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三百三十三章 圣人有错

大明嫡子 第三百三十三章 圣人有错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值寒月,京郊西南方去地三十里的大胜关大胜港,被秦淮新河一分为二的关口,一伙刚刚忙碌完的力夫聚在四处漏风,却放置了一个炭炉供暖的草棚里面。

“日月不见,天无斗光。”

“你们说这场雪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停下来?”

力夫中为首的一人,目光深沉的向着只有了几层茅草和芦苇席搭起来的草棚外的落雪。

这些力夫都是同出于大胜关附近的村子里的百姓。

大胜关最早可追朔至宋时,当时的朝廷再次建造烽火台,设立巡检塞。而后,前元增设水驿,取名大城港,有着连通长江南北货运的作用。

等到了至正二十五年,明军在此设伏,一举击败了陈友谅征讨而来的数十万大军。也正是因此,朱元章才将此地更名为大胜港。历来都是应天城的江防上游的要塞以及货物中转的重要港口之地。

资源流通的地方,人口便会聚集的更多。

大胜关周边的百姓,平日里在家耕种田地,空闲时就会到大胜关来做力夫的活计,为家中多挣些钱钞米粮。

原本,往年冬天因为节庆的原因,大胜关都是接受来自长江上游各地运送过来的货物,虽然频繁,但量也不算太多。

只是最近十来天,大胜港都是停船装货,每日都有无数的粮草物资被发往长江上游,却依旧频繁。

和领头力夫同出一村的另一人长叹一声:“整整十天,这雪就停了三天,昨天好不容易停了半天,一晚上就又开始下去来了。”

又有人轻叹道:“不然朝廷为啥要在咱们大胜关发那么多的粮草出去,肯定是上游的府县也都遭了灾。”

“陈大哥,我家有在京军当差的亲戚,他都说了,朝廷这一次连他们京军都用了。这灾啊,怕是不小,咱们这些人现如今不过是讨个活口,多挣些钱。可要是灾情一直不能好,咱们这些人会不会有事啊。”

便是仗着家中有在京军当个小旗官的亲戚的力夫开了口,脸色颇有些忧虑的看着被称为陈大哥的领头力夫。

陈胜站起身,拿起一旁的铁锹铲了一铲最劣质的煤炭送进了火炉里。

原本橙黄色的火焰,一瞬间就变小了很多。只是很快,一道道火红的光亮就从煤炭下来钻了上来,很快的就将刚刚放进去的煤炭给点燃。

陈胜走到了草棚门前,探头看了一眼外面还在搬运粮草货物的其他村力夫们,随后转过身,看着自己村子里到大胜关上来的力夫们。

他就站在草棚的门下,忽的压低声音道:“昨日我家那该死的婆娘,花了三十文钱去庙里上香。庙里面的大主持私底下和我家婆娘说,这雪啊,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了!”

“啊?”

“这雪停不了了吗?”

“那得要下到什么时候啊……”

一时间,草棚里的力夫们皆是面露惶恐。

他们虽然有着在大胜关上做事的路子,能赚些钱粮可家中的田地才是根本的东西。

要是这场雪一直下下去,等过了冬来年开春之后,指定是要发水的。

那在京军有个亲戚当小旗官的力夫蹭的一下站起身:“陈大哥,嫂子是去哪座庙上的香?”

陈胜应了声:“就咱们村南边罐子山上的寺庙。”

那有亲戚在京军当小旗官的力夫脸色立马变得煞白起来:“这座庙可是灵的很,主持都说了这场雪不会停,想必是会成真的。”

“这可怎怎是好啊……”

“明年咱们村子的田指定要泡水了!”

“还田泡水?咱们村子说不准都要被长江里头涌上来的水给冲了。”

“那咱们怎么办啊?”

“这老天爷到底是怎么了,好端端的就在咱们江南下这般大的雪?”

“……”

一时间,草棚里七嘴八舌的乱糟糟一片,人人都面露不安。

他们没了大胜关的力夫活计,还能在家里耕田养活一家老小。可要是连田都没了,房子也没了,那一家人就灭了活路。

陈胜看到同村的力夫们都不安了起来,脸上便带着深沉的哀叹:“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说不定是老天爷觉得咱们江南该受这个灾,所以才会降下这场雪。”

这话就像是此刻在火炉里被烧的通红的煤炭,忽然被人给夹起来丢进水盆里,然后整个水盆都像是炸开了一样。

顷刻间群情激奋。

“我们又做错了什么,老天爷要降下这场祸事!”

“这又不关我们的事,凭甚要我们受灾啊。”

“我家每旬都要上山上香,最虔诚了,我家不该受这灾。”

“我们没做错事!”

“……”

“定是官府做了错事,才会招致这等天灾降下!”

忽的,也不知道是谁喊了这么一嗓子,然后整个草棚里都安静了下来。

站在草棚门下的陈胜更是冷哼一声,瞪眼训斥道:“大胆!你不要命了?不要命,也别连累的我们溅了一身血!”

说完之后,陈胜并没有给这些人开口解释的机会,而后转过身将脑袋伸到了草棚门外,似乎是在确认了外面并没有人之后,他才缩回脑袋。

长出一口气,陈胜又重重的冷哼一声:“这样的话也就在咱们自家人面前说说,要是出去了,就是砍头的罪名!”

那位有亲戚在京军做小旗官的力夫却是哼哼着站起身:“真要是因为老天爷,不是官府做错了事,难道还能是我们这些升斗小民?”

骂骂咧咧的说了一句,这人转过身看向众人,目光阴森的低声道:“别忘了,咱们可都是京师的百姓。依我看啊,不光是应天府做错了事,连朝廷都有可能做错了事!那些读书人读的史书上怎么说的,朝廷和天子做错了事,老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醒他……啊……”

“彭!”

陈胜已经是满脸铁青的窜到了这人身前,伸出一手紧紧的抓住对方的领口,另一只手攥成沙包大的拳头重重的砸在了对方的脸上。

那有亲戚在京军当小旗官的力夫,嘴角立马渗出血水来。

这人也不气愤,而是鼓动了一下舌头,低头吐出一口混着血水的唾沫,然后昂着头直视着沉声:“陈大哥,我没有说错!就是朝廷的错!”

陈胜几乎是被气的三佛出窍,恨得是牙痒痒,挥动着拳头就又要砸在对方的脸上。

幸亏这时候,周围的力夫已经是纷纷起身围了过来,好几个人将陈胜给抱住,更有一个人重重的抱住陈胜那条已经挥舞起来的手臂。

“陈大哥,三虎不过是在咱们这些人面前说说这话,又没在外面说,你就别揍他了。”

“是啊是啊,都是自家人,说了也就说了,还能有人给传扬出去?”

“其实……我觉得三虎说的也没有错。戏文上不是还说过,以前有天子因为灾情,写了那什么什么书的,然后灾情就会消失。”

“对!罪己诏!”

“皇帝是天子,做错了事,老天就会用这些灾祸来提醒天子,要他改正过来,然后就会收回灾祸,天下又会太平了!”

“陈大哥你就放了三虎吧。”

“……”

草棚里七嘴八舌的,意见在瞬间统一了起来。

陈胜看了眼被自己攥在手中的陈三虎,冷哼一声,将对方重重的推倒在地上:“这次给你个教训,免得出去胡乱说话,连累了咱们陈家村。”

被扔在地上的陈三虎,低着头伸手擦去嘴角的血渍,脸上却是露出一抹怪异的笑容。

而扔下陈三虎的陈胜,则是转过头看向众人,长叹一声:“三虎这狗嘴里那什么官府、朝廷、天子做错事的话,你们千万不要当真了。天子带着咱们这些百姓立起大明,这些年说不上家家富足,可也没有真的就吃不饱肚子的时候。”

只是这时候,在场陈家村的力夫们哪里还会听了这话。

有人撇撇嘴:“我就觉得三虎说的没错,陛下要是写那什么罪己诏,说不定这雪就能立马停了。”

又有人立马附和道:“对对对,我也这么觉得。”

“要不然戏文里也不会有这么一出戏了!”

陈胜瞪大了眼:“都不要命了吗!陛下那是圣天子,那就是圣人。圣人还能做错事,有错了吗?”

“圣人怎么就不能有错了?”

陈胜恨得是牙痒痒,正要开口,继续提醒这些人的时候。

草棚外面却已经是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而后,便是有人在外面冲着草棚里喊话:“陈家村的人,歇够了没有。来船了,快出来搬货装船!”

陈胜立马抬头应了一声:“来了来了。”

回了话之后,陈胜看向众人:“都快去码头上,记住我说的话!”

众人连连点头:“晓得那些话不能在外面说。”

说着,这些人便缩着脑袋,双手揣在兜里,顶着风雪出了草棚。

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陈胜这才转过身,看着已经爬起来的陈三虎:“今天的事情办的不错,回头记得去庙里领了钱,偷偷的藏起来,等过上些日子再拿出来用。”

陈三虎点点头,冷笑一声:“你说他们会信吗?”

陈胜伸手对着陈三虎的脑袋拍了一下:“你管他们信不信,只要咱们给事情办了,能拿到钱就行了。”

陈三虎嘿嘿一笑:“等这件事情办好拿到钱,我就托亲戚,给咱们运作到去交趾道的名单里面,带着家里人带着钱,到南边买上几块地过上快活日子。”

陈胜这时候也露出了掩不住的笑容:“走吧,去码头上。”

……

入寒月,越十日。

在应天城皇城大内,拥有着无数重峦殿宇的皇宫里,有这么一片建筑,显得很不起眼。

进了午门,往前是内五龙桥和奉天门,穿过奉天门就是奉天殿。

而若是进了午门,不再往里走,而是转向东边,穿过左顺门,北边就是文华殿和更后面作为东宫的慈庆宫。

有文华殿和东宫在,整个左顺门后的其他建筑就显得不那么惹人注目了。

只不过,在文华殿正南面,却也有着一排就靠着皇宫宫墙建造的宫殿和屋舍。

从东边的东华门开始数起,分别是古今经籍库、香库、内承运库、文渊阁。

此刻的文渊阁里,香碳被烧的通红,传递着一丝丝的暖意。

然而,聚集在文渊阁里的大明六部三法司各寺衙门堂官,却是有些坐立不安,甚至只觉得一股股的寒意从脚底、心底升起。

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此刻正手捧着一份奏章,站在诸官前,面对着坐在百官前面的太孙。

“以上,凡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沿长江两岸府县,目下皆大雪连绵。”

“山东、河南三司奏报送到,言明两道今冬严寒,却并无落雪,民间有谣言生,言此乃地有害,则天灾降。”

“山东都指挥使司奏报,山东道境内似有白莲教贼人出没,问奏朝廷,能否抽调淮安、徐州、开封、大名等地卫所配合山东都司严查地方。”

“九江府奏报,百姓屋舍为大雪压垮,现今只能居于府县之城,望朝廷尽快调拨粮草钱钞赈济。”

“武昌府奏报,调请粮草赈济。”

“徽州府奏报,黄山有大雪崩塌,掩埋村落无数,百姓哀嚎,请朝廷赈济。”

一项项从地方呈奏入京,被解缙总结出来的有关洪武二十七年长江两岸雪情的内容,被他一一报了出来。

这一条条的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章,就像是一座座的大山压在在场百官的身上,不少人脸色艰难的吞咽着嘴里的唾沫。

朱允熥靠在圈椅上,静静的注视着这些朝臣们:“都听到了?臣民不知上苍之威,以为在南方当官就不会遇上大雪生灾了吗?洪武二十四年浙江道雪灾的事情,难道都忘了?”

这话让人有些摸不清,到底是在骂地方上那些官府,还是在骂文渊阁里的人。

翟善目光转了转,便拱手道:“幸得太孙贤明,及时调拨钱粮煤炭,解地方之危,救百姓苦难。”

文官扛把子开了口,其余人便纷纷应声附和:“太孙贤明。”

朱允熥悄无声息的撇撇嘴,目光看向低着头的兵部尚书茹瑺:“应天城现在还留有多少京军?”

被点了名的茹瑺,抬起头看向太孙。

距离今冬南方的第一场降雪,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二十来天里拢共只有那么五六天没有下雪。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今年这雪怕是难停下来了的。

卫戍在应天城内外的十多万京军,也终于是被全体调动了起来。

而正是因此,沐英等军中功勋武将们,如当初在通政使司衙门的承诺一样,统统都登上了应天城各处城墙坐镇,护卫京师。

茹瑺拱手,沉声开口:“今日一早,一万京军官兵,已于龙湾码头登船,顺游而下往杭州府仓调运粮草。现今,应天城余有京军六万。”

朱允熥沉吟起来,倭国那边现在有两万京军坐镇,交趾道那边常升手下领着三万京军。

去掉现在留在应天的六万人,二十万的京军已经调出去接近十万兵马了。

掌握了京军调动的最新情况,朱允熥转而看向只有一半屁股坐在凳子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户部。”

郁新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臣在。”

“长江两岸,现今有多少府县受灾, 户部有详细的数目吗?从杭州府仓调运的交趾道粮草,现今调运了多少,户部是否也有数目?寿州、宁乡、萍乡三地的煤炭,又有多少发送到地方的?”

朱允熥一丝不苟的将一连串的问题怼到了郁新的脸上。

郁新不禁裹着大袖抬手擦了擦额头,喉头吞咽了一下:“臣……臣启禀殿下。现有受灾府县共有两百二十三,严重的有三十四处,百姓屋舍倒塌或道路堵塞难以连通。

余下府县,则仅限于严寒,长久下去或会出现缺衣少食的局面。

户部以调拨杭州府仓八十万担粮草,三地百万斤煤炭。而后只要雪情不停,户部便会一直调拨粮草煤炭赈济地方。

目下灾情严峻,不过所幸有殿下先见之明,于灾情崩溃之前,调拨粮草,辅以朝廷兵马,如今朝廷才能从容应对。”

这就是一声经营仕途的人啊。

最后还不忘点明功劳是谁的。

朱允熥笑了笑,在众人以为已经渡过这一关,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

朱允熥却是忽的再次开口:“诸位臣工皆是我大明肱骨,自是心系我大明社稷黎民的。今冬雪情,至今已有二十余日,地方上的百姓现今生活到底如何?诸位可曾知晓?

孤每每捧读史书,入目皆是百姓艰难,若逢似如今之灾,便是要卖妻卖子卖地卖屋,只为一口活命的吃食。不知今岁,地方上是否也有此等之事出现?”

说完之后,朱允熥便是斜身靠在椅背上,默默的注视着眼前这些人。

刚要松口气的官员们,不由浑身一紧。

这个话题可是太不友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