陛下本人。

获得了大多数同意之后,大会决定借着罢工的时机,直接向沙皇政府提交请愿书。

短短几天之后,请愿书就已经撰写完成,并且直接被公布,分发至社会各界。

与此同时,沙俄帝国首都地区参加罢工的工人总数已经达到了超过15万,并且已经危及周边其他地区。

这只由工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最开始的本意是维护工人的利益,但却被最高当局当成了革命者动乱,动用军队,在警告无果之后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游行当日的巨大牺牲,让圣彼得堡的工人愤怒的筑起街垒同军警对峙。

危机并不只在圣彼得堡,俄国各地也掀起抗议罢工的浪潮,沙皇政府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深。

当然,这件事情对于俄国的危机并不止于此。在这件事情之前,俄国的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沙皇都处于支持的态度。

这是因为沙皇一贯保持着俄罗斯人历来所珍爱的仁慈的小父亲的形象,这才被绝大多数俄国人所支持。

但这次流血事件让俄国的公民转而反对沙皇政权,也促使了接下来一系列的革命事件发生。

三千字第一更,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