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五百零三章 朱允熥一手缔造的太孙党

大明嫡子 第五百零三章 朱允熥一手缔造的太孙党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官道上。

大明开国凉国公蓝玉,杀气腾腾。

朱允熥心中一动,一只手掌向后挥了挥。

原本已经快要赶上来的队伍,立马是减慢了速度,保持安静远远的吊在皇太孙身后。

朱允熥外头看了眼脸上杀气腾腾的蓝玉,轻叹一声:「所以今日舅姥爷在孤面前的所做所言,都是点在此处的吧。」

蓝玉眨了眨眼:「本就是题中之义,难道殿下不曾有此顾虑?」

朱允熥摇摇头,又是一声轻叹:「凉国公是担心,二哥的失踪,是与白莲教、山西道纠缠在了一起,担心他会借此二者之力,做祸乱宗室社稷的事情。所以,凉国公才会探得孤之形成,请奏前来,言辞喊杀喊打,试图兵贵神速平定此二者之乱。」

蓝玉没有否认,自己对炆废人的看法,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就如同他当初在京的时候,不止一次和太子提及过,有关宗室里那几位就藩的年长宗亲藩王,日后恐有势大难镇的风险。

他只是平静的开口:「微臣愚见,如今朝中种种,地方上诸般危机,便是如那烈火汹汹而来,也不如国家储君稳固重要!

大明立国二十八年,臣等是亲眼见过那等乱世景象的人,深知乱世之下,人不如牲畜的场面。

微臣桀骜,微臣时常张狂,然微臣却不敢忘,国家不可乱。国家何以不乱?微臣愚钝,却也时常听人说及,安在民心,安在政通人和。

可微臣也知道,若是皇室不宁,国本不稳,便莫要说那民心、政通、人和。

殿下那些年在东宫,很清苦,宫外有许多的言论,微臣便是不说,如今殿下也当知晓。

幸得,殿下或许当真是有上苍庇佑,陛下圣恩卷顾,至今时以监国皇太孙之尊,行洪武新政之事。

微臣欣喜,更有数不胜数的人,与微臣一般。

臣等征战疆场数十年,便望再难蹬马、再难提刀的那一日,能安居府邸宅院之内,安享盛世富贵荣华。

也正因此,臣等绝不能叫社稷生乱,更不敢叫殿下国本储君之位受到半分威胁。

殿下或许不知。

若有一日,殿下于我大明国本储君之位,有那曲折凶险之时,在殿下眼前会有无数人奋不顾身,将那凶险当下,无论身死道消尔!」

朱允熥微微闭上双眼,沉吟良久。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缓缓睁开双眼,轻叹一声。

当蓝玉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他一个人在与自己对话了。

而是他话语之中,那无数愿意奋不顾身站在自己身前挡下凶险的人一起与自己说话。

朱允熥双眼下沉,低声道:「这一次舅姥爷请奏前来,西平侯亦是知晓的吧。」

蓝玉没有迟疑,径直道:「微臣麾下兵马,此刻正由西平侯暂管。」

这便是答桉了。

朱允熥目光变得有些飘忽起来。

既然西平侯也参与其中,那就更不要说如景川侯曹震这帮人了。

那么,自己前几日还在的中都凤阳城中呢?

当初那六公二十七侯幸存下来的淮右开国功勋人家,大抵也是此等想法了吧。

不知不觉的,一个庞大到需要朱允熥去深思熟虑,考量权衡得失利弊的群体,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个群体拥护的是他。

但更加拥护的,是他所产生和带来的绝对正统性和正义性。

他们拥护的,也是他们这些人以及他们子孙后裔的地位。

自洪武二十四年开始。

当自己踏出应天皇城的那一刻。

一个由自己亲手缔造的集团,在自己也未曾关注过的情况下,悄然的出现了。

或许。

自己该称之为太孙党。

朱允熥的目光几度闪烁,引得旁边的蓝玉安静注视。

蓝玉适时的小声说道:「殿下,如今您更该想一想,在殿下身后,如今还干系着数不尽人的身家性命,合族兴衰。」

说着话,他回头看了一眼骑在马背上,走在所有官员最前面的那名年轻的内阁大臣。

蓝玉低声一笑:「或许殿下也未曾发觉,如今朝野上下,文武之间,究竟有多少人,会因为殿下升荣贬辱。」

蓝玉的脸上带着几分在洪武二十四年前绝不会有的笑容。

太孙党啊!

文至内阁大臣,帝国少师。

武至诸军统帅,廷议封王。

在此之下,天下心学子弟,百万明军,皆属此列!

更莫要说,那些因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南征东出而受益的天下黎庶了。

敌人很多,可是甘愿坚定维护现有局面,并且继续推进洪武新政的人更多。

这就是如今天下的局面。

朱允熥无奈的苦笑了一声。

「孤未曾想过,今昔天下亦非昔日大明。」

这就如同自己啥也不知道,忽然有一天成了天底下最富有的那个人。

而在此过程之中,自己似乎也没有做什么。

就忽然有一天发现。

自己竟然如此的厉害了。

今日方知我是我!

蓝玉点点头,面上轻笑不见:「朝中已经议定了开国公、曹国公二人晋封王爵一事。想必近来,朝中就会下旨,让二人在今冬朝廷各司衙门封印之前归朝。借二人封王之际,以贺新岁。」

这是朝中早就定下来的事情。

只是旨意一直未曾明发,而据朱允熥了解,那两道召回的圣旨,早就已经盖上了皇帝宝玺,存放在乾清宫自家那两个崽的紫檀床下的一只抽屉里。

在一旁的另一只抽屉里,则是另外两道分别给常升和李景隆的进封王爵圣旨。

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将召回旨意发出,则完全是因为前方的局势未曾平定下来。

如今驻扎在瀛洲一地的东征大军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但是小小的瀛洲,每一日都在发生的叛乱和残存势力的起义。

十数万东征大军,每一日便会有数不尽的军情产生,集中到东征大军的中军大营之内,交由大将军李景隆处置。

军情繁杂,军务繁忙,新征之地归化迟钝,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过程慢慢解决的问题。

东征如此,南征亦是如此,甚至更甚。

交趾道和占城道的归化,有着历史的优势,所以才会显得总是一帆风顺。

可是当朝廷这两年慢慢的将交趾道、占城道两地捋顺,开始如同其他地方一样治理之后。继续向西征伐的南征大军,却面临极具倍增的艰难局面。

南边那崇山峻岭所产生的复杂地形,严重的拖延了大军的行进速度。恶劣的环境,也已经不是太医院南下的太医们能够快速有效解决的了。

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文渊阁里有一层专属于南征大军的存档架上。

若是被内阁成员及朝廷大小九卿之外的人找到,就会发现。

现如今在南征大军里充当前锋军的是,已经完全被一支由大都督府命名为瀛军营的军队所替代。

而这支军队,拥有着远超常人想象的战损比。

毫无疑问,这一支军队皆是由瀛洲一地的降军组成。

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当大明凶神恶煞手握枪炮的南征大军站在他们身后时,他们便不得不豁出一切的向着前方发起一波又一波有死无归的冲锋。

这是绝密的档桉。

即便是朝中知晓此事的部堂官员,也不敢将此事宣扬出去。

这涉及到国家的正义性。

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南征大军现在面临的艰难。

所以朝中对常升和李景隆召回册封王爵一事,一直是一拖再拖。

最终方才定下在今冬召回二人及部分军中有功将领一同进行封赏。

朱允熥低笑了一声:「所以舅姥爷今日才会说,即便九边将士暂时断粮,也不会引发军心动荡。」

他澹澹的看了蓝玉一眼。

蓝玉点点头:「殿下当初在京中的许诺,如今都一一兑现了,没有人会再怀疑从殿下嘴里说出的话。至少,当开国公、曹国公二人晋封王爵的那一天之后,我朝百万明军将士将会死心塌地的坚信追随殿下。即便是有人怀揣异心,也必会被身边人格杀,以为一级功劳!」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常升和李景隆二人,只要活着就会是两面代表着朱允熥一诺千金的活招牌。

只要他两人这一次晋封王爵,就是百万明军前仆后继希望达成的目标。

功高可封王。

这是当初他们的皇太孙殿下,在应天城橄榄球场上,在一众军中功勋面前说出的话。

而在不久之后,便有两人因此晋封王爵。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此事对军中将士们的冲击。

朱允熥回首看向神色郑重无比的蓝玉:「如果他并无半点异心,而这次也全然是被迫所致呢?」

蓝玉的眼睑动了一下,却没有开口说话,一改今日滔滔不绝的风格,保持着最克制的沉默。

于是。

朱允熥也沉默了下来。

或许,如果没有这一次白莲教出手。

终有一日,蓝玉他们这些人也会趁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强行下手,除掉他们心中认为的任何可能的隐患和威胁。

这个隐患和威胁,不一定就是朱允炆,也不一定就是某一个人。

「殿下,属下扶殿下上马。」

在一阵沉默之后,被朱允熥召上前来的田麦,牵着马追赶了上来。

朱允熥翻身上马,望向一旁仅仅落后自己半个身位上马的蓝玉,眼神悄然挪开。

【鉴于大环境如此,

今日谈话,无关与任何一个人。

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带来的那庞大的利益所致。

功名利禄。

若要人效忠,必有其中之一。

而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谨防尾大难除,亦要均衡掌握。

这需要很深的功夫,很长的时间。

只是今日,却让朱允熥第一次产生了那么一丝警醒。

「驾!」

想定如今之局面,朱允熥抽动马鞭,低喝一声,战马便如离弦之箭一般,疾冲而出。

……

当某个人在忧心帝国前路,担忧太孙党会擅自而动的对另一个人下死手的时候。

那另一个人,却怡然自得的躺在一张靠窗的软榻上,露出分外享受的表情。

窗外的景色,在不断地上下起伏颠簸着。

有时是高大的树木,有时又会是灰黄的泥土河堤。

朱允炆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能够从容的去享受「当反贼」的日子

了。

仅仅只需要三言两语,原本要藏匿身份一直乘坐那只狭小乌篷船的刘宗圣,便将小船更换成了如今这座两层甲板船舱的大商船。

因为刘宗圣认为,朱允炆所说的最好的藏匿方式,就是混杂在所有人中间,光明正大的行走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这个解释和理由更加的正确。

所以,朱允炆现在便拥有了一间在这商船最上一层的舱室房间。

「二郎,这是今日购上传的秋露白。」

秋娘换上了一身缙绅家中女卷常穿的服饰,得体而又倩丽,将一壶酒一只杯子送到了软榻边的桉几上。

朱允炆侧目眯了一眼:「山东秋露白,色纯味烈,好儿郎当饮之!」

感叹了一声后,他的脸上却是闪过一抹落寞。

继而低声道:「只是可惜……可惜了……」

可惜好酒需有知己、故交、亲友共饮,方得其中之妙。

秋娘皱着眉:「二郎在可惜什么?」

朱允炆摇摇头:「可惜若是能有一盘酱牛肉,那才是完美!」

秋娘当即翻了个白眼。

莫说他们现在真的算是上了贼船,还需低调行事。

便不是贼船,寻常人又哪里能时常吃到牛肉这等金贵东西。

天底下,又不能日日都有耕牛病死、老死、摔死亦或是不知道怎么死了的。

朱允炆哼哧两声,心中没了饮酒作乐,继续想着如何帮助刘宗圣完成造反大业的事情。

他开口询问道:「咱们现在到哪了?」

秋娘立马说:「昨夜刚过宿迁城,夜里头停了船。今早那些人在外头说,今晚可能才会进山东道境内。」

「这是要走运河继续北上?」

朱允炆的脑袋里浮现出南北运河的堪舆路线。

北上如山东道境内,那就是要一直沿着运河到黄河。

刘宗圣这些人大抵是要在河北道河间府故城县上岸,而后如真定府,井径县径山驿直接进入太原府。

他们要带着自己直接和山西道晋商会面?

朱允炆心中滴咕了一声。

继而看向窗外的运河河岸。

老三那么聪明一个人,应当会派人来找自己的吧?

他肯定会的!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