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三十二章 阁老和匠官

大明嫡子 第四百三十二章 阁老和匠官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渊阁里,一场权力的分配,平静的如同早春一样,悄无声息的发生。

任亨泰、解缙、高仰止三人,藏在只言片语之下的潜台词,默契平和的将文渊阁里的权力划分清楚。

作为第一个接到皇帝口谕,领文渊阁,督办新政一事的任亨泰,无可争议的比先入文渊阁的解缙,开始了他总领文渊阁,总领朝堂的帝国阁老经历。

而解缙作为一直入值文渊阁,署理朝政奏章的人,也以文华殿行走、翰林院学士的身份,作为文渊阁内仅次于任亨泰的第二人。

至于高仰止这位帝国最年轻的封疆大吏,因为官场资历,自然只能是陪坐圆凳之上。

榻上,成堆的奏章前。

解缙充当了分发国事任务的角色,头等要紧的事情,诸如今日应天城朝堂变局,已然开始的边疆北征诸事,皆是先行送到任亨泰面前。

至于大明十四道诸司衙门事,则是被解缙留在手边,往下的天下府县事方才会被送到高仰止的手上。

高仰止有些不太适应,望着那十倍于交趾道的地方府县之事,心中略感不安。

自己昨日入京,入京尚未领旨,便已经在这文渊阁里要对天下官员呈奏的事情进行票拟,实在是让他有些诚惶诚恐。

哪怕宫里头定然是已经交代过的,但却不符合朝堂上的规矩。

“庆阳府环县县令奏请朝廷拨棉、布等物,以备今岁入冬,边民及边军卫所之用。不知似这等奏请,朝廷当以何回应?”

高仰止拿起头一份奏章,从头看到尾,思索了几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口询问。

解缙此刻正低着头审阅票拟批注自己手头的奏章,听闻此言,嘴角不由微微一笑,而后收敛起来,抬头看向对面的任亨泰。

任亨泰正在审阅吏部送上来的添补朝廷官缺的方案,闻听询问,察觉注视,亦是放下笔抬起头。

他稍作复盘,皱眉开口道:“庆阳府哪来的边民、边军为所?北边是宁夏后卫、榆林卫拱卫陕西道北大门,治下安边所亦是由陕西行都司衙门调拨粮草物资。他们哪来的脸!”

第一日入值文渊阁的任亨泰,不知不觉隐约之间,已经有了帝国文官掌总的威严。

高仰止还在思考着任亨泰的提点,以及可以算作是官场上的教导。

解缙则是面带微笑的看向一旁的白玉秀:“将陕西道近来奏请的奏章取过来给他。”

任亨泰则是继续提点道:“朝堂上的不容易,地方上从来都不会考虑。朝廷需要顾虑整个天下十四道的府县,地方上却只要顾好治下即可。能从朝廷多要一分,他们就能过的更好一些,也更能出政绩。这个时候,朝廷就要有明眼,要知晓地方上一样样的根底,不能别他们一道奏章就给蒙混过去了。”

这是经验之谈。

高仰止拱拱手,算作是全都记下了。

这时候白玉秀已经是从一旁的桉牍架上,取来了陕西道去岁至今的各种奏请奏章,送到高仰止面前。

他甚至是细心的将几份庆阳府及周边府县的奏章单独分了出来。

高仰止接过奏章,几份看下来,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了。

“庆阳府这是上下都一个样?三月一奏请,这是要作甚?”

解缙轻笑一声:“无他尔,叫苦也。不管到底苦不苦,总是要让朝廷知道他们是苦的。”

任亨泰眉头皱了一下,摇头道:“票拟批注吧,钦天监那边前些日子提过,今年冬天大概是有严寒,折三成准请,以备不时之需,若无事,则可就地解送边军使用,陛下允准之后,即报于陕西行都司知晓。”

说完之后,任亨泰停顿思索了一下,侧目看向对面的解缙。

“春风,任阁此言方为持国,日后当多学多听。”解缙轻言细语,谆谆教导。

高仰止从善如流,提笔将任亨泰的票拟意见一字不落的书在了庆阳府环县奏请奏章之上。

随后,三人便继续票拟奏章。

诸多国事还需要在京中所剩无几的官员入宫前,一一票拟完毕,送到圣前。

白玉秀和王信陵两人叫了文渊阁这边的小吏上前伺候,两人便默默的退出正堂外。

“学长,您说先生为什么要拱手相让文渊阁的头把交椅?这文渊阁分明就是先生最先走进来的。”

到了外头,王信陵瞧着四下无人,便在角落里皱起眉头与白玉秀为先生打抱不平起来。

白玉秀面带笑容,他对这个接了自己在通政使司衙门空缺出来的官位的学弟很是满意。

白玉秀轻声道:“先生在文渊阁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在朝堂之上呢?任阁老是大学士、礼部尚书,陛下要他进文渊阁,难道是要他落于先生之后?如此,国家规矩何在?”

王信陵却是撇撇嘴:“那也该是翟部堂入值文渊阁才是,偏生就是礼部这位来了。”

“陛下……或者说是……”白玉秀明显的停顿了两次,终究没有说出口,而是转口道:“任阁老那一日在午门前的康慨陈词,大概才是他能进文渊阁的原因吧。”

年轻的知事官心中还是不忿,大概是觉得自家的先生才是天下第一的一样。

白玉秀抢在学弟之前,将其到了嘴边的话给按住,开口安抚道:“你要明晓,朝堂之上不一定比的就是位子坐的高低。便说如今这文渊阁里,你能说就是任阁老一人独大,事事以他为主?若是如此,高仰止便不会在今日,没有旨意的情况下,就能提前入值文渊阁了。”

王信陵忽的安静了下来,少顷之后眼前闪着亮光。

等他抬起头来,脸上已经是露出了一抹笑容:“宫里是要在文渊阁里保持平衡!任阁老掌总文渊阁,但有先生和高学长在,便不可能让文渊阁成为一言堂。而先生和高学长又有殿下信重,朝廷里的事情亦可放心。”

白玉秀点点头,却又摇摇头:“还有一样事,你大抵是忘了。”

“还有一样事?”

年轻的知事官脸上露出了茫然。

白玉秀解释道:“朝廷如今要推行新政。而新政起于何处?看似任阁老是总领文渊阁,但新政之下,他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又会有多重,你可曾想过?新政推行,天下会有多少骂声起。

今日文渊阁里,先生和学长那般礼待任阁老,便亦是知晓此间之事。说是敬重,倒不如说是先生和学长对任阁老的感谢。”

王信陵嘴巴张开,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白玉秀伸手指点在王信陵的额头上,轻笑摇头道:“你当春风学长不知庆阳府的事情?

数月前,朝中诸多奏章,都有抄录,送往春风学长处,这是太孙殿下的意思。早前,便已经有了今日文渊阁的事情注定

你我二人,在先生和春风学长跟前,还有许多要学的东西啊。”

白玉秀最后一声感叹。

似乎是在表达自己的官场经历浅薄,又似乎是在感慨着自己何时,才能如春风学长一般,从帝国最年轻的封疆大吏,一步跨进文渊阁里。

王信陵眼神已经彻底迷茫。

此刻所有的听闻,实在是让他一时间难以消化。

最后,只能是带着一丝纯粹的憧憬,转头侧目看向那窗纸后面,朦朦胧胧的文渊阁正堂。

……

拂晓初升。

应天城里新的一天缓缓到来。

今日里,能走进午门的在京官员,已经少的可以用稀稀拉拉来形容。

六部五寺三法司的堂官还算整齐,可到了下面的侍郎、少卿等等官员,便已经屈指可数。

穿过了奉天门,官员们往今日朝会的华盖殿而去。

这时候便有让人能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场面出现。

前岁才被提到从三品位置的上林苑监,今日里入宫参与朝会的官员,却是在一众官员里显得最是整齐。

满满当当的一大帮子人,在穿着一品仙鹤大红袍、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的带领下,活像是大明朝第一衙门一样,昂首挺胸,与周围的朝中同僚显得格格不入。

礼部尚书任亨泰在文渊阁当差,吏部尚书翟善还在太医院养病。

走在文官头前的,便只有户部尚书郁新、工部尚书王儁二人,往后才是都察院和通政使司等衙门的正印堂官。

袁素泰不前不后,便只是默默的领着上林苑监的官员跟在人群中,目光却是不时的向着周围打量。

随后,袁素泰定睛看向人群中间的另外一群和朝中官员格格不入的人。

是以大匠官张二工为首的那帮匠人入官的人。

七品青袍的张二工和一帮九品绿袍的匠官,在人群中,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们的身份来。

有些不修边幅的模样,官袍一件件的还带着压痕,表明了他们平日里基本是很少会穿上官袍的。

黑黝黝的脸颊,布满伤痕和老茧的手掌,分明穿着官袍,却又没有帝国官员的样子。

袁素泰侧目看向身边的上林苑监官员。

对方便当即挪着脚步到了张二工等人身边。

少顷,张二工便显得有些诚惶诚恐的带着自己手下的匠官们和上林苑监的官员融为一体。

张二工此刻很是紧张,眼前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身上那一水的仙鹤大红袍,让他只是看着便有些喘不过来气。

但他又对明明穿着仙鹤大红袍,却又不曾走在最前面的袁素泰,感到一丝好奇。

袁素泰则比张二工更加的从容,轻声道:“听闻大匠师近来在三地频繁往来,很是辛劳。国朝之事不计其数,大匠师还是要多多顾好自己的身体。”

如此贴己的话,又让张二工好一阵的手足无措。

张二工忙忙碌碌的拱手,低着头小声道:“下……下官谢袁监正挂念。只是事情太多,今日不做,明日便要多做,就会更累。”

袁素泰脸上露出意外,看了一眼身边同样面露意外的上林苑监官员们,不由哈哈笑了两声:“朝堂上,能这么直接说累的,也就只有大匠师你了,也唯有你有资格说这句话。”

张二工不知如何回答,只能是不停的点着头,又觉得这样不好,便开始摇头。

袁素泰目光转动,将话题引开道:“听闻……大匠师的蒸汽海船,快要弄好了?不知那新的海船,到底能有多厉害?”

一提到专业上的事情,张二工的双眼顿时放出了亮光。

他回答的语速也快了起来:“回监正,蒸汽海船再有两月便能下水。我等想着,先自龙江船厂顺江下游,至松江府。

若是无事,便让蒸汽海船出海,行至杭州府。再无事,便奔赴交趾道。

一个来回,大概要到年底,才能确定是否还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大抵要到明年此时,才能最终定下蒸汽海船的规格和工艺,明年底才会相继有新的蒸汽海船下水。”

袁素泰也不急,便就是安安静静的听着张二工介绍蒸汽海船。

张二工说完了工期和安排,吞咽了一下口水,又主动继续道:“现在这条蒸汽海船,按照下官们的计划,可载重三千料。等今年蒸汽海船自交趾道返回应天,下官等人便计划将载重提高到五千料。

木制海船,受限太多。下官等人如今还在研究,该如何将海船的载重更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保证海船能在大洋之上如履平地。

更大的海船,更稳的海船。下官等人期望,朝廷不久之后能有万料大船,乃至数万料的大船从下官等人手上造出。

若是如此,朝廷也能将其建成战船。若是海外有事,便只是一条蒸汽海船,满载官兵,便足可平定动乱。”

随着张二工将一个个精准的数字说出口,袁素泰等人的眼睛里已经频频放出光芒。

五千料的大船,已经足可比拟如今朝廷手上最大的宝船了。

便是三千料,也是如今交趾道和应天之间往来的海船,少有的载重量了。

而大多数的海船,诸如中山王府那一帮坐拥海船货运的人家手下海船,也多是一千料、两千料罢了。便是有三千料、四千料,那也是少有的几条船。

而现在,张二工直接便上马三千料的海船,还要力争明年将这个数字提高到五千料,比拟大明的宝船。

他更是不带虚假托大的展望起,将来大明能有数万料的大船从他们的手上造出。

一条数万料的大船,满载大明官兵,出海镇压动乱?

袁素泰虽为上林苑监监正,然而于此处之言,却也只觉得一时间血脉喷张。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