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六百六十一章 白龙鱼服

大明嫡子 第六百六十一章 白龙鱼服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城内,对皇帝突然离家出走,进行了严密的消息封锁。

太子朱标很无奈,面对皇帝突然留下一道手书便带着两个孙子离京,感到一阵无力感。

可是感叹之后,却只能以对严格的命令,严禁宫廷中人流传此事。

乾清宫的宫人们被杖责三十之后,并没有被立即驱逐出皇宫,而是被统一关押在了内廷之中,唯有皇帝重新带着两个孙子回京入宫,这些人才会被放走。

内阁在短暂的忧愁之后,只能选择将这件事情遗忘。

所幸,这两年皇帝确实是不怎么亲自出面朝会,一直都是皇太子主持朝政。

眼下只要继续维持皇帝仍然沉迷于含饴弄孙的状态就好了,宫外的大小事务照旧是由皇太子处理。

最后就只剩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这位执掌锦衣卫多年的男人,被太子爷拎到宫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蒋瓛就暗中亲自带着锦衣卫缇骑,大举出京,暗中寻找皇帝陛下的踪迹。

“还没有消息吗?”

文华殿内,朱标将周围的官员遣出,盯着跪在眼前的锦衣卫张辉,声音有些沙哑的询问了一句。

张辉压低脑袋,沉声道:“指挥使已经亲自带着人出京了,为了避免事态暴漏,锦衣卫这些日子都是缕缕续续让外面派出人手的,眼下已经派出近四千人马。只是一直不曾有消息传回来……”

张辉心中很是紧张,说到一直找不到皇帝的踪迹之后,抬头悄悄的看了一眼脸色阴沉的皇太子。

他立马补充道:“不过眼下国中安宁,加之这两年秦王殿下一直在地方上动刀子,往日那些个盗匪、山贼已经少之又少,陛下的安危倒是不必担忧。

臣等也已经查过内廷,陛下身边除了两位世子,还有内廷总管孙太监带着一队禁军官兵。

臣等相信,只要再有些时日,必然会有陛下的消息传回来。”

朱标有些烦闷的摇着头,低声念道:“你说老爷子会去哪里?天下这般大,又如何能找到?”

张辉自知皇帝偷偷离京,对宫里宫外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纸是包不住火的,只要皇帝陛下一直不回来,这件事情迟早都会被朝廷知道,到时候朝局必然大乱。

张辉小声揣度着:“当初陛下登临龙江造船厂蒸汽战船,言称若有一日必当驾船出海,或许这是一个可能去的地方。”

朱标却是立马摆手道:“若是老爷子要驾船出海,这个时候我们早就知道了。”

朝廷水师和海军的战船都在水面上漂着,少了哪一条朝廷都能立马知道。便是老爷子用了民间的船只,这么多天下来,锦衣卫也已经能查出来了。

张辉皱起眉头,再言道:“若是陛下不曾出海,那唯有中都凤阳方向,以及湖广道那边最有可能了。”

他说到这里,再次抬头看了一眼坐在上方的太子爷。

朱标的目光闪烁了一点,点头道:“老爷子许久不曾再回凤阳,若是说他要回去看看,倒也有可能。

至于湖广道那边……

太孙现如今正领兵前往,朝廷一直说这是陈兵四川道,应对高原,不过实则却是为了西南土司之改土归流。

老爷子带着炽哥儿、炳哥儿两人,倒也有可能会去那边,亲眼看看熥哥儿是如何做事的。”

张辉抱起双拳,身子前倾:“那臣下现在就去信指挥使,调集弟兄,往中都和湖广道那边找寻过去。”

朱标点头:“去吧,另外再往九边派些人手。难免老爷子没有马踏草原的想法,还是该往这个方向派些人。”

张辉已经是抱拳站起身,低着头沉声道:“臣下领命。”

……

“希望京城里的那帮人能猜到老爷子是要去湖广道的。”

已经随着老爷子走到安庆府,即将进入湖广道黄州府的朱高炽,心中默默的想着。

和忧心忡忡的朱高炽相比。

朱元璋的心情就很是美好了。

将自己伪装成土地主的朱元璋,避过官道,带着人走在乡间小道上,望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的笑容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即便安庆府地处大别山区,历来都是清苦之地,却又得益于安庆府属直隶道,这几年朝廷一样样的新政都是第一时间落在实处,如今百姓的日子也算是相对富足了一些。

这时节田地里都已经种上了水稻。

放眼望去,皆是碧绿葱葱的稻苗,水田里波光粼粼,百姓们则面带笑容的忙活着除草施肥。

更远处的村子里,也有阵阵读书声传来。

那是朝廷这两天大力推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知识再一次向着更低层下放。

教育,不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转为更广泛的人群获得识字能力为目标。

朝廷出钱出粮,招募秀才、举人去往地方乡野村庄,专门教授这些乡村百姓子弟识文断字。

自然,朝廷是公允的。

凡是在地方上认认真真教授百姓子弟的秀才、举人,都能在日后参与公考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加分。

朝廷只是出了些钱粮,并给出一个加分的优待,立马就引来了无数秀才、举人投身到大明的基础教育当中。

近前是百姓们于田间地头忙活,远处的村子里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更远处还有地方官府里的吏目在指导百姓修缮沟渠等事务。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感到欣慰。

“这一趟出来,总还是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朱元璋不免感叹了一句。

孙狗儿在一旁拔开水壶,送到皇帝面前。

朱元璋接过水壶,便吨吨吨的喝了起来。

朱高炽压下心中的担忧,脸上挤出笑容:“皇爷爷推行新政,上下一心,百姓们自然是能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

这是拍马屁的话。

朱元璋却只是笑笑,然后说道:“可见,只要朝廷认认真真做事,百姓的日子是能好起来的。”

说完之后,朱元璋便没了继续往下说的心思。

朱高炽却是目光一动。

朝廷认真做事,百姓就能有好日子。

那如果朝廷不认真做事呢?

又或者百姓没有好日子过,又是因为什么?

这话没法往下引申。

不然等回头继续往湖广道过去,路上要是看到不好的东西,那必然就是官府和朝廷的过错。

到时候又得是一场血雨腥风。

朱高炽想了想,便立马解释道:“如今直隶道百姓的日子算是渐渐好起来了。至于天下别处,还是要一步步的来,只要君臣一心,这百姓的日子终究都能好起来。”

朱元璋这时淡淡一笑,将水壶还给孙狗儿,便继续沿着小道往前赶路。

他没坐跟在队伍后面的马车。

出京之后,每日朱元璋都要亲自走在路上,看一看地方上的真实情况。

向前走了一阵,到了乡野荒芜的地段。

大别山便坐落在北边,而在南边则是奔流不息的长江。

朱元璋忽然开口道:“再往前便是湖广道黄州府黄梅县了吧。”

朱高炽立马点头:“回爷爷,眼下咱们在安庆府宿松县,再往前过去确实就是湖广道黄梅县了。”

“黄梅采茶调颇是有趣。”

朱元璋面带笑容的说了一句。

朱高炽同样是面含笑容。

这黄梅采茶调,也就是黄梅戏。

起源便是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发展,如今黄梅戏风已经颇为盛行。

朱元璋面带笑容说道:“你们这些孩子是不知道的,早些年这黄梅县人唱采茶调,是采茶时的乡野之音。

后来则是因为两岸多为江水淹没成灾。

百姓们只能背井离乡,沿路乞讨。可乞讨总不能干说,便将这采茶之音改了改,就有了现在的戏腔。”

这是乞讨之时唱讨的事情。

朱高炽的脸色变了变。

朱元璋却依旧面有笑容,好似玩笑着说道:“说起来当年家中日子过不下去,你爷爷我啊,也学过一些黄梅戏腔,去各家各户讨要些吃食。”

老爷子说的时候满脸的笑容,似乎在这个时候看来,那时候唱戏讨食不过尔尔。

朱高炽的脸色却是有些黯淡。

老朱家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天下共主,作为朱家宗室子弟,他再清楚不过了。

三十多年前,那时候的天下,就不是人能活下去的天下。

老爷子此刻满面笑容的说着当初唱戏讨食,可是谁又能知道当初他受到了多少的白眼和闭门。

朱元璋瞧着胖孙子的模样,却是笑着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都过去了,眼下爷爷可不用再唱戏讨食了。听蒋瓛说,前些年地方上还偶有些唱戏讨食的,只不过这两年也渐渐的都没了。这便是好事,是大好事啊。”

朱高炽点点头,却说不出话。

同样是陪在老爷子身边的朱尚炳,却是笑着说道:“再有两日咱们就到黄梅县了,到时候孙儿寻问寻问,替爷爷找一处好的院子,再听一听黄梅戏就是。”

朱元璋立马欣然接受:“炳哥儿这是好主意,俺也来听听,现在这黄梅戏文可还与过去一样了。整日待在应天,听得都是那莺莺燕燕的昆曲,起不来劲。”

朱尚炳则是拍着胸脯保证,要在黄梅县为老爷子找到一处手艺好的黄梅戏园子。

而这个时候,已经距离这爷孙三人悄悄离京半月有余。

而在另一面。

自从朱允熥领着五万大军乘船沿江而上,目前已经过了潘阳湖口,即将到达武昌府外。

远远的,从江面上看过去。

武昌府方向。

坐落在岸边不到二里地的黄鹤楼,已经映入眼帘。

由江夏侯周德兴于洪武四年扣减的武昌府城,巍峨的控扼着长江天险,同年重修的黄鹤楼似是亦如前唐崔颢诗中所写的一样。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站在船头的朱允熥,低声诵读着这首六百多年前的诗篇。

此次京军副将普定侯陈桓,周身披甲,腰间持刀,陪站在朱允熥的身边。

陈桓自至正十三年便投奔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

又在洪武十四年开始跟随傅友德南征云南,在十七年因平定云南加之开国之功,被封为普定侯。

随后一直在云南设立军营、屯田,到了洪武二十年年底才被调任湖广道都司,诸军普安。

洪武二十一年更是率领二十三大军前往云南,支援沐英,驻军毕节。

再过一年,湖广道千户官夏得忠勾结九溪洞蛮作乱,陈桓和靖宁侯叶升率军前往征讨,到洪武二十六年彻底平定九溪洞蛮之乱,随后在地方上建立营堡、开垦屯田,继而返回应天。

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陈桓将会在洪武二十六年因为牵连蓝玉案,而被诛杀。

只是现在这个时间线,蓝玉已经成了梁国公,陈桓这个普定侯自然是活得好好的。

而这一次朱允熥也领兵西南,彻底改土归流,大都督府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了熟悉西南土司情况的普定侯为太孙副将。

本来还有很多更适合的人,但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就不在京中,又或者向黔国公沐英则需要坐镇内阁中枢。

所以普定侯陈桓就成了最佳人选。

“此处黄鹤楼建成也有二十五年,历经风雨,倒也有了几分古色。”

陈桓是个老成的性子,说话间四平八稳的。

朱允熥则是笑了笑:“江夏侯到底还是为国家做了些实事的。”

陈桓闭上嘴,只是目光看着前方越来越近的黄鹤楼。

江夏侯周德兴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已经坐案被株连,他先前便不敢提及此人。

他看了两眼武昌城方向,只见江边码头上已经是人头攒动。

陈桓当即说道:“殿下,那边应当是武昌府的人,似乎还有楚王殿下的旗号。”

朱允熥循着视线看过去。

只见武昌府外的码头上,一面面官府旗号竖起。

离着越近,便越能看清码头上的人,正在翘首以盼自己这支船队的到来。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