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0章 人造圣僧

慈云搞清楚了。

大相国寺质库就是块诱人的肥肉,朝廷眼馋要吞下这块肥肉,已不顾吃相了。

而且大相国寺只是个开头,其他寺庙会依次步入后尘。

慈云有野心,却也不傻,他明白拒绝的后果。

他只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李松随时可以放弃他,把方丈人选换成慈瑞或慈海,甚至是另外一个僧人,直到顺从为止。

他会由于拒绝了祠部的“好意”,得到威胁和报复,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倘若顺从祠部,他便能紫衣加身,名望与地位也随之而来,从此成为一等一的得道高僧,走上僧生巅峰。

到那时,钱财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事。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权衡再三,慈云最终决定顺从。

“阿弥陀佛,贫僧执念深重,尚未从无尽的苦海中超脱。”

慈云双手合十,恭敬施礼,眼中却闪出狡黠光芒道,“贫僧郑重承诺,倘若能成为大相国寺身披御赐紫衣的方丈,贫僧愿把质库钱财的七成捐献给朝廷,用来拯救那些深陷苦难之中的百姓脱离苦海,走向光明······”

“善哉,善哉!”

李松合十还礼,瞬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中闪烁的全是轻松。

“慈云大师心系天下苍生,实乃世间少有的圣僧,必将名垂青史,为后世敬仰、传颂。”

“本官这就进宫面圣,为圣僧求得御赐紫衣,明天便加冕,让天下百姓早早感受到圣僧的善举。”

“贫僧谢过李侍郎。”

“圣僧客气了!”

两人相视一笑,其中滋味,唯有他们二人尝得出。

······

“寻诚大师,你乃天下僧人之首,德高望重,众生敬仰,断不可坐视不理,任由这场佛门的风波肆虐······您要替汴梁城僧侣主持公道啊······”

数个寺庙的主持或方丈联合来到太平兴国寺,恳求寻诚大师出面,希望能化解这场佛门浩劫。

祠部派人核查度牒,将无度牒的僧人登记造册,驱赶出寺,勒令还俗。

并严厉申明,若再以僧人身份出现在寺庙中,必将受到重责严惩。

不仅如此,祠部的触手已伸向质库。

那可是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钱物,怎甘心让朝廷就这么白白拿走。

寻诚大师是东瀛僧人,自幼便随师父跨越重洋,来到繁华的汴梁城弘扬、传播佛法,转眼已是三十载春秋。

他师父是深受神宗陛下敬重的高僧,师父圆寂后,寻诚接过衣钵,凭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异国他乡闯出了名头。

可以说他就是信徒心中的神明。

寻诚知道,当佛门的尊严和僧人权益遭受侵犯时,他必须站出来发声。

但他更明白,此时局势微妙,不宜发声。

尤其他这种外来的和尚,更应保持缄默。

寻诚大师用怜悯的眼神看着面前的僧人们,轻轻叹了口气道:“贫僧何德何能,能为诸位主持公道?”

天清寺主持空闻似乎就在等寻诚这么问,他脱口道:“告御状啊!”

混账!

当我好忽悠,你们为什么不去告御状?

外来和尚好念经,无非是需要你的时候,才有的奉承话。

倘若外来的和尚不遵大宋规矩,反而跳出来指指点点,那大宋何须用外来的和尚念经?

到那时,他便是一个外来妖僧。

大宋岂容邪门歪道作祟?

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寻诚不和京城的和尚同流合污,他不放印子钱,不觊觎人家的耕地,只弘扬、传播佛法,领略其深邃与博大。

他从不干涉大宋内政,还一直在悄然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和汴梁城的官员,乃至宰臣,都保持密切往来。

这一切,就为在这繁华的汴梁,寻得一片宁静的栖息之地,让自己活得更滋润。

说实话,他深深眷恋这个富庶的大宋。

至于远在岛上的那个家,他早就淡漠了。

“佛门乃清净之地,不容侵犯。诸位大师请放心,贫僧定当竭尽全力,为佛门、为众生,主持公道。”

寻诚沉稳而庄重,缓缓开口,“等官家有闲暇时日,贫僧定当前往拜谒,若有幸拜见天颜,必为佛门申冤昭雪······”

他在这片土地上已走过三十载春秋,早已学会世俗众中的各种客套、敷衍和推诿。

面对眼前的局面,他不能轻易拒绝,否则他营造多年的高僧人设,将瞬间崩塌。

而且,谁能保证,太平兴国寺内没有皇城司的探子。

众僧听后,明白寻诚的这句承诺就是一句敷衍,根本不会有实际效果。

他们微微张了张嘴,似乎想争辩,却又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来迫使寻诚履行。

最终垂头丧气道:“如此,便拜托寻诚大师了。”

此刻,禅房内一片死寂。

众僧辞行尴尬,不辞行更尴尬。

正在这时,门外楼梯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令人尴尬沉默气氛。

天清寺的和尚慧能,手持一张报纸,气喘吁吁地闯入禅房,看着众僧急切道:“诸位大师,快请看,大相国寺的方丈上报纸了······”

众人一看,《大宋日报》上有一则关于慈云方丈的专题报道。

“大相国寺新任方丈慈云禅师慷慨解囊,捐赠七成库存物资,用于救国救民。这一举动,并非轻率,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那份救国救民的热忱与决心······”

“慈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是众人敬仰的明灯,长期以来一直秉持慈悲救世的理念。他深知,佛教不仅是修行之道,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面对国家的需要,慈云禅师毫不犹豫选择了行动,其行为正是佛教无畏布施精神的体现······”

“慈云禅师的捐赠行为,是对传统佛教教义的诠释,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他的行为,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内涵······”

报道把慈云美化了,人造出一位毫无瑕疵的圣僧。

“慈云,你这个孽障,你这在作死!”

空闻悲愤地大吼一声,随即一口鲜血喷出,然后软软倒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